农村快递“互联网+共同配送”模式探究
梁枭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8) 摘要:为解决目前农村快递配送成本高、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等问题,通过调研目前县级以下的农村快递的配送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互联网+共同配送”的配送模式。通过共同配送融合各快递企业业务,整合社会闲散资源完成配送,形成规模经济,并对共同配送采用互联网信息化管理模式,促进降本增效,提升服务质量。本文的互联网思维和共享经济理念对解决农村快递配送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快递;共同配送;互联网信息化管理 一、引言 随近年来,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微商销售等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深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居民可以通过线上购物方便地获取更多品种、更好品质、更加实惠的商品,带动了农村消费提质降本。也能够通过线上销售的模式,将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销售到全国各地,拓宽农村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线上经济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线上购物和线上销售的发展,带动农村地区对于快递物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快递物流服务也是农村地区线上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年我国农村地区收投快递包裹总量达500亿件,并且每年都在快速增加。经过近几年快递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各家快递企业都已经可以实现在全国农村地区的提供快递收寄和配送服务,但农村地区快递物流时效性差、快递丢失率和损毁率高、矛盾纠纷不断、责任主体不明确、需要额外支付边远地区服务费等问题依然大量存在[1]。导致农村地区居民享受不到便捷的、实惠的快递服务,进而导致线上购物和线上销售逐渐变得疲软,发展势头减弱。农产品、特色工艺品等商品难以通过快递物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2],农村线上销售经营者积极性也受到打击。目前的快递物流配送和收寄模式难以提升快递物流服务质量,远远达不到农村地区对快递物流服务的需求,无法支撑农村线上经济的发展,难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二、目前农村快递物流配送模式 近年来,顺着快递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县级及以上的快递配送和分拨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成熟的业务体系。县域内的快递业务量大,大多数快递企业都设置县级分拨中心处理县域内的快递,上级分拨中心会配置专门的车辆完成县级分拨中心与上级分拨中心的快递运输,业务模式成熟,标准规范,效率较高,成本较低。所以本文重点探讨县级以下的农村快递物流的配送模式。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县域内县-乡、乡-村、村-寨的快递配送存在多种配送形式并存,参与主体较多,运营方式各有不同。 1.县-乡快递物流配送模式 为在农村地区建立完整的快递物流配送网络,目前各快递企业在乡镇都建立了一个或多个快递网点,也称乡镇快递网点。乡镇快递网点负责辖区内快递的收寄和派送业务,也负责对下级快递网点、代收点进行组建、指导和管理,对业务和人员进行监管和考核。乡镇快递网点主要以第三方经营者加盟、快递企业自营两种经营模式为主。县级分拨中心至乡镇的快递配送主要有县级配送、乡镇自提和社会车辆代运三种模式。 县级配送模式是由县级分拨中心安排车辆完成县级分拨中心与乡镇网点之间的快递运输。这种配送模式主要是针对快递业务量较大、距离较近的乡镇。例如,某快递公司的县级分拨中心针对单日平均快递量达到1000件以上和运输距离在20公里以内的乡镇,或者单日平均快递量达到2000件以上和运输距离在40公里以内的乡镇,采用县级配送模式。也有针对集中连片的乡镇群采用县级配送模式进行沿线串联配送。 乡镇自提配送模式是由乡镇快递网点自行安排车辆完成分县级拨中心与乡镇网点之间的快递运输。乡镇网点会根据自身的情况,从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率的角度出发,整合自身资源和车辆,完成与上级分拨中心的快递运输[3]。例如,某乡镇快递网点自有车辆和人员,且还从事其他商业活动,经常需要往返于县乡之间,可以兼顾完成县乡之间快递的运输任务,此时采用乡镇自提配送模式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社会车辆代运模式是利用客运车辆、固定路线和班次的小型货车等社会车辆完成县乡之间的快递运输。针对部分边远地区的乡镇,快递量少,安排专车运输快递成本较高。采用“3日一送”、“5日一送”或“每周一送”配送模式可以降低成本,但配送时效性较差。此时可以通过与客运班车等固定路线、固定时间的车辆合作,通过“客货两运”或货物“拼车”的运输模式,委托社会车辆完成快递运输任务,这也是最经济、最高效的配送模式。 