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生态圈建设与发展研究
——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马丽 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为国家首批临空经济示范区,重庆市渝北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生态圈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渝北;创新;生态圈 当前,加快推动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代。渝北区作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生态圈,是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既有策略,也是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渝北区建设创新生态圈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渝北区以“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动创新生态圈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在重科院发布的“重庆市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渝北区综合科技竞争力位居全市第一;全区R&D经费支出连年增加,占GDP的比重已达到3.86%,高于全市近2个百分点。 (一)重视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创新发展思路 在总结渝北区多年发展经验,全面分析区情的基础上,2016年渝北区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圈的意见》,提出要按照“产业导向、企业主体、要素集聚、人才为先、开放协同”的原则,打造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换。同时,配套出台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圈的若干政策》以及《重庆市渝北区临空创新人才评定办法》《重庆市渝北区科技进步奖奖励办法》等配套实施细则性文件;陆续制定了《渝北区众创空间管理办法》《加大研发经费支出支持办法》等政策措施,创新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具有渝北特色的创新生态圈建设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围绕创新生态圈建设目标,按照各区域板块、开发平台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布局了创新研发中心、临空前沿科技城、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基地的“一心一城两基地”创新功能布局,引导创新要素有序集聚,吹响了渝北创新发展的“号角”。 (二)率先改革突破,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实现形式 近年来,渝北区积极探索推动创新发展的实现形式,在全市率先开展(电子)科技创新券试点,鼓励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或向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服务机构购买科技服务,对进一步促进科技基础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发挥金融的撬动作用,构建起股权投资体系,在全市率先建成科技“种子、天使、风险”三大投资基金,为创新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无息贷款等围合式、全链条资金支持,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同时,加快开放共享平台建设步伐,依托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以创新研发为重点,搭建智能样机生产平台、全套3D打印平台、外观设计平台等十大开放共享平台,助力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稳步推进实施,注入创新动力引领渝北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多种形式加大研发投入,专利授权累计数从2010年的1147个增加至2017年的2423个,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22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企业广泛应用B2B、B2C、O2O、跨境电商等商务模式,2017年重庆U创跨境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23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00亿元,增长20%,成功创建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区。通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全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快中见好”的特征,经济总量年年攀升,稳居全市经济第一大区。 二、当前渝北区创新生态圈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渝北区大力推进创新生态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创新依然是渝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虽然渝北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但是自身发展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6年,在全区36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占37%,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16.2%,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区规上工业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科技活动中,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37.36亿元,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99.1%,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水平很低,占R&D经费内部支出不足1%,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科学研究能力亟待加强。 (二)创新平台作用发挥有待增强 虽然渝北区已打造、组建了若干创新平台,但影响力不大,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一方面,多点支撑的科技创新平台尚未形成。渝北区除企业研发机构少、成果小外,还存在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平台支撑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优势特色不明显。区内众创空间主要聚焦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深度不够,对区域优势产业的促进作用不突出。同时,为创客提供的多为办公场地和设施设备等“硬件”,而培训、融资、社交等“软件”提供不足,专业化能力较为有限,无法吸引从事高成长性研发团队的入驻。 (三)人才引育有待发力 近几年,渝北区加大了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但是人才总量、结构、素质与产业发展需求仍然不相适应,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不相协调。熟悉大数据挖掘、物联网等技术的科技型、应用型人才储备较少,一流企业家以及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此外,渝北区地处西部地区,发展环境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对高层次研发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造成创新人才引育形势依然严峻。 (四)创新环境营造有待加强 围绕创新生态系统的时间成本、商务成本、制度交易成本三个“减法” 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明素质三个“加法” 做的依旧不够,还未完全形成能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发展环境。例如,思想认识还有待提高、相关创新措施落实不到位、创新领域的机器设备等配备不足、创新创业阵地周边的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完善等,创新环境的营造难附人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创新发展要求。 