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湖北省发挥全要素作用的路径研究

2021-09-14 17:40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胡斌 孙俊聪 杨旋 周玉 李越 湖北省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必须强化经济发展韧性,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上来。通过分析湖北省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和管理制度、技术创新等“无形要素”的基础上,横向对比先进省份、中部地区省份,纵向对比全国平均水平,评价湖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并总结湖北省在全要素支撑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省内外的形势要求,在路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劳动生产、资金使用、用地产出、创新能力、要素管理、要素协同等方面对策措施。

关键词:全要素;有形要素;无形要素;路径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紧迫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发展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矛盾叠加,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必须推动经济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上来[1]

二、理论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索洛余值法、代数指数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代数指数法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法均存在假设条件过于苛刻、约束性强、样本容量要求较高等缺点,而数据包络分析法仅侧重于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影响,全面性不足,唯有索洛余值法模拟了宏观经济实践中的基本因果关系,且通过引入劳动、资本要素衡量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性、客观性相对较强,因此,研究采用索洛余值法。

索洛余值法基本方程如下:

A=Y/(KαLβ)

其中:A—全要素生产率;Y—地区生产总值;K—资本存量;L—劳动力人口;α+β=1。根据朱列等对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2],α取值0.719,β取值0.281

全要素生产率所涵盖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分别如下:

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

资本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地区上一年的资本存量×(1-经济折旧率)+地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土地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城市建设用地。

三、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经历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但长期以来,湖北省经济增长呈现出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增长由大量资本、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投入推动。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下,湖北省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以往单纯的依靠劳动、资本、土地要素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弱,更多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

湖北省经济总量早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19年突破4万亿大关。然而,与江苏省、广东省等沿海省份仍存在较大差距。本课题以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产出,了解湖北省在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方面的投入产出水平。

(一)发展现状

1.劳动生产率

湖北省劳动生产率整体水平不高,2019年劳动生产率为5.86万元/人(以工业增加值计算),低于江苏省6.79、湖南省7.75、河南省6.97、广东省5.36万元/人,表明湖北省劳动生产率与其他四省存在着一定差距,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劳动生产率在波动中提升,2013-2019年劳动生产率从5.78万元/人提升至5.86万元/人,而广东省、河南省呈现下降趋势,湖南省跨过谷底走向回升,江苏省总体表现出稳定增长势头。湖北省通过实施一些列高新技术人才引进、优秀技能人才培养、人才保障等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资本生产率

湖北省资本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2019年资本生产率为0.26亿元/亿元,高于河南省和湖南省的0.22亿元/亿元,低于江苏省0.33亿元/亿元、广东省0.51亿元/亿元。资本生产率呈下降趋势,2013-2019年资本生产率由0.48降低至0.26亿元/亿元,表明湖北省资本投入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弱。2019年,湖北省固定投资同比增长10.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而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不明显,湖北省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影响资本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逐渐从要素投入转向技术进步,应优化投资结构,合理利用资金。

3.土地生产率

湖北省土地生产率整体水平不高,2019年湖北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859平方公里,约为广东省的一半,是湖南省的1.5倍,土地生产率为5.38亿元/平方公里,低于江苏省8.13亿元/平方公里、河南省7.18亿元/平方公里、湖南省6.76亿元/平方公里、广东省7.30亿元/平方公里,湖北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土地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增长过程呈现波动情况,但2013-2019年从4.92亿元/平方公里提升至5.38亿元/平方公里,湖北省土地生产率效率越来越高。

4.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的趋势,2013-2019年,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1.641.351.131.010.950.890.93,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的降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而2013-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唯有2019年大于零,表明各要素配置、要素管理等无形要素对全要素的支撑不足。

图1  劳动生产率对比分析图

1  劳动生产率对比分析图   

图2  资本生产率对比分析图

2  资本生产率对比分析图

图3  土地生产率对比分析图

3  土地生产率对比分析图  

图4  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图

4  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图

(二)存在问题

有形要素支撑不足。一是资本投入结构尚待优化,湖北省资本投向偏重于基础设施领域,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方面投入较少,民间资本的比例偏低。二是劳动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湖北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占总人口比例逐年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三是土地利用效率善待提升,用地投入高,而产出却偏低,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162.8万元/公顷,而建设用地地均GDP206.1万元/公顷。

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一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企业比例较低,全省有从事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比例仅占13%。二是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水平偏低,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经费在数量总量上是广东省的1/5。三是多数科技型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管理制度仍有待完善。劳动人才的管理方式有待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够。资本投入的引导力度不强,高技术发展的资金不足,企业研发补贴政策偏少。政府科技创新治理机制不完善,政府督导、激励与评价机制不健全、不配套,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较大障碍,缺乏相应利益机制的设计及其相关配套制度。

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之间协同不够。投资是拉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是稳增长的主动力,随着投资边际效益递减,投资的冒进引发产能过剩,低效益投资使得资金浪费现象严重。单纯的依靠资本投入推进经济发展的风险越来越大,劳动要素、土地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偏低,要素之间协同不够。

