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新问题

2019-04-17 22:0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苗毅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城镇化是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近三十多年以来,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文章通过对2006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建议,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农村;流动人口;政策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城镇化”一词的首次采用是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而新型城镇化是指“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是包含着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城镇化,要求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加快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便成为了我国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核心目标。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质量轻速度,转变增长方式

在近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2.83%,年平均提高1.09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较快,城镇化发展进入提质和转型发展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2016年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74.41万亿元,为我国的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二是国家对于城镇化提质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通过出台各种政策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城乡医保一体化、促进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等。三是城镇信息化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网络设施的不断完善,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今后城镇化的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功能更加完善。

(二)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缩小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东部地区仍然高于西部,但是两个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2014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3.6%49.8%47.4%。自2010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年均提高0.95个百分点,而同期的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1.551.48个百分点。而在城镇化年增长率方面,虽然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但是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缩小。而且,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涌向西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也日趋完善。

(三)城镇化依托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发展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以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配套设施为原则,适当控制大城市的扩张,以新政策、新技术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和基础服务。以京津,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为核心建立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对周边的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由于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密切,形成具有聚集和扩散效应的发展轴。这对于缓解超大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周边城镇化水平提高具有推动作用,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设施协作也将更加密切,以此为中心的新兴城市群将继续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四)更多的经济要素向农村地区转移

城镇化的建设机遇,吸引着大量的资金流向农村及农业领域。中国现阶段的城镇化方式大多日本的方式。具体来说,需要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前提下,有序放开土地流转。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完善土地补偿机制,从而提高农民收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农村必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地区。土地的进一步集中、农业集约化以及农民的收入将会进一步提高。大量的剩余资金为了赚取更高的利益和更多的剩余价值,必将向农村地区流动。由此形成的磁场效应机制,吸引了大量的制造厂商、管理人才向农村地区移动,相关产业聚集于此,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总体上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对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够,城镇化的发展过分依赖于工业化,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一)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以促进城镇化进程为由,在新开发地区大肆占用农民耕地,不断扩大城市面积。占用耕地后农民失去基本生活来源,土地补偿款等发放与农民实际生活所需相差甚远,而且后续社会保障服务跟进不及时,为社会安定的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占用的耕地上兴建医院、酒店、学校等等基础服务项目,在兴建之初带动了地方的就业与经济发展、但是地方的建设远远超过实际的需要,造成与实际严重背离,资源大量浪费。

(二)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不完善

在国家卫计委最新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中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4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六分之一。而且,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规模在不断上升,居住稳定性持续提高,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生育比例也不断提高。这一系列数据说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流动人口的医保参与率从2011年的68%提高到了2015年的89%,疫苗接种、产检等其他医疗保障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但是在子女受教育、住房等问题上还存在很大问题。

(三)城镇化过程中市场存在多头管理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由于政府的不同部门因为职能和自身利益的不同,在对城镇化过程进行管理中,普遍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城镇化进程涉及多项领域,但是在统一的市场的框架内,具有区域整体性的特征,因为地区划分、部门划分与城镇化的实际不相符合,造成了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无法统一,各项政策的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高效发展。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繁杂的审批程序。原本一个部门就可以处理的事情,经过各个部门的逐层审核处理,办事效率大大降低,而且造成人员和部门的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的城镇化的发展大部分依赖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大量的资源消耗,缺乏先进的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不够强,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有限。尤其是体现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方面,农业采用的现代农业技术较少,很少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作业,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忙时节不少地区仍然存在流动人口返乡收粮的现象,这对于农业人口的转移存在很大障碍。

三、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十三五规划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人口举家进城落户,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速提高,使得常驻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农业连续增产,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我国未来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应该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所以政策的制定也要关注要素的投入和产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更好的适应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科学完备的产业发展政策

农村和农业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具潜力和吸引力的地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落后地区的旧村改造,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培养大量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同时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使用效率,通过大规模机械化、现代化生产作业,促进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农业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资本要素,增加农业用地的经济价值,农业用地的占用、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要合理合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新土地供给方式,缩小农村的征地范围,集中开发城市建设用地,因地制宜实现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

(二)促进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优化升级

改变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依靠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局面。要提高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降低其对能源资源的消耗程度,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对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消化,改变城镇化发展依靠单一产业的局面,促进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加快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城乡结合部等地区划定开发区,促进工业企业的聚集,培育产业聚集机制,更好的综合利用基础服务设施,降低生产成本,使更多的资本投资于社会固定资本,从而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刺激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提高城市化生活质量。

(三)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

中国同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教育投资存在很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教育支出的人均占有率低,教育资金的分配严重不合理制约着城镇化尤其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自身的城镇化发展,都要求农业劳动力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也就随之提高。要扩大农村地区正规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覆盖面积,在农村组织成人在职教育,包括农村的一些推广项目,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城镇化过程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势在必行。

(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城镇化的发展,首先要求的是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年均提高1.09个百分点,但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准,这就要求有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来填补这个空白。加强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就成为关键问题,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有效解决因为健康受损等问题引起的劳动力资源不充分利用。通过扩大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降低农村转移人口参与城镇社会保险的门槛,尽可能的使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以提高流动人口的城镇化率。随着共同流动的家庭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的养老问题都要随之得到妥善解决。针对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就业不稳定的特点,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就业状态的差别制定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层分类保障,确保每一个流动人口都能合理的参加社会保障,提高流动人口城镇化的积极性。

四、结论

文章引入了城镇化和发展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部分建议,大致上对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行了剖析和讨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表现。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值得肯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我国城镇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世界上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新时期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成园园.现阶段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路径探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5.

[2]夏青.城镇化催生农业投资热点[J].农经,2013(08)

[3]张韬,王雪.论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建设[J].科技视界,2015(13)

[4]陈诗波,李伟,唐文豪.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探讨[J].理论月刊,2014(04)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