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江苏绿色金融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

2021-06-06 21:3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王娜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商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19SJA2034

摘要:绿色金融是经济转型的巨大引擎,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绿色金融影响生态经济发展的机理,介绍了江苏省绿色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绿色金融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绿色金融;生态经济;结构转型;环境质量

一、前言

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环境破坏,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环境质量反映了经济发展有效利用资源以减轻环境破坏的情况。因此,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的理念,探寻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保障经济能够可持续的必然选择。

绿色金融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绿色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引擎。绿色金融可以通过资源配置,引导资源流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为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关于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早期主要研究对环保产业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近期已有不少学者对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张跃胜(2016)等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证明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隗斌贤(2016)分析了绿色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提出发展绿色金融是获得经济增长新的引擎。董晓红等(2018)测度了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耦合关系,发现绿色金融的发展与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仍需加大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和力度。刘莎等(2019)实证分析了绿色金融、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三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绿色金融与生态经济概念

(一)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为适应环境、经济发展而提出的新的概念,是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在交易机制、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但是目前关于绿色金融的含义在国际上仍没有完全统一。2012年,国际发展融资俱乐部发表了第一份《绿色金融投资路线图》,文件中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定义:“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投资流入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倡议、环保产品和鼓励发展可持续经济的政策。2014年英国举行了“绿色金融专题听证会”,会议报告中指出:“绿色金融是为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效、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在环境保护、自然资源领域的投资”。2016德国发展研究所将“绿色金融”定义为:包括所有考虑到环境影响和增强环境可持续性的投资或贷款。

总结以上国外各个国家对绿色金融的概念,绿色金融主要指投资要兼顾经济与环境效益,主要作用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内央行等七部委联合于2016 8 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虽然绿色金融的概念没有完全统一,但本质相同,都是将资源、经济与环境联系在一起,将三者利益相结合,金融资源始终围绕绿色经济,以实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的良性循环。

(二)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追求低碳、高效的经济增长方式,最初主要指农业生产要与生态环境发展相适应,发展到现在是指整个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生态高效的产业,在维护好生态系统稳定前提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经济把生态环境包括在生产力系统中,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活动就不能正常经营。生态经济强调一切生产要适应自然,与外在环境保持良性循环。

三、绿色金融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来支撑,绿色金融可以降低和缓解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金融的手段引导市场配置绿色金融和经济资源,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利用金融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绿色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展示了绿色金融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

图 绿色金融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

图 绿色金融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

绿色金融发展对生态经济的影响具体展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绿色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绿色金融支持“三低一高”的业务(三低一高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金融资源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降低环境污染,通过合理配置资源,降低和缓解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靠绿色金融的资金效应,改进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既保护了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绿色金融推动能源产业技术提升

传统的金融市场会忽略企业生产成本的环境成本,从而引起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现象。而绿色金融要求金融机构对所投资的项目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因此,金融机构对投资项目会进行环境审查,以保障资金投向环保产业。绿色金融通过投资导向,不仅引导传统能源产业技术改进,而且给开发可替代能源提供了资金动力。

(三)绿色金融促进绿色消费

通过构建绿色金融制度,加强金融机构的生态环保责任和创新意识,不断开发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扩大资源的可获得性,让更多的个体进入绿色消费领域。另外,绿色金融通过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使得绿色产品在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从而降低消费的成本,以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

四、江苏省绿色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江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积极引导绿色金融制度建设,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能源利用率稳步提升,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绿色金融和生态经济发展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是资源配置的动力,绿色金融对可持续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苏绿色金融始终走在中国的前列,非常重视绿色金融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台了多项绿色金融政策,从信贷、证券、保险、绿色产业公司上市、绿色担保等多方面对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生态经济的动力和支持作用。

一是,绿色信贷规模增长较快。环保贷是江苏省环保厅、财政厅与商业银行共同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截至2019年底,首批合作的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银行和民生银行南京分行三家金融机构已累计为155个绿色产业项目投放约77亿元的贷款,为企业节约了6545万元的资金成本;2019年,江苏省主要银行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26.2%,约11622.1亿元。二是,绿色债券发展势头强劲。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其他六部门发布《江苏省绿色债券贴息政策实施细则(试行)》,文件指出对非金融企业成功发行绿色债券的进行年度30%的贴息政策,且贴息时间达2年,激发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动力。截至2019年底,江苏绿色债券共发行23只,发行额达221.04亿元。

