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与展望
周玮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渐飞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 基金项目:酒产业与城镇化胁迫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质水量安全阈值研究(黔科合LH【2014】7398) 摘要:从人均GDP 、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三个方面对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流域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在今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支持的机遇,以及产业和资源禀赋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水质下降、水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等问题。根据各游段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建议上游地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中游主打白酒生产基地;下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策;赤水河 一、概况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境内,沿川黔边界流至贵州茅台镇,经古蔺河流经习水县至赤水市,再经四川省合江县与习水河相汇合后注入长江。赤水河流域流经云南、贵州和四川3省的4个地区级和13个县级行政单位。贵州境内主要流经毕节地区的七星关、大方、金沙和遵义市仁怀、赤水、习水、桐梓、遵义,涵盖国土面积 二、经济发展现状与主要环境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征,明确经济发展的阶段,对于正确把握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的转换方向,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人均GDP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准的综合指标。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评价和比较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用钱纳里多国模型进行分析,由于钱纳里研究的是20世纪60-70年代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阶段,借助GDP平减指数将1964年的美元折算成2007年的美元水平。 根据2012年各县市统计年鉴统计,以流域内包括乡镇为单位计算,流域内人均GDP为2483美元(按当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6.46计),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而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5414美元,仅占全国的45.9%。上游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七星关、大方、金沙,人均GDP为1751美元。中游仁怀、遵义、桐梓以白酒产业为主导产业,也是流域内经济最为好的地区,人均GDP为3909美元,占全国的72.2%;以生产茅台酒而闻名于世的仁怀市,是流域内经济发展最强的县市,人均GDP达5961美元,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下游习水、赤水以发展制造业为主,人均GDP仅1686美元(表1)。从整体上来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较全国人均GDP相差还较远,经济发展水平低,流域内经济发展极不均衡。 表1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县市经济情况
2、产业结构分析 2012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国内生产总值为60.02亿元,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为14.2:53.3:32.5(表1)。由此,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小于20%,第二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三产业。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结论,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其中,第一产业较全国(10.0:46.6:43.4)高4.2%,第二产业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7%,第三产业较全国发展缓慢。从不同区域来看,上游区属于贫困地区,是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产业结构比为30.1:39.4:30.5,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中游因特殊的水质与气候环境,生产出许多国内外知名的白酒产品,白酒酿造业发达,带动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比为6.1:63.1:30.8,已达到工业化后期。下游区随着2010年8月赤水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服务也迅速发展,已成为该区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比为14.8:44.6:40.6,相当于全国2001年水平(14.4:45.2:40.5) ,与全国相较仍有10年的差距。 3、城镇化发展分析 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流域2012年城镇化率仅为13.0%(图1),贵州省为35.0%,而全国城镇化率高达51.3%,城镇化率极低。参照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分析,目前,流域正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主要原因是:一、在整个上游和下游的习水镇以能源开发主,主要产品为初级煤炭,没有加工、升值的产业链,更没有产生相应的第三产业、服务、交通物流等的产业聚集,自然城镇化率就低。在中游区的仁怀市茅台镇城镇化率达36.3%,已超过贵州省的平均水平,这是由于特殊的酿酒条件,导致大部分酿酒工厂分布在镇内,城镇人口发展较快。然而中游区的其他乡镇则工厂较少,镇化率仅为17.5%。下游区的赤水市以机制纸板和纸板制造业为主,再加上旅游服务业发展迅速,城镇化率达到32.0%,接近贵州省平均水平,但这些工厂及旅游资源都集中分布在赤水市、复兴镇和天台镇。二、赤水河流经贵州省七星关、大方、金沙、遵义、仁怀、桐梓、习水和赤水8县市100个乡镇,其中只有仁怀、赤水 习水和桐梓4县市的县城包含在流域中,流域内多为农村,农村人口比重大。 ![]() 图1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县市与全国的城镇化率比较 (二)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1、水环境问题 近年来,尽管对赤水河流域主要干流水质的检测结果仍是II类水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大批与当地资源有关的工业陆续建设和投产,水泥、制砖、采煤、造纸和酿酒等各类企业大量发展,其中一些企业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粗放型开发利用,废水、废渣、矿山弃土等多未经处理排入河中,直接污染河流,导致流域环境趋于恶化。特别是酿酒、煤化工、造纸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利用量加大,导致水量减少。