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中山市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对策建议

2018-12-18 22:2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吴卫群   曹细玉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7XGL02)。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是中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山需充分利用好这一战略机遇,加快融入大湾区城市群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合作计划等,不能再局限于中山这1800平方公里的视野,而是要树立湾区意识,将视野扩展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建设三个“高地”、明确合作产业、建立合作机制,打造合作平台、筑牢合作基础,提高合作能力,促进中山发展,提升中山影响力。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主动融入;对策建议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区域发展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粤港澳区域经济文化自身发展、实现港澳长远繁荣稳定、凝聚港澳向心力的重要举措,得到了政界、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多方关注和热议。广东省委省政府已明确表示,要坚决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全省重大发展战略。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中山市在2017年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分别写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是突破“四个难以为继”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迫切需要,也是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的重要契机。中山市应乘势而上,积极作为,立足合作,充分发挥区位、产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此促进中山产业与城市建设加速发展。

一、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目标定位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放在新的高度,提出跻身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行列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枢纽和航运中心的目标和定位。中山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成员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时空交汇、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中山提出的定位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产业创新中心。另外,中山在对标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是连接深圳、广州、佛山、珠海、香港、澳门等地的枢纽城市,未来它将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内特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因此,中山要根据此定位,保持特色,协同推进,顺势而上,立足五个维度,积极拥抱大湾区、拥抱大城市、拥抱高科技,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共享机制,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从大湾区的视野谋划中山未来发展。

二、中山市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中广东省的9个城市,以往通常是按地域的邻近划分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城市圈。这样划分很不利于珠江西岸几个城市的发展,因为珠中江三个城市2016GDP总和才0.78万亿,远落后于广州的1.96万亿、深圳的1.95万亿、佛山的0.86万亿,仅比东莞的0.68万亿略高。这样一来,由于缺乏核心城市强有力的带动和辐射,珠中江一体化的效果并不明显。

随着深茂高铁、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大型基础设施的逐步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1小时生活圈”,中山和香港、广州、深圳将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因为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连,将极大降低交易成本,加速人流、物流和资金流,进一步重塑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关系,显著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产业分工链条得以延伸。积极主动融入大湾区城市群,有利于挖掘新常态下中山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的新动能,推动中山产业特色化发展、优势发展、错位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竞争力的提升,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

(二)是突破“四个难以为继”的重要抓手

经济发展初始时期,通常主要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这两者都是以增加投入为典型特征的粗放型增长。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将面临土地等生产要素约束、投资边际效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瓶颈,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依靠增加投入转变到提高单位要素产出、从粗放型增长转变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集约型增长。当前中山经济正处在上述转轨的关键节点上,这也正是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四个难以为继”的突破口。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优势互补的世界级城市群,将有效促进经济要素的聚集、流动和优化配置,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高技术制造业的快速布局和成长,加快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的发展。这为中山加强与核心城市的合作,承接深圳、香港、广州等核心城市的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有利于为中山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有利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推动经济集约型增长,从而是中山突破包括土地等生产要素限制在内的“四个难以为继”的重要抓手。

(三)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珠三角的地理位置、敢于先试先行的文化传统等,中山以占全省1%的面积、2.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3.8%的生产总值。但如果与香港、深圳等地相比较,中山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以每平方公里GDP为例,2016年深圳为9.76亿元,中山只有1.8亿元,深圳是中山的5.24倍。这也意味着,如果每平方公里的产值,能提高到深圳的水平,未来中山经济总量可以达到现在的5倍、即达到1.5万亿以上。可见,如果中山切实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为此,迫切需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客观上也要求创新粤港澳深度合作体制机制,营造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的优良营商环境,推广符合国际规则的质量、技术、安全、环境、劳工等标准,为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中山应以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对标香港、深圳等城市经验,倒逼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降低体制性、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通过“虹吸效应”吸引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聚集,吸引创新型企业前来投资,将为中山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是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的重要契机

