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增长极区域内的城市经济聚集状态分析
———以东莞市为例 张崇楷 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摘要:在当今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态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增长极区域内的城市经济聚集状态随着各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交互的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以东莞市为例,通过对经济密度、经济距离与分割、城市经济交互作用、城市经济发展变化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十四五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发展规划从中得出结论:东莞市经济水平持续上升,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建设将促使经济距离因素、分割要素不断减少,经济聚集呈多元化高效发展态势,向一体化建设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市;经济聚集;交互作用;多元化高效发展 一、引言 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致力打造国际知名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拉动区域经济、技术共同发展[1]。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区域。大湾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东莞市位于珠江口东岸,是珠三角地区非常重要的城市。东莞市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与广州、深圳和惠州等城市接壤,在区位上具备承接中心城市资源转移、产业交汇的天然优势。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粤港澳湾区发展规划》,拟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一个多方位发展的城市群,“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内地与港澳的深度合作示范区。 制造业和完善成熟的产业链是东莞市多年发展形成的产业优势[2]。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东莞更是担当着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以东莞市作为分析对象,旨在浅析在当今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态势下,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的经济聚集状态分析。 二、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的维度衡量分析 参考世界银行历年来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可以从经济密度、经济距离、经济分割等多个空间维度精准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理空间特征[3]。 (一)经济密度分析 经济密度的大小表示每区域单位土地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即地均GDP,记录每区域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相比于GDP总量和人均GDP,地均GDP更反映一个国家或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及劳动力、资本的聚集情况。 通过2015年-2019年《东莞市统计年鉴》的数据报告整合得知(见表1),东莞市GDP总量由2015年的6275.06亿元持续增加至2019年的9482.5亿元,平均增速为7.8%;常住人口由825.41万人增至846.45万人,5年来持续流入新鲜人口;人均GDP超过10万元,高达11.25万元。 表1 东莞市历年GDP对比表 数据来源; 东莞市统计调查信息网 http://tjj.dg.gov.cn/ 资料整理 进一步计算地均GDP,已知东莞市占地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地均GDP(经济密度)=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区域占地面积。根据表1中的东莞市历年国民生产总值代入计算得出,2015年东莞市地均GDP为2.546亿元每平方公里,2016年为2.770亿元每平方公里,东莞市区域经济密度逐年增加,于2017年突破3亿元每平方公里,2019年达到3.847亿元每平方公里(见图1)。 图1 东莞市经济密度趋势图 在2019年中国城市地均GDP排名中,深圳市以134805.98万元每平方公里稳居榜首,东莞市连续两年超过广州市以38545.15万元每平方公里位列第三,地均GDP相对较大。表2的地均GDP Top15排行数据显示,共有6个大湾区城市跻身前15,佛山以28309.14万元每平方公里紧随广州,珠海、中山分别以19786.75万元每平方公里和17386.06万元每平方公里位列11、13名。 表2 2019 年中国城市地均GDP排行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整理 近年来,东莞市着眼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处理稳定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保持经济活动在合理区间的同时,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约化[4]。尤其加强创新技术驱动,促进产业高度集中发展。同时,紧紧抓住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经济距离、分割分析 经济距离指的是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想法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它被用来衡量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的成本和便利性。各种生产要素的主动流动大大节省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因此自然形成了相邻高密度区域之间短暂的空间特征。一般来说,通过培育和改善区域市场环境和交通通讯设施条件可以有效缩短距离。同时,这种距离也可以通过鼓励和便利人员从低密度地区向高密度地区的经济转移而有效缩短[5]。 经济分割现象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来自政策、法律,也可能来自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分割使区域经济与外界系统交流产生阻隔,对区域经济聚集能力有抑制作用 ,限制区域经济发展[6]。 对于区域经济距离、分割的调控,可以通过积极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市场环境等方式。而穗莞深城际的开通对改善此类距离,分割的状态有着重要作用。穗莞深城际的建设把广深港三大机场、前海、东莞西站等连在一起,像一张网将广州、深圳、东莞三座城市相互交织。广州作为大湾区铁路客运的枢纽中心,在大湾区城市经济互助发展中发挥着骨干作用[7]。以下本文将以广州市作为大湾区中心,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城市距离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三)经济极化效应回归分析 1.多元回归模型建立及估计 设因变量为y,k个自变量分别为b1, b2, b3, b4…描述因变量y如何依赖于自变量b1, b2, b3b, b4…和误差项e的方程称为多元回归模型。其一般形式可表示为: y=β0+β1b1+β2b2+…+βkbk+e (1) 式中,β0,β1,β2,…,βk是模型的参数;e为误差项。 式(1)表明:y是b1,b2,b3,bk的线性函数(β0+β1b1+β2b2++βkbk部分)加上误差项e。误差项反映除了b1,b2,b3,bk和y间的线性关系以外的随机因子对y值的影响,是不能由b1,b2,b3,bk间的线性相互作用所解释的变异性。 估计的多元回归方程组的一般形式为: 式中, 设因变量y为大湾区各城市的人均GDP,χ为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到广州市距离(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到广州的直线距离) 2.线性关系检验 提出以下假设。 H0:大湾区各市人均GDP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到广州市距离相关系数为0。 H1:大湾区各市人均GDP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到广州市距离相关系数不为0。 根据SPSS软件分析,得: 表3 相关分析 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到广州市距离与大湾区内各市人均GDP相关系数为-0.617,p=0.003<0.05,拒绝原假设,认为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到广州市距离与大湾区内各市人均GDP总体呈高度负相关。 3.方差分析 表4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得,F=11.66374,p=0.002<0.05,拒绝原假设,认为大湾区其他城市到广州市距离与大湾区内各市人均GDP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4.