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思维”推进扬州城市高质量发展
王向东 扬州市委党校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江苏省党校系统调研课题 “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 (XT1861)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推进古城扬州的高质量发展,不妨尝试互联网时代的“融思维”:一是基于世界发展趋势、国省战略等大势积极整合各类城市发展资源,拓展扬州发展境界;二是融合党委政府、党员干部、名师名匠、文艺人才队伍、志愿者队伍等多方力量共襄扬州发展伟业;三是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介的多元途径传播扬州发展的声音。 关键词:融思维;城市发展;扬州 万物互联,思维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应显著区别于过去时代线性和单一的路径与模式,从固化的思维藩篱中突围,让异质的思维因子自由流动、邂逅相遇、开展深度对话,进而产生新的可能;让多方力量百川归海,以几何方式形成更大的合力,“拧成一股绳”,进而实现更广泛、更本质的深度交“融”;以崭新的姿态风驰电掣、跨界融合,进而发挥与时代相匹配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在以“融”为特点的互联网时代推进扬州城市高质量发展,“融思维”既无法回避,也深蕴伟力。 一、融“势”拓展扬州发展境界 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跨越式发展不可能横空出世,而必须依凭相应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由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而实现。扬州的发展亦然,在推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懂得解读大势、运用大势,善于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期拓展扬州发展的新境界。 融入国家和省市各级各类发展大“势”。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处,近年来,各级各类国省发展战略和规划客观上都能辐射到扬州,这就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大“势”。从国家战略规划层面看。首先,扬州要楔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厚背景。充分认识并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给扬州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打造运河名城、复兴扬州历史文化名城,都应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不可忽视的具体语境中展开。其次,将扬州发展楔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宏阔背景。因为大运河文化带客观上连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江达海贯通古今的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于是顺理成章地拥有了一“带”一“路”这个坚实的依托。其三,把扬州楔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2016年,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正式拉开帷幕,扬州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即其中的“三极”之一。因此,扬州的高质量发展可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众获得强劲支撑,其远大前景值得期待。其四,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的脚步越来越近,扬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颗独具特色的明珠,将被赋予崭新的发展机遇和动能。从省级发展规划层面看,扬州是江苏省“宁镇扬一体化”规划的金三角之一,也是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地区和城市,积极融入江苏省“1+3”重点发展战略,不仅能为构建江苏发展新优势贡献力量,也是为扬州自身发展积蓄动能。从市级发展规划层面看,和很多城市类似,扬州也依托自身的传统和现实特点,充分考量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条件,次第推出各种名目的市级重点规划。如果缺乏统筹思维和科学工作方法,如此高频率和大密度的城市规划很可能使城市发展陷入事务主义的泥淖,从而对发展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扬州在发展问题上应注重克服“你方唱罢我登场”现象,尽可能避免资源耗散,把相关规划整合布局、连缀成篇,把有关力量汇集凝聚起来,共同构筑扬州发展的胜景。 创造条件融入世界发展大势。历史进入21世纪,融合融通的世界潮流不可阻挡,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渐成共识。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扬州注重融入世界大势,在世界大棋局中调动和整合资源,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扬州尝试主动“走出去”,通过特定的管道把扬州木偶剧、地方剧、扬州美食等本土特色文化样式推上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扬州城市的正面形象,扩大了中国文化影响力。与此同时,扬州深入挖掘自身特色文化资源,主动对接国际需求,倾力打造世界运河名城。随着WCCO落户扬州,扬州积极布局和推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世界性运河主题会议等各类“重头”活动密集开锣,这是扬州创造性地以“引进来”的方式搭建的国际舞台、拓展的发展新境,也是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传播议题设置、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创新尝试。 二、融“力”共襄扬州发展伟业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究其根源,正是中国共产党汇聚了13亿多中国人的磅礴力量。从理论上讲,共襄城市发展伟业是每一位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扬州城市发展实践中,要注重聚合各大关键人群,融汇市民的智慧,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让扬州发展有声有色,把城市形象塑造得更为光彩夺目。 发挥政府的主导责任和主体功能以及党员干部、名师工匠等“关键少数”和重要人群的带头示范作用。城市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必须汇聚全体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与大量心血。就决策层和城市规划设计者而言,既要格局阔大、胸襟开张,在胸有丘壑的前提下善于汇集干部群众的智慧,绘就兼具文化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城市蓝图,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气和耐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推,呕心沥血、有条不紊地将纸上的风景变成闪光的现实。