三是,绿色产业上市公司创新高。生态环境厅等七部门联合下发《江苏省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奖励政策实施细则(试行)》,文件明确指出绿色产业企业成功上市的,可获得一次性200万元的奖励。目前江苏绿色产业上市公司124家,总市值约1.2万亿元。四是政府助力发展绿色基金。截至2019年,江苏省政府投资设立4只绿色基金,规模43亿元;环保类绿色PPP项目131个,投资总额约1280亿元;此外,江苏省环保发展基金还将成立生态环保股权投资基金,生态环保设施升级子基金,基金规模将分别为100亿元、300亿元。

(二)江苏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江苏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路线,编制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1-2020年)》,作为江苏发展生态经济的指导性纲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绿色金融的支持下,江苏的生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9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3%,第二产业增长5.9%,第三产业增长6.6%,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3∶44.4∶51.3,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3%39.9%58.8%,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升,以低碳节能、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截至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到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45%,同比增长了6.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8%,同比增长7.6%。江苏新材料等新型制造业发展迅速,绿色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加,大力建设电商产业园和创业园,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省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以低碳、绿色可持续为特征的新型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绿色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3.资源能源利用绿逐步提升

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传统能源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提升能源利用率,使得单位GDP能耗进一步减少,20162019年,江苏GDP能耗累计降低达18.2%,提前完成了碳排放目标,一批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产业快速发展起来。能源利用率提高,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大大降低了对能源的依赖度,进一步加快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四、完善绿色金融推动江苏生态经济发展的措施

江苏绿色金融的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经济的转型提升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绿色金融在发展中仍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政府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仍不够完善,参与绿色金融发展的金融机构主体仍较单一,资金量远不能满足绿色产业发展的需求;二是,绿色项目标准的界定不统一,且缺乏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和专业的评级机构,使得银行对绿色产业的投资相对谨慎,投入量小,导致绿色产业投资规模不够充足;三是,绿色金融相关信息的共享机制不够完善,以至于资金的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影响了资金的合理配置效率。

目前江苏还未能根本改变能耗型的产业结构,仍然需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技术的不断创新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形成能够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一)加大绿色金融推进力度

发展绿色经济,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不高。政府应从战略角度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制度的建设,加大金融正常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优惠政策,健全以风险补偿、贷款贴息、费用补贴等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对参与绿色产业投资的金融机构实施奖励,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项目。此外,政府需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作,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不断落实绿色产业税收优惠,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完善市场机制,引导银行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扩大绿色信贷业务规模。

(二)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目前,银行仍然是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主要主体,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仍然较少参与。江苏省金融业发展迅速,上市公司数量及社会融资规模都位居全国前列,江苏应充分发挥其金融优势,完善产品设计体系,不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满足绿色经济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资金需求。政府应积极培育和扶持绿色金融第三方认证机构和评估机构,构建绿色投融资评价体系,逐步引导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到绿色经济的发展。此外,政府扮演好监督员的角色,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以监督,加大对资金违规使用的惩罚力度,防范绿色金融的市场风险。

(三)加大绿色金融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江苏省有关绿色金融的相关信息系统、统计工具等的开发和使用相对落后,停留在各市场主体自发运用阶段,信息的不通常阻碍了绿色金融发展的步伐。因此, 政府应与金融机构、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加快建设绿色金融大数据中心,构建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加大监管力度,对绿色产业所投资金的使用进行随时跟踪,为金融机构投资防范市场风险,也为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此外,政府应积极探索并建立统一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全面推行企业信息披露标准,增强资本市场透明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

(四)构建绿色消费模式

    政府应从政策制定和道德约束等方面,不断增强全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政府应加大宣传绿色消费的力度,通过优惠政策等鼓励和引领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积极开展绿色消费、反对资源浪费等教育活动,全民参与绿色行动,通过绿色交通、绿色居住,采取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绿色消费模式。此外,加快推进绿色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保障绿色消费品的多样化,加大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并完善绿色消费信贷制度,为绿色消费者提供优惠政策,如更大的信贷额度、更优惠的利率、更灵活的还款模式等,从而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必文,田远佑.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J].中国金融,2020(15):102.

[2]王志强,王一凡.绿色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04):389-395.

[3]刘莎,刘明.绿色金融、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J].当代经济科学,2020(01):71-82.

[4]董晓红,富勇.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耦合发展空间动态演变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18(12):94-99.

[5]汤旭.促进湘江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研究[J].现代商业, 2016(33):89-90.

[6]张跃胜.环境治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9):150-155.

[7]王志强,王一凡.绿色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路径与对策建议[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03):389-396.

[8]余飞,黄瑞玲.绿色金融助力苏北绿色发展[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8(01):56-62.

[9]苏任刚,赵湘莲等.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路径分析[J].财会月刊,2019(11):153-158.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