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中的商务成本内涵分析
黄松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教务处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地方政府创新采用各种途径吸引资金、留住企业。降低地方区域中的交易成本是地方政府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文章重点分析商务成本的概念,指出商务成本构成要素为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其他因素成本;同时,建立了区域商务成本测量与评价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体系,这对于帮助地方政府正确了解商务成本的内涵,找到商务成本中的敏感因素,做好政府商务成本的调控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商务成本;构成要素;测量;评价 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以及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的加速,资本的国际转移规模剧增。从2O世纪9O年代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吸收国,在2014年1-6月,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973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3.3亿美元(折合3899.5亿元人民币)。但投资资金、投资企业却出现严重的区域性失衡,究其原因,各地区、城市商务成本的高低是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资金流入流出的关键性因素。在外商及其他企业或机构投资区位的选择中,商务成本的构成变量如材料、劳动力等生产经营要素的易得性及其价格、交易成本以及其他与投资环境相关联的其他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区域和城市在上述商务成本变量方面存在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其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FDI)数量的差异。因此,十分自然地,大量的外商投资集中在东部长三角的上海、苏州、宁波、昆山等四城市和南部珠三角的东莞、广州以及西部成都、西安等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和城市。作为地区间引资竞争的结果,商务成本概念和作用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纷纷组织研究团队深入研究本地商务成本,试图藉此找到突破口,提升引资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藉此,四川省商务厅设立专项科研课题研究商务成本,本文将对课题研究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商务成本概念属性做出研究工作。 一、商务成本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 从目前的研究程度来看,对于商务成本这一概念,可谓百家争鸣。因为研究者所处的角度不同,分析问题的侧重点不同,相应得出的观点或结论也就不同。通常在对某一概念进行界定时,应分清主次,把握内涵和实质,应囊括该概念所涉及的根本性、有价值的因素,剔除次要的、关联性不强和意义不大的因素。针对商务成本这一概念,由于它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本质上具有可计量性,因此还应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必须建立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在量化指标下监控和比较本地区或城市的商务成本。那么,从这个前提出发,综合各家之言,我们分析认为,所谓商务成本是指排除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引起的成本开支之外,企业在创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支出的总和。主要表现为显性支出和隐性支出,显性支出体现了商务成本的内涵,隐性支出则更多体现了商务成本的外延。显性支出包括房地产价格或租金、物管费用、人工费用(含劳动力工资和培训支出)、利息支出、通讯费用、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费用和应缴纳的税费等,隐性支出则主要取决于法律政策的公正透明度、市场秩序、交通地理位置优劣以及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等因素。 由上分析可得,商务成本包括三大构成要素: 其一是要素成本,主要由劳动力价格、土地及房产价格、原材料价格、水电煤气价格以及当地生活费用等组成。 其二是交易成本,包含政府部门运作效率(出口通关速度、项目审批时间等)、市场运行规范程度(合同履约率)、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区域经济信息可获得程度、企业承担收费项目等方面。 第三是其他因素成本,即指包含在商务成本之中,但又无法在前两个方面所涵盖的成本,如社会治安状况等。 传统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对企业成本的认知是较为纯粹的技术论。他们认为企业运作的成本只与要素价格和生产技术有关,因为企业生产要素的获得与生产过程的协调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不存在交易成本费用。显然,这种认识是过于理想化的。按照交易成本理论,获得生产经营要素的需要信息,协调生产经营的过程,都客观存在交易费用。因此,必须全面分析交易费用、要素成本以及其他因素成本,才能对商务成本做出客观全面的说明。并且我们发现,要素成本在企业投资区域的选择中,地区要素成本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差异随着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趋于均衡而逐渐缩小,而交易成本则更多地体现了区域的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导致不同地区吸引FDI绩效差异的原因所在。 在明确了商务成本的内涵和外延之后,进一步分解其各成本构成要素,搭建商务成本的量化指标体系,并在要素成本、交易成本等三大成本构成要素之下,再细化其下级指标,形成衡量区域商务成本多指标评价指数体系,以对不同区域间的商务成本进行比较。 二、商务成本的测量与评价 测量和评价商务成本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建立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计算区域商务成本的水平。通过基于商务成本测定的取向和具体的方法内容建立区域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 在经济学界,没有形成统一的衡量商务成本的指标体系,基于对商务成本内涵不同认识及不同的研究评价目的,形成了不同的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安礼伟、赵曙东等人在对商务成本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总量指标体系和层次指标体系,即在将商务成本定性为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类型的基础上,利用德尔菲评分法,对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等商务成本构成三大项,经过指标细化,得出区域的商务成本总得分,然后再比较分析。又如施放、郑才林等人采用实证研究法,将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从商务基础条件、商务环境、商务支撑体系三个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区域城市的商务成本。再如张卫、依娜等人认为商务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其中直接成本指劳动力工资、房屋水电价格等生产要素;间接成本指由当地政府服务效率、市场发育程度、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为企业组织生产带来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包括6个层次、32个指标在内的较为合理完整、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商务成本统计监测评价系统。 综合中外各家学者理论,我们认为商务成本通常可以分为刚性商务成本和软性商务成本两个方面。其中刚性成本也称要素成本或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水电煤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企业承担的税费等;软性成本也称间接成本,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所需公共环境支付的交易费用,主要涉及政府部门运作效率、服务水准、人力资源素质、市场运行规范程度、基础设施状况、产业配套能力等。 (一) 商务成本的测量 商务成本的测量需要通过建立商务成本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才能分析和计算商务成本水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社会调查方法,即通过向企业或专家进行函询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地区商务成本的综合评价。 2、统计分析法,即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库,得出区域商务成本的综合评判和横向比较。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通常建立的区域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二) 商务成本的评价 实际工作中,通常对商务成本进行评价的相关利益者是投资者和政府双方。投资者通过观测一个地区商务成本的高低,从而决定其投资项目所在地。政府则通过分析商务成本指标的合理与否来确定如何吸引投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商务成本的上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各地区商务成本上升的程度不尽相同,而投资者总会选择区域投资环境较好、商务成本较合理的地区进行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会在对区域商务成本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对其有利的选择,使某些附加值低的企业主动外迁,附加值高的企业积极涌入,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获得较大经济效用。但是,如果该地区商务成本上升过快,则可能提高外来投资者投资成本,甚至造成潜在投资者犹豫、现有投资者流出,对当地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作为政府管理者,应当密切关注区域中商务成本的变化趋势,并积极研究并干预商务成本的变化趋势,如降低政府效率成本、土地价格,调整地方税费,减免由政府管理的基础设施收费和公用事业费用等,从而降低商务成本或者减缓商务成本上升趋势,留住和吸引投资者,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当然政府在具体调控商务成本时,应注意把握好度和着力点。首先,政府管理者在对商务成本水平进行干预时,一定要符合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使本地区商务水平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目的地引进和迁出投资资金。其次,政府管理者不能在地价和优惠政策上进行无序竞争,必须致力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大力降低制度成本。 参考文献: [1]倪鹏飞,《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 [2]高云虹,任建辉,周岩,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重点行业选择——基于商务成本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3 [3]陈珂,李华、孙皎,西安高新区的商务成本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 [4]张帼,西部企业发展中的商务成本障碍及政策建议[J].西部财会,2014,2 [5]朱俊宇,长三角区域商务成本比较研究——以沪、苏、杭三城市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1 [6]王志雄,区域商务成本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