2.乡-村寨快递物流配送模式 乡镇网点负责完成区域内快递的配送,但乡镇网点送货上门的成本极高,经过长期的业务流程和作业模式的演变和进化,乡镇到村寨的快递配送主要采取客户自取、“村寨商超代理”两种模式。 对于乡镇网点周边的客户,取件距离较近,大多数会选择到乡镇网点自行取件,效率高,时效性好,但客户取件成本较高,也不方便。对于大型的、集中的乡镇街道,乡镇网点也会采取与城市快递相同的模式,送货上门或上门取件,提升快递配送服务质量。 我国大多数农村是以村寨的形式存在,村寨的居民相对集中,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个或多个商超或小卖部。乡镇快递网点往往会选择村寨的商超作为快递派送代理点,大多数村寨商超也愿意将快递代收业务作为第二盈利项目进行经营,赚取代收费用。村寨的村民可以到商超自行取件,大大缩短了村民取件的距离,随时可以取件,非常方便。乡镇网点到村寨代理点的运输一般会安排配送员,按照“旅行商式”的派送模式进行配送。乡镇网点将辖区内的村寨划分成多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个配送员沿线串联逐一配送快递到多个村寨代理点,解决单一点对点配送成本较高的问题。乡镇网点到村寨代理点的配送员有专职配送员或众包配送员两种,专职配送员是由乡镇网点直接雇佣的人员,工作稳定,操作技能熟练,责任心强,但对于乡镇网点来说,人员成本较高。众包配送员是委托社会人员进行快递的配送,与乡镇网点没有直接的雇佣关系,属于临时代理人员,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工作不稳定,操作技能不熟练,责任心不够强,出错率和货损率较高。众包配送有效利用社会人员完成配送任务,配送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还需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加强众包人员的筛选和培养,强化配送业务的监管,落实主体责任。 ![]() 图1 农村快递物流配送模式示意图 三、农村快递物流配送模式问题分析 1.农村快递配送时效性差 农村地区地广人稀,集中连片居住的较少,快递业务量较少,路程遥远,导致快递配送时效性难以控制。在当前的配送模式下,县级以下的配送有自营、外包、众包等多种运营模式,派送参与主体较多,各自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实施配送业务,时效性参差不齐。县级以下的配送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快递配送的时效性进行监控,快递企业对配送的时效性难以监管,各种绩效考核制度难以得到落实。农村快递的配送没有实现全过程追踪,配送超时导致的投诉问题难以追责。 2.农村快递配送费用较高 农村快递的配送路程较远,快递配送的密度较低,配送终端较分散,小批量、多批次的配送导致配送成本较高。多主体参与的配送模式经常存在违规收取配送费用的情况,增加了客户的收件成本。农村客户在现阶段的配送模式中一直处于弱势群体,长期处于支付高额快递服务费用而得不到优质服务的困境。据统计显示,农村地区每件快递收寄和配送产生的费用,会比城市地区高3至5元。急需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降低成本,加强监管,改变现状。 3.农村快递配送服务质量难以控制 农村快递在成本高、效率低的特性下,目前大多数快递企业只能在勉强完成基本配送任务的基础上维持,对于快递服务的质量难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县级以下的参与配送的主体较多,大多未经过专业的培训,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也未得到有力的流程监管和质量控制,导致快递服务质量较差,拒绝远距离的配送、配送超时、态度恶劣、矛盾冲突等事件时有发生,客户满意度较低,不利于农村快递的健康发展。在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收寄业务中,还存在拒收或者违规收件等情况。 4.农村快递共同配送资源集成度低 农村快递需要对多家快递企业进行业务整合,共享配送资源,实现共同配送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目前的配送模式中,各快递企业主要还是各自为营。在县级以下的快递运输、乡镇网点建设、众包配送、村寨代收点建设中,还是各自搭建自己的配送网络和网点,没有共享运输、仓储、站点等基础设施和业务人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单个快递企业快递业务量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乡镇网点、众包配送、村寨代收点、收件人等都面临同时对接各快递企业的业务,增加了业务对接成本、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业务也更加繁琐。 5.农村快递配送缺乏信息化管理 目前各快递企业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对快递和参与主体进行管理,在城市快递收寄和配送业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快递的物流追踪、信息查询、作业人员和设备记录的记录、快递收派监控、人员和站点考核等都依赖于这套信息系统。但县级以下的快递配送环节较多、参与主体多,大多数参与主体都是外包或众包的主体,参与主体可能同时承担多个快递企业的快递配送业务,对每个快递企业的信息系统操作不够熟悉,导致快递收派的信息化管理难以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快递收派追踪、绩效考核、人员管理的难度。