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旅游新业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沙茂蓉 伍艳玮 陈莉君 盐城工学院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省级一般项目“产业融合与旅游新业态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以江苏盐城为例”(编号2017039)的研究成果。 摘要:旅游新业态是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在传统旅游的继承发展上创新而来的新形式。本文在对盐城的旅游新业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目前旅游新业态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新业态;现状;对策;盐城 一、旅游新业态内涵分析 (一)旅游业态的概念 “业态”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日本的零售业。我国最早是由杨玲玲,魏小安(2009年)提出,并借此研究了旅游业态这一概念。结合学者们对旅游业态的定义来看,旅游业态是指旅游组织形态、旅游产品形态、旅游经营形态三个层面的内容。具体就是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方采用何种经营方式去向旅游消费方销售何种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描述。 (二)旅游新业态的内涵 旅游新业态是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的继承、改良、创新。目前旅游业还未有统一的定义,各学者均是在旅游业态的基础上强调“新”的含义。谢慧颖认为一切在传统旅游业态之后出现的旅游业态,或者与传统业态相比在产品生产、经营与管理上有所创新的旅游业态,都可以称之为旅游新业态。杨懿结合熊彼特创新理论,也对旅游新业态的概念做出了解释。众所周知,旅游的基本六要素是:食、住、行、游、购、娱。而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正是这些旅游要素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旅游行业内驱力和外驱力作用之下,各个旅游行业要素内涵有了新的变化,不同要素相互融合、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旅游业态。汪鸿提出旅游新业态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旅游服务的新业态。由于旅游需求的多变,新的旅游形式随之产生并衍生出旅游服务的新业态;二是实现了产业融合。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多行业的跨界发展、强强联合;三是产品的创新。根据旅游者的差异改革创新产品,使其个性化、多样化,更具竞争力与吸引力。因此,旅游新业态主要表现在资源整合的集优化,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组织形态的规模化,经营方式的专业化,技术手段的信息化。 二、盐城旅游新业态发展现状 盐城东邻黄海,西与淮安、扬州接壤,南临泰州、南通,北靠连云港。盐城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交通便利,河网密布,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对于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全域旅游发展迅速 盐城积极顺应“旅游+”、“互联网+”的新型发展和社会需求,构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围绕空间、产业、要素、品质全域化目标,加快城乡区域统筹,促进盐城全域旅游的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的前提是打造核心吸引物,只有在擦亮精品景区名片基础上,才能拓展到全域。目前黄海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中华麋鹿园旅游度假区、荷兰花海旅游度假区、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和大洋湾生态旅游景区等六大精品景区正在全力打造,景区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同时,加强旅游资源包装策划、整合提升、宣传推介,将这些精品景区串联成线,推出观鹤赏鹿生态游、湖荡湿地风情游及生态画廊激情自驾游等品牌精品旅游线路。 此外,盐城侧重发展特色风情小镇(大丰荷兰花海、城南珠溪、亭湖千鹤湾、丹顶鹤、麋鹿、盐都大纵湖、大丰水浒文化、东台甘港和安丰古镇、射阳洋马)、民宿及农家乐产业集群。使得产业、文化、旅游相互融合、资源相互整合,促使全域旅游深度发展。 (二)乡村旅游充满魅力 盐城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了盐都、大丰、东台、射阳、建湖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集聚区。2017年,大丰区恒北村、盐都区三官村、东台市甘港老家,被评为“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成为江苏省首批17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之一;射阳县成为盐城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县,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射阳县在不断完善基础配备设施的同时,打造多个旅游区,如农业观光园、洋马十里菊香景区等,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游客的多方面需求。 (三)生态旅游规模壮大 盐城东临黄海,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故乡”。湿地生态旅游一直是盐城市大力发展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的产业规模也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旅游产品体系也进一步健全,整体上形成以生态旅游为主、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参与旅游等为辅的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目前正以此为基础,强化“大美湿地、水韵盐城”旅游品牌,创新全媒体、全节事、全市场营销体系。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不断推进盐城与旅游客源地的相互了解。 (四)文化旅游特色鲜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直以来,盐城市都致力于打造符合自身特色文化的景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在旅游要素中融合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得游客在游览中扩大知识面,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不可否认,这也是树立盐城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的最佳方式。 例如白驹镇的旅游发展,充分利用《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故里这一固有文化资源,开发了中华水浒园这一精品旅游项目,在吸引游客前来观赏的同时,积极引导游客探寻白驹与施耐庵及水浒文化的渊源。“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盐城的新四军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代表性,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专业性新四军纪念馆。