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下中小企业的创新路径
田莹 (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200) 摘要:企业创新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离不开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但因种种负面因素的存在,我国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赋能效果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成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一大掣肘。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应用,有效纾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对中小企业形成了有效的资金支持,提高了融资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对此,本文在阐明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内涵,及其与中小企业创新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指明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下中小企业创新的价值诉求,并归纳总结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重点从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三个主体维度入手,重点阐明了具体的创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长周期、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就金融产品研发而言,若是中小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技术、资金等核心要素欠缺,以及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协作不到位、数字鸿沟难消解等,都会挫败金融机构积极性,进而影响普惠效率,最终抑制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要重点完善顶层设计,通过财政金融支持、市场环境优化等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并重点提高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地位。数字经济时代,如何从整体层面入手系统梳理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创新的逻辑关系,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优势,有效拓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边界,是当前业内外需要重点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一、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创新 早在2005年,联合国在“小额信贷年”活动上就率先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认为其就是金融机构为各类企业及个体人员提供优质化、差异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进而有效降低金融成本,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随后,全球各国开始关注并引入这一概念,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推广计划,相关概念界定也日益完善,如世界银行将其界定为让所有具有金融需求的主体都能够以合理合法和最优成本获取优质安全的金融产品及服务。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国首次出现普惠金融的理念阐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围绕机会平等、可持续发展、成本可负担三个关键词,确保所有阶层群体都能够享受优质有效的金融服务,特别是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持续丰富金融产品,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深层释放普惠金融优势效能。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金融排斥,普惠金融强调平等、开放和共享,在金融服务对象上有着泛化界定,主张让所有企业及群体都能够受惠于金融服务,都能够得到金融上的需求满足,进而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本质上来讲,普惠金融完成了对传统商业金融的底层颠覆,依托“三可原则”和“三服务原则”形成了全新的逻辑线路和框架支撑,并借助技术创新优化金融服务流程体系,全面降低融资成本。 随着数字经济的全面到来,数字技术开始在普惠金融领域得到深层渗透,并融合衍生出了全新的金融理念和金融形态,使得数字普惠金融逐步发展成为主流。简单来讲,数字普惠金融就是借助数字技术和工具,如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进一步丰富普惠金融产品,助力普惠金融的线上线下整合,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强化了普惠金融原有的优势,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务更优。2016年,在《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对数字普惠金融进行了权威界定,指出其是所有利用数字金融手段与方法推动普惠金融深层落地的行为,并主张鼓励全面推行数字普惠金融。2022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要求全面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效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和平台优势,丰富线上金融应用场景,紧贴小微企业、“三农”、民生等领域提供差异化、优质化普惠金融服务。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属于内涵式发展模式,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综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实现各种效益的高度统一,数字普惠金融作为全新的金融技术和业务模式,正在全面赋能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因中小企业很难从传统金融服务中满足融资需求,资本错配、金融歧视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融资成本,最终抑制了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正向开展。而数字普惠金融的线上服务模式,可以将融资供需双方相关信息进行跨时空的精准匹配,在消解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基础上,全面拓展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渠道,提高了融资成功率,进而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有利的资本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数字金融与供应链的全面对接,能够有效降低中小企业金融交易成本,增强企业市场适应性、敏锐性,有利于中小企业凭借极致性价比和应变能力保持在垂直领域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中小企业精细化、创新性发展。此外,金融科技的成熟发展,将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模式,重塑金融市场格局,届时必然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新机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价值链延展,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1]。 二、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下中小企业创新的价值诉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进行全面推进,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新方向,而要想达成这一诉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就成为关键,也是整个经济社会转型的核心驱动。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互为表里,是新时代经济建设的主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主体,能否实现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构成,在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用,但长期以来,传统金融对中小企业的促进支持并不够,资源错配、数字鸿沟、信息偏差、区域特性等都成为现实阻碍,严重抑制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在政策、技术的双重赋能下,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新理念、新模式,从服务对象到应用边界都出现了深层改变,对广大群众和企业经营都带来了深刻影响,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基本的发展要务。 