对2009~2011年的赤水河流域赤水河站(上游)、茅台站(中游)、赤水站(下游)三个大断面流量监测资料,各个断面年平均流量逐渐减少,尤其2010~2011年减少幅度较大,说明2010~2011年赤水河流量在剧烈减少;在流量空间变化上,下游赤水站的年平均流量减少程度最大,比2010年减少 ![]() 图2 赤水河流域赤水河站、茅台站、赤水站年平均流量变化 2、水土流失严重 根据2012年贵州省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资料,赤水河流域贵州段水土流失面积约 3、水土流失严重 流域内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压力增大。主要表现在:对能源需求的激增和截流水资源的目的,各县市在主要支流建设多座小型水电站,破坏了赤水河流域的水域环境,导致水生生物的减少和灭绝。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人地矛盾的加剧,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致使一些生物,尤其是珍稀特有物种适宜生境衰退。随着城镇居民的快速增加和沿河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大了河流的供水压力,并对水质造成污染。同时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渔业的过度捕捞)直接导致物种灭绝的几率增大。 三、发展策略 (一)抓住政策机遇 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力度;特别是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文件),重点支持贵州加快发展,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国家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和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赤水河流域地区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贵州着力发展优势资源转化和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为重点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这为赤水河流域地区加快产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基础条件、政策环境和良好机遇。 (二)分区域发展重点产业 上游区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上游区尽管人多地少,但是农业生产仍然是当地95.5%的农业人口维持生计的基础。结合该区域的条件,应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如毕节核桃在省内外一直享有盛名,曾被评选为2008年奥运会推荐果品,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树种之一。可在石漠化耕地中实施林草间作、林粮间种、粮草间种等措施及丰产配套技术,逐渐改变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水土流失现状。 中游区打造中国国酒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优质白酒产业。赤水河流域拥有得天独厚的酿酒自然环境,是西南地区以酱香型白酒为代表的优质白酒产业集中区,茅台镇更是贵州茅台酒不可分割的载体。根据茅台镇的地形地貌特点和生物群落资源,以茅台镇-二合镇-合马镇所辖地域为基础,统一土地利用规划,有序的将该区逐渐发展成为以“贵州茅台酒”经济为龙头的酒业特殊经济区,建设国家生产基地。可通过政府与政策机制的协调,将酿酒中小企业群组建成为集约化酱香型酒行业企业集团,集中规模化生产经营管理和污染治理,充分发挥赤水河流域白酒产业资源和品牌优势。发展生物循环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提高赤水河流域白酒产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生产基地,赤水河流域打造成为全国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带动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下游区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区内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为完整,丹霞地貌非常壮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对于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根据生态功能区的保护要求作好开发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与要求,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确保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强区内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限制对重要自然遗迹的旅游开发,从严控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严格管制索道等旅游设施的建设规模和数量,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旅游设施要限期撤除;旅游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 (三)加强发展产业优势 贵州赤水河流域地区资源丰富,开发优势突出,是贵州省以优质白酒、能源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工业重点发展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文化旅游目的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来,赤水河流域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建成了毕节、大方、仁怀、金沙、习水等一批产业园区和开发区,形成了酿酒、能源、原材料、汽车、化工、电子和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新型工业初具规模,集聚了贵州茅台、贵州赤天化、力帆骏马等一批骨干企业。尤其以白酒业为发展重点,建成了贵州茅台酒和仁怀、习水、金沙、七星关区、赤水等白酒产业园区,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白酒品牌。白酒产量和增加值分别占贵州省的85%和90%以上。赤水河流域现代工业基础、产业技术创新和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为赤水河流域加快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晓冬,黄明杰.赤水河流域产业状况与综合流域管理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18(2) : 97- 103. [2]刘再兴.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72-87. [3]李娟文,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分析[J]. 经济地理, 2000,20(4) : 6-9,25. [4]严天艳,吕王勇,朱丽萍. 中国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6) : 1162- 1168. [5]钱纳里等.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91-98. [6]王树华.江苏工业化进程的评估研究[J].江苏经贸.2008,(7):9-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0-50. [8]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译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47-360 [9]刘国才.流域经济要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J].环境经济,2007,(6):8-12 [10]周玮,熊康宁,高渐飞,等. 贵州毕节石桥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耕地治理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9):110-1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