此外,盐城还拥有两千多年的海盐文化历史,海盐文化符号也在盐城的旅游形象传播中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海盐博物馆致力于成为全国重要的海盐文化研究和收藏基地。盐城正将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与湿地生态、乡村旅游相融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三、盐城旅游新业态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旅游产业链不完善,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 旅游产业链是指资源、产品、渠道、消费群四方面组成,旅游六要素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础组成单位。盐城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中,不难发现,其旅游资源的优势毋庸置疑,但在产品、营销渠道、消费群体方面仍存在不足。旅游设施不能与其体系配套、旅游产品缺乏创意与吸引力、消费群体狭隘、营销渠道单一薄弱。 盐城的旅游基础服务品质还有待提高。旅游新业态所需要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不配套,没有形成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体系。例如,市县与景区的道路、交通阻碍了游客的可达性,一些基础的旅游服务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增设。另外,智慧旅游应用缓慢,旅游公共信息传达不快捷全面,不能有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二)旅游规划落实力度不足,缺乏代表性产品 近年来,盐城政府也出台不少旅游发展规划,对盐城旅游业的发展转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其他产业,在规划的实施时需要多方配合。而各部门在沟通协调上欠缺默契,经常出现扯皮推卸责任的情况。规划虽然出台了,但是缺乏有效监管,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后便没有了下文。 虽然盐城近年来在景区建设和项目投资方面有很大进展,但旅游新业态的产品项目还是不足,重点特色产品更是稀缺。与周边其他城市相对比,旅游产品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在质量上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文化内涵以及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色。因此,科学合理规划,加快产品开发迫在眉睫。 (三)产品内涵不丰富,缺乏内涵挖掘 盐城的旅游产品大多都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层次上,缺乏深度的内涵挖掘。由于产品定位单一,所以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以生态乡村旅游为例,虽然数量多,但是规模大多不大,往往出现临近几个乡村销售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没有融入自身特色,形成鲜明形象特色。此外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与参与性还有待提高。 (四)专业性人才匮乏 盐城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需要一批既懂旅游,又懂与旅游业相融合的其他产业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前,这方面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大多数从事旅游业的工作人员只接受了一些浅层的工作培训,甚至未曾受过系统培训。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另外,整个体系的人员流动甚至是流失也是一大问题。如何培养旅游新业态所需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加强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迫在眉睫。 四、盐城旅游新业态发展对策 (一)完善配套设施,拉长产业链 配套设施的完善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首先要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完善旅游交通、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再者,增设旅游专车。根据客流量合理增设协调到旅游景点车辆。最后,拉长旅游产业链。根据旅游要素,整合利用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业链,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科学规划,加快旅游品牌的传播 盐城市旅游局应发挥主动作用,协调各类旅游资源的整合和配套设施的优化完善。在规划前,合理考量旅游资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可能出现的问题,科学规划,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另外,在规划推行后,注重监管,及时调整出现的问题。 将盐城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需要加快对产品的开发力度,培育建设好盐城既有的旅游品牌,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提升盐城旅游形象。 (三)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注重游客参与 应深度挖掘盐城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新业态产品,例如可以发展房车旅游、海洋旅游、旅游文化创意和特色乡村旅游等。应根据不同旅游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注重提升游客的参与和体验性,提高游客满意度。例如,针对学生群体,可以开发以科普教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针对老年群体,可以开发养生健体的乡村旅游产品等。 (四)重视人才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盐城旅游新业态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持,应制定相应政策来引进专业人才,吸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大学生从业,为旅游新业态发展加入新鲜活力。其次,可以和盐城各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完成所需相关人才的培养计划。最后,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与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09,(06):135-138. [2]谢慧颖.福建省滨海休闲旅游新业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3]杨懿.旅游业态及其演变机理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4]汪鸿.旅游新业态发展探索[J].经济师,2016,(01):208-210. [5]杨彦锋.互联网技术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的主要驱动因素[J].旅游学刊,2012,(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