由于国际环境的不乐观,中央推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及《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推出了《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9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中山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树立起更高的标杆、注入更强大的动力,有利于深化中山与港澳之间的紧密协作,促进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对外开放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范围发展;这也有利于中山借鉴自贸区发展经验,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关快速验放、“互联网+易通关”、国际转运货物自助通关、检验检疫“智检口岸”、以政府采购形式支付检验服务费等,推动中山对外开放合作向现代服务、文化教育等更广领域拓展,向“一带一路”国家等更宽范围推进,以此培育和形成中山对外开放新优势。

三、中山市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湾区意识,创新合作理念

大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需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加快融入大湾区城市群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在进行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合作计划时,不能再局限于中山这1800平方公里的视野,而是要树立湾区意识,将视野扩展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借助一切可以为中山所用的资源,寻找中山发展的潜力,促进中山发展,提升中山影响力。湾区意识除了拓宽空间视野外,还必须包括:

1.合作意识

合作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只有互利才能长久。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使得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从以前自发的、个别与零散的行为,转变成了自觉的、集体与全面的区域合作。中山要增强合作意识,就必须创新合作理念,在合作过程中,一定要在自身强身健体、增强自身吸引力的前提下,换位思考,从合作方需要什么、能给合作方带来什么利益、如何才能吸引合作方等角度,辩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通过利他的途径达成利己的目标。

2.担当意识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是中山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需要紧紧抓住而不可错失。中山上下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主动作为意识,将“我能为中山主动融入大湾区做些什么”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以此汇集全中山300多万人的力量,为中山融入大湾区提供强大的动能。

3.赶超意识

邓小平曾告诫说:“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者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的九个城市中,近几年中山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中山市需要抓住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机遇,克服土地等要素的约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集约型增长,赶超已先一步发展的城市。

4.创新意识

在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程中,中山要对标香港、深圳、广州等城市,学习借鉴这些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将中山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并以此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推动中山经济集约型增长。

5.效率意识

要增强中山对产业的吸引力,需要打造成本洼地、建设营商环境高地,这就需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需要提高行政效率。与深圳、广州等先进地区相比,中山在行政审批的内容、时间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为增强中山在大湾区城市群里的竞争力,中山需要强化效率意识,进一步简政放权,处理好“放管服”的关系,推进以“便利化”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

(二)建设三个“高地”

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结合中山自身的实际情况,“十三五”期间,中山除要打造成“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四个定位之外,我们还建议打造以下三个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健康科技产业高地、营商环境高地。

1.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

目前知识和技术资源等高度集中广州、深圳和香港,而这些地区受制于土地等要素的约束,其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找到承接地。因此,中山要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区,把中山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建议运用好“木桶原理”,以补短板为目标,夯实中山投资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基础,发挥好“组团”和“小镇”的特色资源,提升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各用彼长、借力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以当前“一中心、四组团”和“特色小镇”建设为落点,提升中山经济建设开放水平,制定行之有效的惠企政策,吸引湾区高端产业落户中山,打造湾区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

2.健康科技产业高地

中山健康科技产业基础扎实,配套完善,是深圳健康科技产业外溢,企业谋求发展的最佳选择。近年来中山承接深圳健康科技产业转移,为深圳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台阶,并借此夯实产业基础,不断推动医疗健康产业走向高端。鉴于健康科技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山健康科技产业又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建议将健康科技产业发展与健康城市有机结合,打造健康科技产业高地。为此,需要搭建健康科技产业发展平台,以国际视野加大对美国、德国、日本等健康科技产业发达的国家的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与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创新和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造健康科技产业的中山品牌。

3.营商环境高地

成本低、效率高、具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最大金字招牌。中山应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为契机,以香港和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个自贸区为标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国家、省推广的自贸区可复制制度创新文件和市 “十三五”规划为指引,发扬“敢为天下先”精神,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借力自贸区,强化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领域的对接,尽量减低以至消除过时的行政壁垒,通过市场力量提升中山和其他城市的巨大协同效应。加快复制推广自贸区成功的改革创新经验,积极承接自贸区辐射溢出,营造优良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建设营商环境高地,让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并以此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和示范效应。

