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为例
李春亮 中国共产党莒县委员会党校 摘要:培育和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一县为例,围绕该县的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分析进一步壮大县域产业集群面临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从加强引导和服务产业集群的宏观调控角度提出该县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县域产业集群,莒县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地区竞争力的提升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产业集群所具有的集中性,地域性的特点可以和县域经济的天然特性有效地融合。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是适合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莒县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通过近几年发展,莒县重点培育的化工、食品、建材、机械、塑料等五大主导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优势日益明显,发展规划不断完善,集群规模效应逐步突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骨干企业壮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五大主导产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占全部规模企业的77%以上,增幅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1、化工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全县第一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历程。预计“十二五”末化工产业产值将超过300亿元,“十三五”末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成为推动全县经济跨越发展的主力军。从宏观形势看,近几年我国化工产业供需两旺,化工产业整体处于加速发展的态势。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内部结构演变的趋势来看,在工业化中后期,重工业或资本品工业比重显著上升,即出现“重工业化”[1]。学界认为当前我国总体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2],因此比较有利于重工业的发展。 2、食品产业。食品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是莒县规模企业最多,覆盖范围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近几年,适应市场供求和消费结构变化,食品资源加工工业不断壮大。预计 “十二五”末,产值超过100亿元。食品产业未来发展逐步向扩大初加工规模、精深加工、开发生态保健新产品、争创名优品牌、全面提高增加值方向发展。 3、机械产业。机械产业作为国家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机械产业逐步形成了通用输送设备、通用零部件、环保专用设备、金属铸锻加工、农林牧渔专用机械、非金属专用设备制造等六大类,具备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产品体系。目前,大多数机械制造企业为国内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配套,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形成了共生关系。预计 “十二五”末产值将超过80亿元。 4、建材产业。莒县建材产业主要有水泥、石灰、砖瓦石材及其他建筑材料制造等行业,从原材料方面看莒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有规模以上建材企业23家。全县水泥年产能超过1000万吨,成为省内最大县级水泥生产基地。水泥及熟料生产经过近几年淘汰落后产能,立窑生产线全部淘汰,实现了整体转型升级。目前正逐步开展技术改造,优化升级,逐步拉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壮大实力。预计 “十二五”末,产值达到60亿元。 5、塑料产业。塑料产业特色发展比较鲜明,作为“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之一,以刘官庄为中心的塑料产业集群,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在规模逐步壮大的同时,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销售渠道多元开展,稳定畅销。目前,塑料制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轻工业第一大行业,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家。预计 “十二五”末产值达到20亿元。 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1、产业集群不够集中,关联度低。企业布局在空间上不集中,莒县各主导产业主要分布在县经济开发区、海右经济开发区、刘官庄、东莞等园区和乡镇(街道),布局比较分散,各产业企业之间关联度低,不能相互协调、资源共享、共赢发展。同时,由于龙头企业带动力相对较弱,没有形成专业分工协作网络,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相对较低。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低级阶段,生产能力分散,企业大而全、小而散,极大地制约了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压力大。五大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仅112家,在产业内部大多数骨干企业还处在生长发育期,尚未真正形成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水平、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自主品牌较少,缺乏代表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且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骨干企业多以原料加工型为主,大进大出的特点十分突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竞争力较弱,利润率、利税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化工、建材、塑料等产业对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影响。创新机制落后,创新投入低,创新成果少,市场竞争力弱。 3、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保守观念较重。企业经营管理者水平有限,对企业发展认识不清,战略意识不强,在企业发展理念、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家开拓创新意识不足,有的小富即安,易满足于发展现状,创业激情不高,缺乏引进新项目、大项目的魄力,主动开拓市场能力不足,制约了行业的整体发展。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企业文化建设和凝聚力不强,员工文化层次较低,员工思想不稳定,流动性较大。技术人才缺乏,导致企业始终在低技术水平上徘徊。 4、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项目审批难。一个项目从报批到动工建设,要经过10多个部门、数十道程序,需要材料多,耗时长,给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一定困难。二是土地条件受限。企业用地需求急与供地难矛盾非常突出,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用地更为紧张。三是融资难。目前企业普遍存在融资不畅、筹资困难的问题。四是环保提标政策影响显现。随着国家对企业环保指标提出新要求,企业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经济效益存在浮动现象。五是县镇缺少相应的引进人才、培训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三、大力培育和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1、进一步明确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综合分析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和经济指标情况可以看出,化工产业在目前企业数量少的情况下,产值、利税增幅最大,就产品品种而言,市场看好,利润水平较高,产业链条相对长,发展后劲大。机械产业体系比较健全,多数企业装备水平比较低,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多以初加工为主,但有些企业正从铸造抛光向机加工发展,由零件生产向部件组合迈进,产业升级的势头初步显现。食品产业产值、利润受国际市场左右,税收贡献率低,但对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的贡献。建材产业的贡献主要在水泥生产,目前在发展空间上处于稳固和饱和状态,受产业政策制约,今后新上大项目较少。塑料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对比安置富余劳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益在民间。因此,在工业经济工作中,应当在保持现有五大产业特色的同时,突出对化工和机械产业的培养,使之成为特色更加鲜明、比较优势更为突出的产业。 2、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集中度。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坚持发展特色园区,积极打造传统产业基地和园区,推进产业集群内传统产业链条的完善和企业间的协作,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强配套能力,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健全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形成具有竞争力和聚集力的产业园区。一群有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并不是简单地把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就能形成产业集群。在园区建设中,如果不考虑园区定位、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方向,项目聚集、企业扎堆,最终很难形成真正的集群优势。只有统筹规划,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依托自身区位和产业优势,形成符合产业发展实际、布局比较合理、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3、充分利用好招商引资。产业集群的壮大既是市场配置的结果,也需要人为的培植和支持。要充分把握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变单一招商为集群式招商,加快园区建设向产业集群化的转变。要着力引进高端、高质、高效的新项目,以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实现产品由低端产品向高端的转型,促进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的大跨越。全县上下在招大引强的同时,有意识筛选招引化工、机械等产业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一批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在规模逐步壮大的同时,不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目前,刘官庄镇塑料产业集群以高端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目标,重点引进塑料高新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目前已由原来的单纯制膜转向生产医用器械、机械制造、工程铸塑等更宽广领域。 4、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同时,必须做强做精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和活力。一是用技术创新改造提升现有产业。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主导产业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建设步伐,加强与高校和专门研发机构的联系交流,开发新产品,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二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植入传统产业。改造传统和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使传统产业的企业管理跨入现代化管理轨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管理者“走出去”学习考察,引导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改善传统产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块状经济的发展在经历了量的扩张之后,必须及早把发展的重点引导到以质量、信誉取胜的品牌战略上来,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5、努力打造优良发展环境。要着眼于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精心营造制度、市场、科技、服务、人才等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的软环境。设立政府引导,市场化动作的产业集群服务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提供资产评估、资金融通、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信息网络、仓储物流等服务;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网,为产业集群的信息资源共享、开展电子商务、实现虚拟经营创造条件;建立产业集群信用担保体系,为集群内部产业发展提供信贷资金的担保,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配套措施上,进一步向优势产业倾斜。一方面,规划建设好主导产业发展聚集区和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效率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积极推进研发中心、产品展示和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公共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在供地、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更大的支持。同时,支持化工、机械等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集中度。 参考文献: [1]赵佳佳,王建林.中国新一轮重工业化成因与影响——基于省级数据的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4(2) [2]冯飞,王晓明,王金照.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J].中国发展观察,2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