三、渝北区加快创新生态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渝北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把创新作为破解突出矛盾的当务之急和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快创新生态圈建设,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推进高端化升级 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构建与现代经济体系相适应、具有渝北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瞄准国际创新前沿,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重点要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广泛应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围绕智能制造基地建设,突出临空产业特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重点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机器人、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为发展方向,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形成前沿科技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推动互联网向各领域融合渗透,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网络教育等新兴服务业,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重点加快发展智慧商务、智慧金融、智慧物流等新业态。 (二)加大引进培育力度,聚集创新要素资源 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产业蓬勃发展的最佳保障,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聚集资源要素,加快创新发展。一方面,构建创新人才生态系统。深入实施“临空海外英才千人计划”,按照“人才+团队”“人才+家庭”的理念,通过搭建事业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对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科技项目立项、职称评定、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研究制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支持政策,重点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培植高水平科研机构。围绕重点产业和发展需求,引进和培育双管齐下,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增强技术供给能力。针对渝北区实际发展需求,大力引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及市场需求相适应,能与科技、产业园区融为一体的高端科研机构。支持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职院、重庆市机电院等创新主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一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源头供给。 (三)发挥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以企业需求为优先顺序配置创新资源,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和实力。一方面,促进企业创新产品研发。支持企业制订创新发展战略,编制创新发展规划,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探索建立以企业研发力量为核心,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研究力量紧密参与的合作体系,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鼓励企业进行模式创新。适应新形势,积极发展产业链垂直整合、流程外包等新模式,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经济平台,拓展创新创业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搭建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支持长安等重点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或委托加工,集中资源开发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等下一代产品。鼓励企业对接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和技术,探索建立新型生产、营销和服务模式,实现定制化生产和精准销售。 (四)完善创新支撑体系,促进要素资源联动 实现资源要素联动共享,达到1+1>2的效果,是创新生态发展的理想效果。这就需要搭建创新平台、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撬动效应以及融入全球创新生态,促进资源要素更好地聚集、流动并发挥作用。一方面,打造创新支撑平台。全面搭建完成先进计算平台、生物医药研发平台、类脑技术平台等开放共享平台,引导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创客到区内创新平台开展创新活动,促进各产业创新生态链跨界链接。通过企业家俱乐部、网上交流平台等方式,搭建企业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动财政资金“拨改投”、“拨改贷”、“拨改保”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发挥好已成立的“种子、天使、风险”三大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的作用,以引导和撬动全社会的创投资本投资创新,形成全链条、全方位、具有渝北特色的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服务,增加资金供给总量。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给予贷款利息、登记费、担保费等方面的补贴。鼓励企业购买科技保险产品,对企业购买的科技保险产品给予一定补贴。 (五)优化创新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创新环境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因此,着力优化创新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和宜居宜业的工作生活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清理废除妨碍市场统一的规定和做法,为企业创新发展拓展空间。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以国际化水准建设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创新经济走廊等创新主体集聚区,形成良好的商务居住环境,办公、居住、餐饮、娱乐、购物、医疗、运动公园、国际学校一应俱全,更好满足创新人才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加大对创新创造者的表彰奖励力度,健全科技进步奖制度,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政策、守法诚信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企业经营者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创业创新、回报社会。引导和支持现有知名的企业家投身二次创业,积极拓展企业产业领域,形成产业链。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树立一批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典型,大力宣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典型事例,以点带面,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 (六)加强组织保障,形成强大发展合力 推动创新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树立“一盘棋”的思想,集中全社会智慧、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上下广泛参与、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的生动局面。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切实把创新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创新驱动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跨部门、跨领域沟通协商机制,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和创新生态圈建设工作。同时,部门间要加强协作配合,细化措施,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另一方面,强化督查落实。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主动对接上级部门,争取工作支持。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机制,制定符合渝北实际的考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对确定的目标要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层层落实单位责任,进一步加大工作检查、监督、问责的力度,确保抓创新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2]段成刚.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圈的思考与实践[N].重庆日报,2016-10-20. [3]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2017年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ybq.gov.cn/Item/33365.aspx. [4]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yb.cq.gov.cn/Item/33109.aspx. [5]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圈的意见[EB/OL]. http://www.cqybkj.gov.cn/content/201711/22/c_125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