(三)明确合作产业

根据当前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既考虑到合作的必要性,又考虑到合作的可行性,建议重点在以下产业开展合作。

1.现代装备制造业

现代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母机”属性,产业关联度较高,加上“现代”的发展特征,也是高新技术生产和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对区域制造业乃至产业结构升级至关重要。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中山应坚持制造业这个最大的根本不动摇,进一步巩固、扩大现代装备制造业优势,与港澳、广深形成错位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推动制造迈向中高端,打造国际制造中心,建设成为真正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2.健康科技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健康科技产业面临着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是一个潜力十分巨大的朝阳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在大湾区城市融合的背景下,我市须发挥优势、抢占高地,加快我市健康科技产业的发展步伐。

3.金融业

金融业作为一个产业,占中山市GDP的比重超过5.5%,已成为中山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本身所创造的经济附加值,更体现在金融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对其他产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为此,中山市必须利用融入大湾区的战略机遇期,推动金融业跨越式发展。为此,可通过积极接受深圳前海的金融扩张、引入深圳急于寻找优质项目的丰富资金支持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对接深圳前海金融中心,加大金融招商引资政策力度,尤其是支持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孵化器机构入驻中山或在中山成立分支机构,做好承接深圳金融外溢的准备。同时,加强和广州金融管理部门沟通联系,学习和借鉴广州在发展法人金融机构、区域性金融交易平台方面的相关经验,学习广州在提高金融业增加值、提升金融业竞争力方面的创新思路,自强金融素质,努力提高中山金融业在湾区内的竞争力和活力,提升金融业在推动创新、推动GDP发展中的力量和作用。

4.仓储物流业

湾区城市间的物流合作和一体化是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物流是基础性行业,区域间的物流合作与经营,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货物的快速流动,从而促使区域内更合理的专业分工,避免区域内的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使区域经济更加健康。“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必然是“珠江西岸综合性物流中心”,中山市发展现代物流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在湾区建设过程中,通过更广泛的城市间物流合作,可以提高中山市物流效率,巩固“珠江西岸综合性物流中心”的地位。

5.会展旅游业

会展旅游经济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赢利的“无烟工业”,可产生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会展旅游业又是特别强调要素整合的行业。中山市的会展旅游业有一定的基础,加强与湾区其他城市间的合作,有利于中山市会展旅游业的产业升级和壮大。中山的会展是在一镇一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而精的产业会展,可与广州、深圳、佛山、澳门以及香港的综合性会展形成错位发展关系。推出珠江西岸“侨乡文化•海滨温泉”国际旅游品牌,打造以珠海浪漫滨海、中山伟人故里、江门第一侨乡为核心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元化旅游休闲胜地,为中山会展产业市场带来更大空间。深中通道通车后,可联合香港、深圳、珠海、澳门一起打造香港—深圳—中山—珠海—澳门“旅游环”。

(四)建立合作机制,打造合作平台

1.建立合作协调机构,推进区域合作

中山市级层面要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各城市建立类似“湾区合作办公室”(可简称“湾区办”)的机构,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对接的重点项目、工作任务分解表、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等。在重点合作城市设立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推进合作工作。建立多种合作形式,包括市长协调联席会议机制、行政部门对接联席会议机制、粤港澳合作洽谈会议机制等。完善中山与各城市的跨区域协调机制,设立综合性区域管理组织,并赋予一定的功能定位,加强政府高层、核心部门间沟通协调。以民间力量推动地区间合作,由中山与湾区其他城市的行业专家、领军人物和专业人士组成行业协会,共同制定区域性的行业规范。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智库组织,为推进中山与湾区其他城市合作的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咨询。通过“政府+民间”的方式,借助深商会、深中商会、深中论坛等,定期邀请湾区内的工商和专业界人士会面, 让业界探索中山产业和湾区其他城市产业的合作机会。

