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比较优势与有效路径
何文靓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地方政府债务有效治理的金融监管体系研究”(18Bzz081)。 摘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党中央立足于两个“大局”做出的一项战略新部署。本文在深度剖析后发地区江西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就其如何融入、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有效路径:畅通“双循环”、创新驱动、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安全与发展,以期对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江西 现阶段,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正处于关键“窗口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立足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这一新趋势将推动生产要素在国家层面实现纵深新布局,将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将更加注重以构筑安全底线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内外新情势,而这些也将为推动江西新一轮的发展带来区域合作、政策红利等新机遇;与此同时,江西亦将面临周边先发省份在人才、资金等层面的“虹吸”效应,区域竞争愈发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江西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新部署,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切实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和方向,力争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一、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既是江西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亦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主动抉择 第一,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是江西贯彻落党中央重大战略新部署的政治自觉。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内外环境变化适时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新部署。江西应深刻认识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党中央着眼于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战略调整,是与时俱进推进我国经济进行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塑造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只有基于上述认识,江西才能以更大的政治自觉和担当在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出更大的作为。 第二,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是江西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有效路径。“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江西视察指导,为江西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把脉定向,提出了“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更高要求。为了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江西应紧紧围绕“目标定位”和“更高要求”,锚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立足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培育安全有效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此外,江西还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多样的业态与先发省份构建经济关联、夯实经济纵深,提升整体经济效能,努力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西擘画的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第三,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现阶段,国内外经济、政治、安全等形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基于对新形势的判断和省情的考量,省委做出了将“高质量跨越式”作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首要战略的决策。目前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所有“危”都源自自身发展总量不大、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而所有“机”也只能通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才能把握。江西必须紧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这个首要战略,凸显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强化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立足内循环、赋能外循环,努力实现高水平的“双循环”互动。 二、江西在融入“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随着水陆空交通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江西“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链接世界、辐射周边、“四面逢源”的区位格局加快形成,江西既是内循环的起点、连接点,亦是外循环的重要通道和支点。此外,“十三五”时期,江西省经济增速始终位于全国“第一方阵”,经济排名前移三位;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第一,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江西的产业门类相对全面,产业链基本完备,资源禀赋比较丰沛。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深入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江西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江西产业经济呈现较好发展态势。航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VR、移动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积极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协同推进,初步构筑了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二,加速释放的绿色生态优势。伴随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等指标在中部六省中均位列第一位;全省的环境生态指数(EI)位列全国第四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点改革任务均全部完成,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全域生态补偿、绿色金融改革、河湖林长制等改革居于全国前列。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这些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优势将在未来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得到加速释放,江西生态产品价值有望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得到有效转化。 第三,国家战略叠加的政策红利。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江西获批一系列功能齐全的国家战略平台: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等,这些功能齐全的战略平台所带来的政策红利、集成效应正在陆续释放。特别是在当前安全发展的大前提之下,具备钨、稀土等战略资源的江西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推动新一轮的发展中,江西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切实找准发展的定位和路径,力争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三、探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相较于其他先发省份,江西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存一定的差距,此外,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高端要素集聚、省会首位度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为了更好地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的作为,江西应积极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找准自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探索有效路径,扬优避短,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第一,立足于畅通“经济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实现“循环”,而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完整的经济“循环”是由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共同形成的“闭环”,在整个“闭环”当中,供给是经济循环的起始端,而需求则处于经济循环的终端。经济能够实现“循环”的关键在于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而当供给与需求不能实现相互匹配、对接时,经济循环就陷入到停滞当中。所以,江西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刻理解供需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厘清两者之间的关联节点,在此基础上出台有效的激活供需两端的政策措施。 