在共同配送模式下,需要高度集成的、共享的、统一的信息系统对农村快递收派进行管理。 6.农村快递配送相关制度不完善 顺着快递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快递行业制定了更加规范的、标准的管理制度,客户对快递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快递企业对农村快递配送业务管理制度依然不完善。未经客户允许擅自代收,违规拖延配送时间,快递在各级站点长期停留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农村快递的外包配送、众包配送等业务形式,大多数快递都是采取客货两运的运输方式,在代收点存储时经常将快递与其他物品混堆,快递缺乏基本的运输和仓储安全保障措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在运输工具和运输制度上还需进一步完善,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四、“互联网+共同配送”模式探究 1.完善农村快递共同配送体系 目前农村快递配送模式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也鼓励通过共同配送的方式,整合多家快递企业的业务和社会资源,实现县级以下快递的共同配送,实现降本增效,让农村居民享受优质实惠的快递服务[4]。各快递企业也有共同配送的述求,希望通过共同配送来解决当下配送模式存在的问题。“菜鸟”驿站、顺丰蜂巢、小区共同代收点等城市末端共同配送典型案例也为农村快递共同配送奠定了基础。许多学者提出了农村快递共同配送“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5][6]。 农村快递共同配送是在县级以下的快递收寄和配送业务中,实现多家快递企业业务的高度融合[7]。共同配送模式如图2所示。为实现县级以下农村快递的共同配送,各快递企业需要建立统一的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作业标准。需要建立五个方面的共同配送要素。 (1)建立县级共同运输站点 目前各快递企业都有自己的县级分拨中心和运输站点,但分布较为分散,不便于共同配送的沟通联络和快递的集货封发。需要在县城选择交通方便、位置集中、便于货物集散、基础设施完备的场所作为个快递企业的共同运输站点,最好选址在物流园区、客运站、货运站等区域。引导各快递企业在此建立县级分拨中心,方便共同配送的快递集货。各快递企业在此按照统一的标准、区域和运输路线进行分拣,建立快递转运的总包,为县-乡的共同运输做好准备。 (2)建立县-乡共同运输渠道 县-乡之间的运输需要建立共同的运输渠道,由同一个运输承运人完成所有快递企业的快递运输,形成规模效应,提高车辆装载率,降低单件快递运输成本。共同运输可以通过县级配送、乡镇自提、社会车辆代运等方式进行,任何一种运输方式都需要建立统一的运行机制,做到运输路线统一,装卸站点统一,收发人员统一,运输主体责任明确。 (3)建立乡镇共同配送网点 乡镇快递网点的建设,需要打破当前各快递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在乡镇的客运站、货运站或物流中心等区域建立共同的乡镇快递网点,负责所有快递企业的快递收发和转运业务。乡镇共同配送网点要求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设备完备,人员配备充足,操作规范。不仅能够承接各快递企业的收派业务,还要具备统筹管理乡镇辖区内配送业务、配送人员、代收点的能力。 (4)建立乡-村共同配送渠道 乡-村配送渠道由乡镇共同配送网点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可以通过乡镇配送或众包配送的方式,进行共同配送。在共同配送模式下,乡镇网点在每条乡-村配送路线的业务量会大大增加,合理规划配送路线,配备专人进行配送,配送时效性和服务质量有保障,是最佳配送方式。距离太远、快递量太少的村寨,也可以通过众包配送的方式进行配送。 (5)建立村寨共同代收点 在村寨建立共同代收点,由同一家商超或者小卖部经营,接收所有快递企业的快递代收业务,客户到统一的代收点取件,让收件人取件更加方便。对于村寨共同代收点,需要规范经营,业务熟练,培训到位,监管到位。 ![]() 图2 农村快递共同配送模式示意图 农村快递共同配送可以整合多家快递企业县级以下的快递业务量,聚少成多,增加配送的各环节业务量,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件快递的配送成本。各快递企业可以共享站点、运输渠道、乡镇网点、众包配送员、村寨代收点等配送设施和人员,大大降低了快递企业在县级以下快递物流网络的建设成本和投入。快递企业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配送质量监管和提升服务质量上。 农村快递共同配送社会代运车辆、众包配送员、乡镇网点、村寨代收点等第三方经营主体获得更多的业务量,通过规模效应提高收益,在利益驱使下,主动强化业务培训、稳定经营模式、规范业务操作、提高配送时效,提升服务质量。快递收件人可以在同一地点收取多家快递企业的快递,降低取件成本。在统一的监管下,收件人的权益能够更好的得到保障。 农村快递共同配送需要进一步整合运输设备、快递站点基础设施等。统筹利用好现有的农村客车和固定路线货车等运输资源,在制度上完善农村客车客货两运模式。支持农村客车进行改装,满足客货两运安全要求,让农村客车在乘客减少的情况下通过代运快递获取更多收益。支持农村固定线路小型货车混装拼车,为小型货车提供接收快递代运平台。