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卢珊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基地,是我国的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的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受宏观经济下行、国有经济比重高、资源密集型产业重、体制僵化等因素影响,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依然长路漫漫。 本文结合东北地区产业发展脉络,从沉淀成本、信息不完全等角度,揭示长期以来造成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地区的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沉淀成本;信息不对称 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东北地区虽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但从整体来看,石油、煤炭等传统产业普遍缺乏增长动力,旧有能源产业和部分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同比甚至出现负增长。经济发展质量急剧下滑,GDP增速更是全国垫底。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实现东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符合世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东北地区产业发展问题由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以行政指令为主,发动全国的力量发展重工业。由于工业基础较好,东北地区成为“一五”时期全国工业建设的重点区域,工业经济获得极大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进一步带领下,东北地区的重化工业格局不断得到强化,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冶金、石油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能源等战略性产业部门的发展位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后,随着世界环境的改变和国内经济局势的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的转换,大量资本密集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比较优势,发展效益降低,体制性问题日益凸显。80年代,在国家工业轻型化战略的带领下,东北地区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性调整,但由于新兴产业部门发展缓慢且在实践上缺乏经验,短期内并没有改变过重的工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更是难以培育,产业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进入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在这期间,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和技术投入的大幅增加,不仅带动了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大大巩固了其主体地位。此外,房地产行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这些部门的转型升级。 新时期,产业发展依然面临重重难题。一方面,很多传统产业的发展是以过渡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产业集中度不高,资本有机构成低, 工艺装备技术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东北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原因分析 (一)沉淀成本成为产业转型桎梏 由于计划经济色彩浓重,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以及重工业过度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沉淀成本。这些在传统产业中曾发挥关键作用的专用资产、人力与技术,很难在产业转型升级后再度发挥作用。由此产生大量的的弃置和浪费现象,势必会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桎梏,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交易成本与不对称信息加剧运行压力 企业做出转型升级决策时往往会考虑到沉淀成本的影响,而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于能否取得预期的优化效果,还会受到交易成本的束缚。当投资者具备完备的信息情报,那么在可以预见的利润回报下进行投资则成为一种理想的情况。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投资者往往不具备决策所需的充分信息,也很难对未来的收益与风险进行准确预测,这时就容易出现投资失误。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的出现,带来交易成本的攀升。 (三)政府管制带来经济发展效率低下 政府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使市场难以有效发挥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使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摩擦”。长期以来,政府对市场的过度介入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衍生现象,地方政府习惯于将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和治理经验应用于当代的经济建设,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实现,存在明显的越权行为。此外,在部分国家主导的产业部门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现象,投资成本与审批环节的增加,使得交易成本进一步上升,造成市场化程度低下,难以形成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一种制度一旦形成某种特定路径, 那么这种特定的路径会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过去的选择会对现在的选择产生影响。东北地区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得最早的地区,也是受这一体制影响最深的地区。长期的计划经济思维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具有深远性和持久性的影响,必然与日益完善的正式制度之间存在冲突,带来较低的经济绩效。过大的外部交易成本,使得振兴东北的战略作为一种正式制度,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东北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市场制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是沉淀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性原因。要加快推进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服务。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中介机构行为,确保提供有效服务,满足企业对各种信息的需求。要增加市场透明度,对信息进行管理和调控,使交易参与者得到较为充分和正确的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因素,尽量避免“内部人控制”等情况发生。与此同时,要在法律层面明晰各方权责,理顺国有产权关系,减少“寻租”等现象带来的交易成本,通过建立快捷有效的监督核查制度,及时了解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和相关部门的执行情况。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首先,政府要发挥其经济职能,建立专门的资金来保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开展。其次,积极发挥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主渠道融资平台作用,融通资金筹集模式,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提供良好的结算、理财服务。再次,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在吸收企业资金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多元化渠道为企业筹集资金。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扶植民营经济 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各种制度不合理现象,需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综合各方优劣条件,不断深化改革,以减少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实现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国家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计划、有节奏地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要集中精力化解过剩产能,对一些效益低下、浪费现象严重的劣质企业,要进行依法取缔;而对经营良好的优质企业则应给予帮助,鼓励其做大做强。同时,要大力扶植民营经济,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防范风险,帮助民营企业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提升信用等级。 (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要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制定并实行鼓励技术创新和智力成果保护的制度,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造福人类社会。其次是通过加大资金、人力等投入来增强科技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鼓励企业注重自主研发,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广泛开展科学研究。 四、结论 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的根源十分复杂,除了科技、资金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外,最根本的还在于区域自身固有的问题。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受交易成本、政府管制等因素的影响而遭遇困境。为克服这一困境,一方面,应还权于市场,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从市场、政府、企业三个维度共同出发,有效整合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减少沉淀成本和不确定因素,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传统产业顺利转型。 东北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东北地区自身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深化全国经济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的迫切要求。要做足功课,打一场持久战,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新时期完成老工业复兴的历史使命,让东北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中重振雄风,顺利跨入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经济增长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姚洋,黄益平.朗润园观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孙乃娟.全面振兴东北经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3(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