客观地讲,现阶段江西的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有诸多方面的因素,经济循环不畅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这既有供给侧结构性的因素,也有需求侧内需潜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的因素。因此,在江西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供需两侧发力,一方面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供给体系对省内外需求的适配性,同时也需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来扩大对供给的有效牵引,以此来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提升省内整体国民经济的效能。 党中央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要以完整内需体系为支撑,更好地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 这意味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是与扩大内需的政策密切关联的。对于完整的内需体系而言,消费是内循环的基础,投资是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应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以此来推动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通过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趋势,全面推进产品优化升级,加强品牌、品质、标准和质量建设,释放文化、旅游、教育、养老等服务市场的内在潜力,以此改变以往江西有效需求基本在省外实现的尴尬现状。发力以数字消费、网络消费、信息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领域,推动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以拓展消费空间。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投资在促进消费、拉动产业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出最大的乘数效应,多方位政策并举释放省内的投资需求: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推进“新基建”、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和要素集聚,补齐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交通能源等领域的“短板”,促进投资与公共消费的结合,以此来实现人力资本深化的平等累积和社会阶层鸿沟的缩小。此外,积极开拓新的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微观经济主体进行设备更新改造,着力推进一批着眼长远、赋能强基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第二、切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改革开放之后,在所嵌入的国际大循环中,我国现有的产业链大部分集中在“微笑曲线”的中下游,即加工组装和中低端制造节点,而“微笑曲线”上端涉及到的关键“根部”技术、核心元器件等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国家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面临重大风险,因此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创新置于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 而这现状于地方亦是如此,现阶段创新是江西推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短板,国家级科研平台、高教优质教育资源匮乏,针对目前这种现状,江西应该更加深入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江西应抓住相关契机积极布局谋划,此外,还要全力用足用好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要积极落实“科教兴省”,支持省内高校做优做强,为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库等方面的支撑。立足产业链,积极构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围绕江西省优势主导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力争在“2+6+N”产业取得若干项“江西原创”的技术创新成果。要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科技学家精神,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全链融通式创新,切实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创新能力。 第三,夯实产业体系的发展基础。“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首先要体现在产业循环上,一个地方或地区的产业体系竞争力不强是难以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成为战略支点和展现重大作为的。江西应厘清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状况,实事求是,发挥特色优势,找准主攻方向,大力推进“铸链、强链、引链、补链”工程,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和配套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筑江西产业的新优势,这既是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经济稳定安全的重要基础。 第四,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改革开放,只有通过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才能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促进“双循环”的良性互动,为江西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源。 对于江西而言,深层次的改革是指立足于“国内大循环”,着力解决目前掣肘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形象、事事都是环境”的理念,以此降低各类生产要素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激活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力、创造力,调动各方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激发省内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效能。 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则是更多的立足于“双循环”,江西应立足于“不以江西为世界,而以世界谋江西”,充分利用“四面逢源”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大契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着力打造国内外并重、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 第五,立足于区域、城乡的协调融合发展。区域与城乡的经济循环是实现关系到国内大循环能否畅通的关键。“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是构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板块支撑。江西应增强省内区域间体制机制的协同性,加快建设大南昌都市圈,稳步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赣东北开放合作发展、赣西转型升级、赣江新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深化域内合作、强化域内优势互补,加快形成层次清晰、各显优势、融合互动的区域发展新局面。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各种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产品流等都会密切城乡之间的关联。江西应以此为契机,努力打破以往固化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资源流动渠道的“中阻梗”,通过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补齐“短板”促城乡协同发展、以外力帮扶促内生动力激发、以政府与市场协同促资源要素组合优化”的思路,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相对贫困治理、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以及城乡治理,最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互惠共生”的新时代城乡关系。 第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一深刻论断揭示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在于统筹发展与安全。立足于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我们所想要或所追求的发展,已经转向“安全发展”——以安全为前提的发展,建立在安全基础上的发展。也就是说着眼于“安全的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落脚点。事关安全领域的事项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国家政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金融安全等等,但是这些安全绝非并行关系,虽然需要秉承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但是更应该抓住关键领域、节点,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撒胡椒面”。因此在实践中江西应该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切实维护好市场主体的安全、抓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影响江西现代化进程的各类政治风险、市场风险,努力实现江西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小涓.双循环下的新发展格局[J].企业管理,2021(01):9-13.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 [3]刘奇同志在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20.11.26. [4]郑瑞强,郭如良.“双循环”格局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路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9-29+183. [5]高培勇.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前行[J]经济研究,2021,56(03):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