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县域经济开发区进行跨区域优化整合重组的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2015-02-28 21:56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肖春悦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县域经济开发区间的优化整合重组是在国内国际的大背景的情况下展开的,主要受国内大气候的影响,十年前形成的欧盟自由贸易区,早已显现了国家间巨大的自由贸易发展动力和强劲的经贸优势,西欧国家早已打破了国家间的贸易障碍,实现了区域经贸市场的优化整合等等。

上述国家和地区经贸市场的整合,为世界各国建设区域间的自由贸易市场形成了可资发展的典范。国与国之间已经和即将实现的区域间市场的优化整合,是对几百年来国与国之间市场贸易瓶颈的大胆突破,更何况国内、省内或市与市之间的经济开发区,又有什么不可以根据彼此间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整合重组呢?

关键词:县域;跨区域;整合重组

一、县域经济开发区整合重组的历史趋势

1)国内重点地区整合重组后的高端优势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长江三角洲(长三角)、珠江三角洲(珠三角)的城市间经济开发区的区域整合与发展态势基本成型;跨省际的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已经形成,辽宁省“五点一线包括了沈阳、鞍山、辽阳、营口、盘锦等城市,省委、省政府也下发了文件,国家也给予了批复;沈阳经济区,即辽宁中部城市群也已形成,国务院已下发了批准文件并给予了相关优惠政策;沈抚“同城化”已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上述情况说明,省与省、市与市之间的优化整合重组已成为我国未来必然发展的趋势,“长三角”、“珠三角”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区域间的优化整合重组,必将为各自城市带来更大的市场经济发展空间,辽宁省各县之间毗邻的经济开发区之间进行相关必要的优化整合重组,是具备现实条件的,只是传统的“诸侯割据”思想及体制上的限制,影响了这种重组的进程,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应为之鼓与呼。

2)辽宁省各市县域经济开发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辽宁省目前情况看(不含大连),沈阳、鞍山、营口、盘锦、葫芦岛等城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势头较好,而且,经济和效益规模处领先的地位,但如何实现全省的共赢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强势发展,将是摆在辽宁省面前的一个大的课题。

二、目前辽宁省县域经济开发区区域布局特点

辽宁省境内13个城市(不含大连)县域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普遍距中心城市较远,县域开发区彼此毗邻,工业人口较少;传统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与中心城市的国家、省、市级开发区相比仍然较差,尽管有些已初具规模,但与比较成熟的中心城市开发区还有较大距离;招商困难、资金不足、颇具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大型项目开工及达产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财政税收与过去相比已有大幅度提高或突破性增长,有些项目已出现较快发展势头,但与中心城市开发区相比,在规模上差距比较明显,即一些远郊县开发区项目规模一般较小,拉动和突破县域经济大规模快速提升的能力较弱。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单一县域开发区规划与发展,受到区域自然条件限制。各市下辖县(市),普遍以本区域为主筹划项目,规划和建设本县开发区、产业园区(除特色经济外,如法库陶瓷、新民纸浆工业园;近海海产品加工及阜新县玛瑙加工园区等,以资源加工为主),普遍遵循“你有我有,我有你无”的差异性原则,且与周边县共性的工业园项目一样,尽管实现的规模和效果差别很大,但仍按现代工业常规设置。一个县的财力、物力、影响力、拉动力和运筹能力等是比较有限的,很难凭一县之力做强做大,以及一些受区位偏远影响的,一般引进大规模、大投资和大优势的项目较少。

(二)县与县存在大量的产业园区类同设置,造成邻县间产业园区重复建设。各县(市)只考虑按本县基本情况设置,这就避免不了在邻县间产业园区规划设置上出现交叉或相同、相类似的项目。仅对康平、法库、新民、辽中的调查发现,在食品加工、机械装备、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园区上,就出现了局部类同,甚至完全一样。在产品经济时代,市场客户及产品需求规模在一个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彼此县之间重复设置相类同的园区,相距又较近,必然产生相互的市场竞争,结果可能两败俱伤,不但会造成较大成本代价损失,还会造成引资、投资、建设和发展的困难。

(三)县域间缺少联合开发和项目紧密合作,“单打独斗”必然违反科学的市场经济规律。从辽宁省目前来看,县与县联合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园区互补规划)是较少的,各自为政追求政绩,在国内外四处“争、抢、拉”投资项目,造成劳民伤财事例是较多的。一个远郊县的实力与优势是有限的,又没有联合或整合,资金、物力和政策等又不能统一运筹,优势互补无从谈起,所以,在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上常常事倍功半,任何一个投资商或几个投资商一般不会在相对较近的两个或几个县域内,投资相同或相近的项目。