统筹利用县、乡、村的客运站,通过改造升级,将客运站成为快递中转站点,具备快递仓储、分拣、装卸、拆解、封发等快递业务服务功能。保障快递运输、中转等业务的高效衔接,降低快递网点建设成本。 2.推进农村快递共同配送信息化管理 农村快递共同配送需要各快递企业在业务上高度融合,还需要在信息化管理上高度融合。信息化管理是快递企业强化管理能力,提高作业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技术[8]。农村快递共同配送在互联网和信息系统支持下才能更好的推进。 农村快递共同配送是多家快递企业联合配送,需要共同建立一套开放的、共享的信息系统,通过条码、5G通讯、无线手持终端等互联网通信设备,实时对县级以下的所有业务、快递、人员、设备等就行全过程的记录和管理,需要所有参与配送的主体使用这套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录入、查询和其他业务操作。将信息系统建设成为一个快递业务服务平台、业务监督管理平台、众包交易信息平台和服务质量反馈平台。 作为快递业务服务平台,系统可以实现快递物流和信息流的实时融合统一。通过信息系统和配套条码、无线手持等设备,对农村快递共同配送业务的全过程进行扫码记录,跟踪管理。方便个快递企业和顾客进行快递物流信息的实时查询,掌握快递的配送状态和所处位置等。同时,开放、共享、完整的快递物流信息,为快递的自动化分拣、智能快件箱的使用、快递取件信息发送、配送员获取收件人信息等业务的开展提供信息基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进一步掌握客户需求,快递流向分布等,及时调整优化,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控制。 作为业务监督管理平台,快递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快递追踪、配送时效监控、主体责任划分、人员和站点绩效考核等功能。农村快递共同配送参与主体多,配送环节多,配送时间长,覆盖区域广,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配送时效性、和服务质量等进行自动化的监控,需要对配送人员、站点、代收点的运营情况进行自动化的考核,共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来划分主体责任,降低快递企业的管理难度,通过信息系统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奖惩机制,完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作为众包交易平台,采用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发布快递运输和配送需求,寻求众包运输和配送资源。社会代运车辆和众包配送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获取运输和派送需求,完成接单、抢单功能。众包订单系统与快递业务系统的融合,保障众包订单和配送业务信息的无缝对接。同时需要实现订单价格管理、订单追踪、订单记录、费用结算等,保障众包交易的自动化管理,降低众包管理难度。 作为服务质量反馈平台,收件人可以实时查询各快递企业的快递信息,出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平台向快递企业反馈或投诉。快递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了解顾客的诉求,及时处理问题和补救,降低损失,赢得顾客的认可。 ![]() 图3 农村快递共同配送信息化管理示意图 五、结论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农村快递配送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互联网+共同配送”模式解决农村快递配送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本文的互联网思维和共享经济理念对解决农村快递配送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提出的配送方案还要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论证,整体设计还需进一步细化。 参考文献: [1]代颖,罗荆璇,杨斐,等.带服务半径决策的农村快递系统选址—路径优化[J].系统工程,2023,41(5):43-52. [2]贺兴东,刘伟.加快补齐“快递进村”短板充分激发农村扩大内需潜能[J].中国经贸导刊,2023(10):45-47. [3]张文艺.考虑多运输模式的农村快递共配LRP问题[J].物流技术,2024,43(1):41-53. [4]李洪君,杨宇彤.农村共享物流的配送模式比较分析:基于社会结构的视角[J].党政干部学刊,2024(2):58-63. [5]钱晨.电商物流共配的价值共创研究——以龙游模式为例[J].现代商业,2023(24):15-19. [6]史灵冰.农村物流“客车+快递”共同配送模式研究[J].中国航务周刊,2023(30):69-71. [7]唐怡,谭璟雯,魏小龙,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3(17):37-38. [8]贾县民,屈亚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构建及评价研究[J].供应链管理,2023,4(8):50-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