多元线性回归 表5 多元回归分析 经过常数和回归系数的检验,对于回归系数,t=-3.4152,p=0.002903<0.05,拒绝原假设,认为总体回归系数不为0.对于常数项,t=8.588,p=0.000<0.05,拒绝原假设,认为总体模型中常数项不为0,可以得到大湾区其他城市到广州市距离与大湾区内各市人均GDP的回归方程为: 大湾区内各市人均GDP=10.159-0.01949*大湾区其他城市到广州市距离(万元) 根据上述所得回归方程可知,随着大湾区其他城市到广州市距离越远,大湾区城市人均GDP越小;距离广州市距离越近,城市人均GDP越大。 十四五规划下,粤港澳大湾区将推进对区域内城市群交通一体化的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打造“一小时生活圈”;新增城际铁路,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缩短了区域内城市的通勤成本,促进资本及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大了城市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区域内城市的产业合作,促使经济聚集。 三、城市经济聚集状态的交互作用 在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主体通常在区域内进行发展以获得规模化经济效应。而人们为了节省时间、金钱成本,通常遵循就近选址原则,导致在产业发展良好地区出现人口、资源聚集的现象,产生城市化经济效应[5]。该效应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人口密度等要素紧密连接。在产业聚集区域,由于生产要素积聚,区域内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易难度得到有效降低,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吸引区域外的企业及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聚集。总的来说,重视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吸引外部企业投资,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与城市发展吸引力呈正相关关系。 (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聚集 以华为系企业迁至东莞松山湖为例。过去几十年,东莞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加工服装、鞋帽、饮料食品等,加工制造业是东莞的城市名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大哥大手机风靡全国的时候,东莞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子产品品牌,由东莞加工制造企业负责电子产品的生产代工。经过多年沉淀扎根,东莞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及销售渠道,吸引上千家供货商,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2008年金融风暴,全球实体经济严重下滑,经济增长放缓,东莞大量代工企业破产倒闭。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东莞在产业互联网的风口上引进战略性创新机构和新兴高端产业,并发挥广州、深圳的地缘优势,从原先的低端代工制造业逐渐转型为富有科技含量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从政策上、环境上鼓励国内龙头企业入驻东莞。 随着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及普联技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入驻东莞后,越来越多生产要素及资本向东莞靠拢,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相比于深圳的寸土寸金,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仅基础设施建设齐全,而且地广价廉,满足华为扩张产能需求的条件,符合华为打造华为绿色小城镇的战略布局。2018年,华为企业分五次大搬迁,大规模工厂生产线转移至东莞松山湖,成为东莞两家千亿级企业之一。继华为搬迁东莞后,许多华为的供应商也随之转移,大疆、普华科技等高新企业也跟随华为的脚步规划布局东莞市场,计划将工厂生产线搬迁至东莞。 (二)城市经济的交互 对于东莞市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华为的搬迁一方面带动了松山湖高新技术的发展,吸引了许多企业与生产要素的聚集,另一方面自华为入迁以来,松山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对城市区域经济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对深圳市来说,华为将除核心以外的业务迁出,带动了许多供应商和部分高新企业的转移,为深圳未来发展腾出了许多有效空间,也提高了深圳的经济密度,促进城市产业结构高效分配,此例体现了城市经济聚集状态下的交互作用[8]。 四、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分析 东莞市位于“珠三角”地区,是我国较早实现对外贸易的区域之一。与大湾区各地级市GDP数据比较,在地理空间维度中,东莞市地均GDP、人口密度等指标在广东省中所占比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地均GDP位列全国第三。但与大湾区内的中心城市深圳、广州对比,东莞的经济聚集程度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需要优化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大湾区城市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中,东莞、佛山、惠州数据持续增长,可以看出次核心城市的经济集聚能力在持续提升,城市经济处于多极化协同发展状态。 近年受疫情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倍受打击。从表6中的GDP增速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增长极区域内各地级市的经济增长状况虽相对疫情前有所减缓,但仍然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增速上已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地区,城市经济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 东莞市现今处于快速发展水平,在十四五的规划下,致力打造“一核一轴三带“的创新空间布局。充分发挥产业基地优势和毗邻深圳优势,加强两地产业创新交互驱动,刺激创新链和产业链相互交融,打造莞深产业融合创新带[9]。促进增长极区域内城市经济聚集,推动地方产业及创新技术发展。 表6 2020 年大湾区各地级市GDP数据表 五、结语 综上,粤港澳大湾区增长极区域内的城市经济聚集处于持续性、多元化发展状态。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经济水平持续上升,是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地带。通过推进城市间交通基础建设,缩短城市间的交流成本,能有效促进大湾区内城市资本及生产要素的流动,发挥城市间的经济交互作用,使经济向结构高效化、合理化发展。在十四五规划下,大湾区将推进增长极区域内城市经济建设,加强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促使区域经济距离因素、分割要素不断减少,经济聚集呈多元化高效发展态势,向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邱辰.珠海市党委督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8. [2]冯志军.东莞先进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2019(09):22-26+78. [3]刘鹤鹤.电子商务对东莞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0):168-169. [4]吴祥宇.东莞重大项目建设分析及评价[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6(04):7-12. [5]夏能礼.增长极区域内的城市经济聚集状态分析——以珠三角增长极中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四市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1):77-80. [6]宋卫.增长极区域内的城市经济聚集状态分析——以佛山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03):5-6. [7]李晓玉,苏跃江,谭静.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思考——以广州为视角[J].交通与港航,2021,8(04):17-24. [8]施继元.都市圈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9]陶德胜.“全球价值链分工”视阈下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研究[J].长江技术经济,2020(02):5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