(四)有些县在抓项目上还存在一些赶时髦或图虚名的问题。片面追求不合实际的好项目、大项目,而超出了地区吸引力或承载拉动能力问题,应换位思考分析,投资商能否舍近求远去偏远地区投资相关类同的项目,应通过论证和预评估,了解市场需求状况、产品附加值和价格、运距、成本、发展能力,甚至原材料供应链、产业配套情况等等。这些都会对园区设置和项目筹划产生巨大影响。

四、整合重组县域开发区的建议

一是要实现上述目标,省政府应制定相关文件,进行政策指导与突破,可先期试点。各市政府应要求偏远县转变观念,破除传统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的本位主义桎梏,不考虑一己一利一地之得失,保留特色项目、优势发展项目等,坚决砍掉劣势项目、类同项目和无发展前途项目。在统筹运作和整合项目上,由中心城市政府做好有关县域间开发区统一发展规划的制定,对原小型、分散、类同及不成熟的开发区、产业园区进行撤销、合并等整合处理。 “楚河汉界”的历史应尽快结束。

二是应由中心城市政府统一整合县域开发区规划。打破县与县行政界限,树立“大开发区意识”,联合成立大开发区管委会,任命一套领导班子,统一整合为一个经济或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统一在两个或几个县(市)间设立不同类型的产业园,不能在项目上交叉或类同,由一个大开发区管委会统一运作。营口市就将下辖的两个开发区域进行了整合,变为一个大开发区。两个弱势县的两个“小拳头”变为一个“大拳头”,共同招商,共同出击市场,共建不同的不重复建设的产业园区,可产生“1+1大于2”的效果,既节省了开发时间又减少了开发成本。

三是争取和优化配套政策,确保整合重组成功。县域开发区定为省级开发区或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的仅为少数,如一些县与县的开发区能整合重组成功,其规模扩大了,融资功能优化了,拉动项目能力增强了,未来的产业经济发展将会提速。可将整合重组的开发区升格为市级或省级,甚至国家级开发区,使其享受更为优惠的配套政策。

四是在县域开发区的整合中,也应注意避免产业集群定位的混乱现象,以及“理想化”的模式。邻县开发区整合后,在考虑其它形式外,应侧重考虑以区域形成的产业集群,即以一个地区性大型产业园区为依托,向周边辐射,形成强劲的集散功能。坚决杜绝新的“大而全”。但更要注意产业链建设,注意上下游的配套,如能形成“资源、原材料、配件、产品”,以及资源共享的完整产业链将是更高的追求。如以地域市场集散功能拉动而形成的工业产业集群,是最优结果,但市场培育的成熟度却需相当长一个时期,如辽南箱包、制衣、服装市场,围绕其周边形成了大量相关工业产业,而且从原材料、配件、产成品、销售及市场终端均已形成,这在江、浙、闽地区最为典型,而且规模巨大(南非、意大利钻石、珠宝产业集群结构构架,更称为世界性的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典范)。

五是当县与县按可行性原则进行整合或部分整合后,重点应注意考虑大型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空间问题。首先预留未来的产业园区发展空间,要科学、适宜,既要考虑当前园区中产业规模,也要考虑1020年之后甚至3050年以后可能形成的规模,预则立,不预则废;其次如目前不充分考虑未来可能向周边或纵深发展的大面积用地规模,一经周边其它产业园区形成了规模,多少年之后再调整,可能为之晚矣!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对重点产业园区的未来预留发展空间,一般都在100年甚至200年以上;第三在对重点大型产业园区的构划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否则,将会为未来带来巨大的重建成本。如沈阳市铁西区,仅50年就必须向西整体搬迁转移,如果50年前铁西工业区向西再延伸20公里甚至30公里设置,预留更大的工业发展空间,而且产业区域结构布局更为合理一些,也不会造成今天那样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转移,政府是需要支付成本的。当然县(市)的产业园区一般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但也应充分考虑发展空间的预留度,工业产业筹划是百年的系统工程,一经长远规划失误,将后患无穷。

参考文献:

[1]张震.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

[2]杨栩.金融部门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5(1)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