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的太和县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檀雅丽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类2017年重点项目“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K2017A0668”。 摘要:太和县医药产业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当前已经建立了太和县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本文研究了太和县医药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从产业聚集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聚集带来的效应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且从三个方面提出来促进产业良性聚集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医药产业;太和县;聚集理论;集群;对策 2015年,太和经济开发区医药工业产值突破128亿元,医药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占GDP比重达 60%以上,成为太和县乃至阜阳市名副其实的首位产业。同时,现代医药产业也是该县的支柱产业、阜阳市首位产业、安徽省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太和县医药产业发展的聚集原理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太和县医药产业聚集发展现状 (一)太和县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2015年7月太和县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被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为全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该基地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医药企业39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2家,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10家,已进入医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产业链逐步健全的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园区建设规模12平方公里,建设研究开发区、生产制造区、贸易物流区、健康服务区和综合配套区等5大功能区。 (二)太和县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的动因分析 引起产业聚集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阐述: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指的是专业化的产业聚集区,并且认为导致产业聚集的主要原因是由外部经济现象引起的;克鲁格曼在新经济地理思想中整合了新古典经济理论与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通过规模报酬递增和内生的集中经济解释产业的空间集聚问题。克鲁格曼通过其新贸易理论,发展了集聚经济观点,认为产业聚集的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而国内学者张望经过研究发现:运输成本低,公共服务完善以及收入水平高的地区更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由此看出,引起某产业聚集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太和县医药产业的聚集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因素 太和县地处安徽西北部,中国中部核心地区,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管辖。阜阳市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十分显著。一方面铁路方面:京九铁路纵贯境内,与漯阜、青阜、阜淮铁路一起,使阜阳成为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全国六大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阜阳北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也是亚洲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编组站之一,为单向三级四场;漯阜线引入阜阳编组站的联络线路已列入规划。其次公路方面:济广、阜新、合淮阜高速公路在阜阳境内交汇,东抵京沪、西达京珠、南连沪汉、北接南洛两纵两横的“井”字形高速公路框架已基本形成;以105国道和省道为骨架,辐射全市城乡、通往毗邻省市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再次水运方面:通过淮河、颍河等航道入江达海,是中原通往华东的水运要塞。即将建成的颍州港区位于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境内,可常年通航500吨至1000吨级船舶,经颍河入淮河,至京杭大运河可达苏南、上海等长三角地区。最后航空方面:阜阳机场按4D级建设,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信设施,可全天候使用,能起降波音757,麦道90等类型飞机。现已开通到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地的航线。 2、历史原因 太和县从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一批以药为生的商人,并最终衍生为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批药商。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十多万太和人陆续的进入到医药购销领域,建立了庞大的市场网络。太和医药已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美誉,其中的龙头企业——华源医药的销售行情被誉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太和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医药购销集散中心。经多年发展,太和县医药产业实现了依商兴工、工商并举的重要转型,形成医药生产、研发和医药物流协同发展的逐步健全的医药产业体系。 3、地方政府支持 一方面,阜阳市将医药产业列入了市“十二五”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且从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重点向其倾斜;另一方面太和县委、县政府将医药产业发展目标“双500亿”调整为“千亿产业”,坚持以打造“千亿产业”为目标。加快形成以医商贸药物流为龙头,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为主体,以制药设备、保健品、医药包材、医疗器械、中药材种植为补充,以科技研发、职业教育、会展信息、金融服务等综合配套为支撑的医药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医药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协同竞争整体实力。 