2.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政府竞争力

从香港、深圳、南沙等地的经验来看,除了地理位置等这些不可比的因素外,经济发展的快慢、后劲的强弱,与这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密切相关,作为制度和政策的最主要提供者,政府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政府竞争力,对打造营商环境高地、促进经济集约化与可持续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规划为引领、以政策为抓手,以改革为动力,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构建与深圳等地对接的体制机制;制订深中、穗中、港中、澳中区域合作工作方案,梳理需要广东省乃至国家发改委协调解决的接轨深圳等地的重点难点清单,推动省级与中央层面建立中山接轨深圳等地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并给予政策支持。

3.建设产业合作平台,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推进岐江新城和翠亨新区滨海新城建设,为中山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端产业合作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着力建设好高技术产业平台、先进制造业平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平台、精密制造业平台、现代物流业发展平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平台等六大产业平台和国家级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为承接湾区内的高端产业做好充分准备。总结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经验,建设“深中特别合作区”、“港中产业合作示范区”、“穗中产业园区”等。

4.建设集约用地平台,提升集约用地水平

注重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以此为平台突出规划引领地位。大力推进“三规融合”,强化土地资源统筹整合,充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引进深圳等地的城市改造更新企业基金,借助中期调整,采取零拆整建、空间腾挪等方式整合建设用地,发挥建设用地规模补窗口效应。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巡查监管平台,实现对土地批、供、用、补、查各个环节的全程动态监管。按照“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原则,撬动大地块连片使用,保证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多部门联合建立量化评优机制,从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方面着手,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依靠存量稳增长,明确新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提高用地准入门槛,保证每年新增指标用在刀刃上,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5.建设干部队伍交流平台,提高行政效率

借鉴嘉兴、昆山等地的做法,建设中山与深圳、广州等地的干部队伍交流平台,将中山干部派去深圳、广州、香港等重点合作城市学习、交流,融洽与这些地区政府部门的关系,及时获得产业转移信息,增进两地干部的互信,为区域之间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加快网上办事大厅与实体办事大厅的融合,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和办事,实现全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流程、标准、服务无缝对接。向上争取省直部门支持,打通垂直业务系统与中山网厅的数据交换通道,将部门审批内网转换为公众申办外网,为群众开通更多网上办事入口。推广网上资料预审、现场原件核对并发证的“最多跑一次”审批方式,用信息跑网路替代群众跑马路。进一步精简申办材料,简化申办表格,规范审批要件、审批流程和业务裁量标准,尽量用电脑而非人脑办理审批业务,提高办件效率、一致率。加快推行电子证照库,推进存量和增量纸质证照及相关证明、批文、鉴定报告、办事结果等材料的电子化,逐步实现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复用的材料不再要求企业和群众提交。

6.建设文化合作平台,助力域内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粤港澳城市群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建设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要抓住“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利用好孙中山故乡这张独一无二的名片,以及香山文化的良好基础,挖掘中山悠久的文化资源,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加强对孙中山文化、香山文化的研究,将中山打造成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借助各种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区域内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吸引全球华人共同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以此增强中山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筑牢合作基础,提高合作能力

1.打造交通枢纽,促进地域同城

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性内容,“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中山“四个定位”之一,也是中山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机遇、承接深圳等地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通过对市民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居民对城市道路质量的满意度仅为48.1%,对公共交通便利性的满意度不足40%,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的满意度为36%39.7%,对交通便捷性的总体满意度仅为43%。而且目前中山南部对接珠海、深中通道的路网欠发达;西北组团反映,城镇“摊小饼”建设导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有效推进,西北七镇路网密度偏低,不仅内部连接不畅,与周边的佛山、江门的快速交通连接也不畅,对融入大湾区产生了极大的瓶颈。

2.强化人才战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中山要借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摆脱要素驱动的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深入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变。在深入践行“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引育兼顾,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进”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战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这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

参考文献:

[1]郭锦润.落实“三个定位” 建设创新中山[N].中山日报,2018-4-14

[2]韩静.中山:以组团式发展融入大湾区[J].小康, 2017 (17):40-41.

[3]邓志新.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和对策[J].特区经济,2015(7):10-68

[4]钟韵,胡晓华.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J].经济学家,2017(12):50-57

[5]谭炳才,张良亮.论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战略定位[N].珠海特区报,2017-7-15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