党员干部“关键少数”要强化担当意识,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磨炼适应各自岗位职责的“运斤技”,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名师工匠等“重要人群”则当切磋琢磨、精雕细镂、千锤百炼,写实、写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篇章。全市上下精诚团结,按照省委、省政府“六个高质量”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创新创优工作方法,以一个个高质量的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一个个务实高效的举措,满足扬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共襄扬州发展大业,争创扬州发展的第四次辉煌。 发挥文艺人才队伍在扬州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文艺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更是城市形象的塑造力和城市科学发展的推动力。优秀的文艺作品能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民族观。同样,在塑造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文艺人才队伍和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扬州历来文风甚盛,拥有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创作能力较强的文艺人才队伍,网络小说作家和致力于严肃文学的写作者皆层出不穷,总体数量庞大,有的还取得了相当骄人的成绩。如何激发和点燃这支特殊人才队伍的创作热情,让他们把关注焦点从一己小我转向扬州城市发展大格局,将灵动的笔触从伤春悲秋的小我情愫转向文化高质量发展,释放他们在塑造城市形象、助推扬州发展方面蕴藏的巨大能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其中尤其要关注网络作家群体对城市的塑形功能,因为这一群体不仅直接参与对城市形象的注塑,而且链接着虚拟与现实两个并行不悖的世界,其影响力在网民数量达8个亿的中国不容小觑。 激发和汇聚志愿者在助推城市发展行动中的力量。社会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建,依社会自治力量而立,其角色定位不同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却又承担政府和企业的部分职能。“小组织,大能量”,扬州的社会组织及其重要人力资源志愿者队伍经过多年日常志愿服务工作的磨练和扬州半程马拉松等国际体育赛事、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等大规模、高定位活动的历练脱颖而出,众多志愿者队伍在传播正能量、塑造城市美好形象方面显现出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价值。特别是近年被人们亲切地唤作“小青柳”的青年志愿者,已经和古老而又青春的扬州城市形象融为一体,成为展示扬州蕴藉形象的一个清新而别致的窗口。在扬州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社会组织像一个个特立独行的“非主流”画师,个性卓荦地描绘各自心目中扬州城市的轮廓,其旗下的每一位志愿者则是画师笔端酣畅的墨色和饱满的油彩,赤橙黄绿青蓝紫,或点或染或,时皴时擦,糅合、碰撞、交融、呈现,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且将继续和更深程度地发挥着形塑扬城的功能。 三、融“道”传播扬州发展声音 近些年来,扬州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可圈可点,扬州占据《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重要媒体、重要版面的次数显著增多,篇幅也显著扩大。然而,在全国版图上和全国人民心中,扬州又往往“泯然众市”,其地位并不突出,偶尔为人们津津乐道,也多指向以精美饮食、沐浴休闲、“扬州工”为代表的慢生活节奏和技艺。形象不彰,声名不远,与扬州较为贫弱的传播途径和略显薄弱的传播能力大有关系。因此,这里的“道”特指传播扬州声音、讲好扬州故事、扩大扬州影响力之方式和途径。 用好用足传统传播之“道”。作为每一座城市的标配,报刊、通信、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途径为扬州所拥有。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传媒格局,传统的传播途径和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无论如何,传统媒介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性质不会变,其为地方发展汇集智慧、贡献力量的定位也不会变,它甚至仍然拥有一批忠实的受众。因此,扬州传播发展声音绝不能忽略、更不能漠视传统传播途径,“江河不捐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扬州应在注重新媒体、融媒体的同时,用好用足传统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把扬州发展的好消息、“好声音”传给千家万户和每一位有缘的受众。 重点关注和建设三大新兴传播之“道”。一是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介,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各种层级的网络渠道、借助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当下推进扬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传播城市发展和文化之声,新媒体的作用应当得到关注、重视和有效的开发利用。二是融媒体。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这是针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发表的讲话,但对传播城市发展之声同样富有指导作用。依据传播媒介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可加强新旧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如实施大市层面上传统报刊、电视、电台与地方门户网站之间的互动互通、联合打造,充分发挥“扬州发布”“我是党课主讲人”等扬州地方品牌融媒体的平台作用,“融”合、高质、高效地传播扬州发展之态、文化之声;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多联”式扬州之声传播网络。顺应新媒体的文化特色和基因特性,寻求接口、广泛链接,将扬州城市发展主题与新媒体的主流类型产品无缝对接,如与“百度”等搜索引擎合作,调度扬州主题的新闻信息;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个性化推荐平台合作,增加地方正能量新闻和美好形象的曝光率;与生活服务类专业服务平台合作,将扬州城市发展以及扬州文化内涵等优质内容通过相关资讯频道实现有效落地。三是融入时代性新型公共传播途径。在当下,微信读书平台、“喜马拉雅”音频等作为成熟的公共传播途径,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参与度逐渐增强,特别是最近中宣部主管主推的“学习强国”平台,强有力地影响和塑造着党员干部以及社会大众的精神世界。然而,笔者不厌其烦地在相关平台搜索引擎中输入“扬州”“扬州文化”“古城扬州”等关键词,与苏南地区苏州、无锡等同级城市相比,搜索结果的数量和比例落差较大。由是观之,在融合传播扬州声音之“道”领域,扬州仍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