四、路径分析

提升全要素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水平,一方面应提高劳动、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投入效率,另一方面应依靠技术创新、要素管理等无形要素的驱动,提升要素的配置效率。

(一)提升有形要素支撑水平

1.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有形要素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投资生产率相对水平较低,而且呈现出下降趋势,由2013年的0.48降低至2019年的0.26,是支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短板。

土地生产率总体呈现出波动的发展态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势曲线基本拟合,对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大。劳动生产率总体保持平稳,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一般。根据以上分析,表明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本生产率及土地生产率的影响,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劳动生产率。

通过对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要素的敏感性分析得出,资本生产率的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略大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因此,湖北省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应着重于提升资本投入,并优化投资结构。

图5  各要素生产率趋势图

5  各要素生产率趋势图      

图6  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敏感性分析图

6  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敏感性分析图

2.资本生产率

影响资本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资本深化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随着资本生产率逐渐提高,技术进步开始出现,资本深化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将不断下降,资本生产率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根据高增长行业发展特点,在行业的发展初期,积极引入轻工、家电、电子信息等产业,着力培育精细化工、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高新技术产业,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江苏省资本形成层次较高,高技术产业迅速增长成为吸引资本流入的重要领域,在纳米技术与应用、医疗器械及新医药、轨道交通与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与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多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高度重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重点实验室、产学研载体的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技术创新链。通过高技术产业的培育,其带动经济发展的效应逐步显现。

虽然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国前列,但资金投入结构尚待优化,资本投向偏重于基础设施领域,在高新技术及高新产业方面投入较少,民间资本的比例偏低。下一步,建议着重于扩大有效投资,推进重点领域投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技改项目,提高资金配置效率[3]

3.土地生产率

湖北省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土地要素供给与工业化、城市化、产业结构、财政支出等方面密切相关,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复杂,土地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土地出让的方式促进地方招商引资和投资建设的积极性,满足工业企业的用地需求,有效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土地财政的过度扩张造成资源错配效应,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投资以及公共支出结构的扭曲,不利于城市服务业效率的提升,造成效率损失。当前湖北省土地开发强度较低,土地利用仍较粗放。下一步,建议加大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力度,提高投资强度,优化土地供给。

4.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存在直接与间接作用,一方面,劳动生产者直接参与研发创新活动,促进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在行业、地区间存在技术与知识溢出效应,间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江苏省提前谋划应对人口红利弱化的影响,在2003年率先作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大决定,确立了科技、教育、人才三个优先发展的战略格局,及时将发展的动力转移到创造人才红利上,确定了自己发展的比较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江苏劳动者素质明显提升,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蓬勃兴起。

湖北省劳动人口供给不足,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与广东省、江苏省等沿海省份相比,存在薪酬较低、创新生态环境较差、子女教育与医疗水平不高等问题,难以留住紧缺人才。人才结构、布局不够科学,人才流动性差,基层和经济一线人才极度匮乏,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下一步,建议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水平,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大力引进高端人才,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的观念和机制,加快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的转化。

(二)强化无形要素管理

技术创新。技术水平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可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升,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4]。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生产率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相对技术效率而言起到更大贡献作用。当前湖北省支柱产业中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的比重偏大,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偏低。建议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推进“芯屏端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要素管理。要素管理不仅在全要素的单个要素,还在要素之间的关系管理,即要素配置效率。要素之间的交互影响也会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如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管理制度等要素,劳动生产率除本身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外,还将通过劳动生产技术创新提升、管理制度的完善来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5]。当前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由资本要素推动,而劳动、土地、技术创新等要素的驱动作用较小。下一步,建议提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降低经济依赖资本生产率的程度,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完善要素管理制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五、对策建议

全要素生产率是生产单位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以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为抓手,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各要素间协作协同。

(一)强化有形要素支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实施互联网+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发展等重大专项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引导资金投向,快速推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人才生态优化工程,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环境优势,实施“楚才引领计划”,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企业领军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产业工人职业培训,促进互联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高单位用地产出,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优化土地供给,大力推进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单位用地投资强度。

(二)提升创新能力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先导性新兴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介和技术交易拍卖长效机制。

(三)开展要素管理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部分垄断性行业准入限制,让企业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降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层的问责和监督。优化劳动生产制度,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用好用活用足企业家,通过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有效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加强土地要素供给改革,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国土资源总量控制和节约制度。

(四)强化要素协同

提升要素支撑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降低经济依赖资本生产率的程度,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消除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领域向高生产率领域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引导集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素,围绕产业集群,着力推动产业所需的劳动、资金、土地等要素向武汉、襄阳、宜昌等地聚集,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体系,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要素聚集路径,构建区域将要素协调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楠玉,袁富华,张平.论当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J].上海经济研究,2017(03):65-70.

[2]朱列.1979-2007年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09):80-81.

[3]孙早,刘李华.资本深化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自中国工业1990-2013年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19(04):3-16.

[4]程虹,陈川.质量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纵横,2017(01):135-140.

[5]田益敏.供给侧改革中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制度性思考[J].当代经济,2020(06):20-22.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