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晓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 摘要: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从产业规模、产业分布、产业投资及产业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了全国和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青岛市与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差距,探究制约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推动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一、引言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降低环境污染、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已初具规模。一方面,国家及各地政府在宏观导向、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推广应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交通管理等方面鼓励政策的实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广提供了环境;另一方面,电池、电控等相关技术的突破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在关键零部件、共性技术及产业化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具有一定的差距。 青岛作为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发展机遇和挑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等方面探究并提出相关要求。如今其发展效果如何,存在哪些制约因素,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产业分布、产业投资、产业创新等视角,对比分析青岛与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差距,探讨制约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改善对策建议。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在密集的扶持政策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产业规模方面,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领跑全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多为老牌车企,且多为整车、电池企业。新增企业多聚集在北京、上海,且多为以销售、售后服务、维修保养、金融租赁、充电服务等为主的后服务企业;在产业分布方面,企业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企业数量较多。在被列为新能源汽车第一、二批推广示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企业数量位于前三,江苏城市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位居全国之首;在产业投资方面,截止到2017年吸纳投资超百亿,北京、上海是吸纳资本的主要来源地,投资集中投向吉林、上海、北京等地,资金主要流入整车、电池、后服务环节;在产业创新方面,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其中浙江、安徽、北京、广东等地的创新活跃度居上。专利多集中在实用新型,整车和电池企业的产业创新最为活跃。其中吉利控股专利创新全国居首,国电南瑞软件著作权登记量最高。 (二)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青岛市拥有良好的传统汽车产业基础,且科研资源雄厚,企业研发实力超前,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青岛市自2013年入选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以来,一直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规模方面,青岛市是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主要聚集地,不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注册资本总额均领跑整个山东地区;在产业布局方面,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其他零配件、后服务、充电配套设备、和原材料等汽车产业链均有涉及,其中整车和电池规模最大;在产业投资方面,吸纳投资以整车为主,但投资规模较小。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电池、充电配套设备环节;在产业创新方面,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授权数在不断攀升,其中专利实用新型占主导地位。 三、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虽然青岛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跑整个山东地区,但较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增企业数量较少,注册资本不足。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增企业主要集中在2006-2010年,2011-2015年并无新增企业,企业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虽说近年来有所增加,但呈下降趋势,且注册资本过于集中。2001-2005年注册资本最高11.6亿元,但仅青岛特锐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注册资本占总额度的45%,资本分配不合理。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结构有待改善。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完整,其中整车和电池环节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电机、电控、充电配套设备、原材料、后服务等环节企业数量少且注册资金低,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协作发展。 (三)竞争力不足,招商引资存在难度。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背景下,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自2010年以来,共吸纳投资4次,且有3次来自省内投资,吸纳投资的产业链仅有整车和电池两个环节。而对外投资方面较为活跃,投资的产业链主要集中在充电配套设备及电池环节。 (四)整体创新能力及创新活跃度有待加强。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授权数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较全国而言有待提高。其中,专利授权数量不及全国的2%,软件著作权授权数量仅占全国总量的0.7%。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的申请及授权也非常集中,主要来源于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五)缺乏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青岛市虽有上海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等传统汽车企业基础,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除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电池方面较为突出外,无其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四、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随着上合峰会的召开,青岛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愈来愈高。青岛应紧抓当前发展机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通过对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的探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地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数量及实力。一要利用地区传统汽车产业优势,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形成本土企业特色;二要利用港口城市优势,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国际贸易,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建厂;三要鼓励新增企业,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积极发挥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优势,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技术及人才支撑。 (二)完善新能源汽车生产链条,推动产业全面发展。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基础,在保持整车及电池环节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电机、电控、充电配套设备等关键零部件环节及后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一方面通过本土培育,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链条各环节新增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优势企业。 (三)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打造龙头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要积极发挥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积极学习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最新成果及企业创新发展路径,如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不断加强产业创新与资本融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甄晓阳,王磊,李竞强,等.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动态及发展趋势[J].天津科技,2017, 44(2):16-18. [2]赵立金,侯福深,冯锦山.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调研[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4(5):29-34.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S].2012. [4]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