二、太和县医药产业集群效应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太和县医药产业聚集效应分析 多数学者认为,产业的空间聚集能带来多方面的优势,包括内部和外部的经济效益、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建立区域品牌效应等。具体来说,太和县医药产业聚集带来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效应 2014年,太和经济开发区医药产业产值突破90亿元,医药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占GDP比重达60%以上,提供了近20万个就业机会,成为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2015年,太和经济开发区医药工业产值就突破128亿元;2016年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51.2亿元,同比增长45.4%;到2017年,太和医药产业产值将不低于507亿元,税收不低于18亿元。根据政府统计公报,2016年太和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24.9∶44.0∶31.1调整为23.4∶44.1∶32.5,已经脱离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时期,由此可知医药产业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2、人才聚集效应 太和县医药产业吸引了华大、中科大等知名院校加盟,在做大做强医药产业的同时,该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一院一所”“两中心”,华大精准农业中心、安徽分中心、华大金融学院安徽分中心等项目,吸引了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等各类科研人才568名,拥有医药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抗病毒医药实验室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 (二)太和县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规模有限 医药行业是一个产业链长、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行业,其自身特点决定了企业规模的大小对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太和县医药产业基地现有医药类企业394家,其中骨干企业102家,占25.8%,小微企业292家,占74.2%。有关数据显示,在“2016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工业企业综合实力百强”名单中,安徽省仅有安徽省丰原要有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榜,分别排列在72位和90位,这两家企业均位于省会城市合肥,而太和县现代医药基地的企业则没有上榜企业。 2、发展热点不突出 截止目前,发改委已认定了石家庄、深圳、长沙、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昆明、青岛、成都、重庆等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西安、天津、泰州、通化、德州、郑州、南宁、哈尔滨、杭州、南昌等10个生物产业领域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比如:以生物制药作为集聚领域的国家级高新区中,广州基地重点发展的是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海洋药物等四大生物医药领域;上海基地的重点发展也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基本上每个生物医药基地的重点都包括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而太和县生物医药集聚发展基地的目标是将建成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特色,以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两大产业体系为核心,以原料药、生化药品、医疗器械、功能食品为生产主体的全省最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由此可见,并没有突出较为明显的区域特点,和其他医药聚集区的发展目标非常相似。 三、促进太和县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分析 (一)集中资源做大企业规模 虽然太和县的医药产业中已经有了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企业,然而还要看到当前产业园内的394家企业,大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在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当地政府应该进一步从经济、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向医药产业进行倾斜,从而促进更多优势企业的脱颖而出,加速企业的品牌建设,形成长远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应该鼓励基地内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向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增强基地的聚集效应。地方政府应该切实把“请进来,留下来”作为最终目标,从而避免“招来一批,跑掉一批”这样的情况发生。 (二)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与国际上著名的生物制药企业相比,国内企业起步较晚,积累发展年限相对较短,因此依靠企业自身去创立知名全球品牌将会变得非常困难。然而以产业聚集区为特征的地方品牌的创建,无论从长远价值角度还是投入角度,都要比前者更易操作。例如:提起“华药会”,就很容易想到太和的医药产业。这是因为这是全国第二大医药行业交流盛会,参会人员包括医药生产企业、医药代理机构、普药个人、以及终端药店等。它的前身是2005年第一届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健康产业商机交易大会”。2008年会议开始在安徽华源医药公司所在地太和县举办,至今已经在当地举办了十三届。因此,当地政府应该进一步挖掘地区特色,结合聚集区内企业现状和基地未来发展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逐步建立特色鲜明的地区品牌,并进一步上升到知识产权的角度予以保护,从而形成持久的竞争力。 (三)借力“大数据”,形成“弯道超车优势” 太和县医药产业发展和国内其他优势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让“弯道超车”形成可能。“大数据”一词在2012年在奥巴马国情咨文中被重点提及,从此为大众所知,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已经在很多行业得到体现,国内比较经典的案例是阿里巴巴利用大数据分析作网络精准营销,颠覆了传统零售业。未来,“大数据”对于医药行业的市场定位、市场营销、收益管理和需求开发等方面都讲发挥明显的作用,因此抢滩“大数据”布局,对于太和县医药产业赶超国内优势省市是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3 [2]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蔡志刚.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与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 (4) :4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