另外,就政策层面而言,2022年制定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明确数实结合的经济发展主线,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切实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2023年2月,我国出台《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重点提升普惠金融科技水平,全面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持续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就现实层面而言,调查显示,近年来数字金融企业用户规模快速扩张,企业网银用户占比已经突破90%,企业手机银行和微信金融用户占比也不断提升。再加上金融科技公司数量的不断增长,上市公司规模的扩大,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日趋成熟完善。也就是说,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既是我国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的顶层规划,也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因此,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内在逻辑、实现路径,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可以找到数字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理论支撑,同时有利于探索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2]。 数字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价值诉求,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字普惠金融深层参与。客观来讲,新的经济形势下,短时间内是无法从根源上、大范围内完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而这也是后续金融改革的一大任务与核心面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前提是要实现融资难纾困,这就需要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实现提质增效。一方面,有效的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将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通过数字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定向支持,有效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进而促进相关困境的纾解。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4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3.5%,增速比上年末低0.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61万亿元,同比多增1.03万亿元。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1.2万家,获贷率46.8%,而本外币贷款余额则达到了2.45万亿元,同比提升了21.9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了21.75万家,获得率54.2%,相应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了13.64万亿元,同比提升了15.3个百分点。可见,在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方面,普惠信贷投放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拓宽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纾解效果相对明显,但整体提升空间还较大,中小企业回升动力有待深入挖掘释放。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指数为100.8,表明其融资效率与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资金注入规模有了明显提升,但景气临界值为100,也就是说,整体回升动力不足,回升基础薄弱。对此,我国要持续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力度,强化普惠性,避免形成“堰塞湖”,切实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3]。 第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数字普惠金融继续提升支持效能。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促进他们的科技创新发展,也就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因技术创新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而企业内源融资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外源融资又存在渠道窄、成本高等问题。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工具,可以联动多方主体打造层级化、统一化的数据共享中心,深层消解信息不对称风险,借助完善的资信评估体系和数据分享机制,调动优质资金资源流入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领域的积极性,有效解决结构性错配问题,有利于深层次激活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夯实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 第三,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离不开数字普惠金融的战略引领。提高融资效率是深入挖掘释放金融活水效能的前提,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核心手段。相比传统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在技术加持下可以实现对融资需求方基本信息、征信信息的自动整合、智能分析,然后依据审核结果进行精准的信贷资金配置,不仅能够简化金融服务流程,而且能够提高融资服务效率,进而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保证更多资金用于经营生产、治理革新、科技创新等,进一步夯实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础[4]。 三、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有效推进离不开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共同努力,所以在后续的路径探寻中也需要围绕各自的角色定位进行精准施为: 1.政府维度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全面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实体存在,政府必须予以足够关注和重视,要以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从金融改革层面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各方面的正向引领与深层投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有序性、规范性,促进“科技+金融”的纵深演进、场景延展,真正提高金融数字化水平,在全方位、纵深化的金融支持中深层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第二,持续加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扶持政策的细化建设。客观来讲,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阻滞,这就需要政府从整体宏观角度入手,以中小企业实际发展需要为导向,对相关扶持政策进行精准对接、细化延展,帮助中小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及时进行转变转型,深层激活创新活力,并就此促进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构化革新优化,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融资需求,切实消除各类阻碍,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第三,从区域均衡发展层面进行战略布局。中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有限,金融发展存在一定滞后性,很难满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资金需求,更需要数字普惠金融的系统介入和推广应用。对此,政府要从区域均衡发展的层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数字化水平,为其赋能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5]。另外,政府要有意识地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中西部地区,确保金融资源匮乏地区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够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第四,加强金融监管改革,持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传统金融的监管政策显然是适用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这就需要政府立足实际,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研判,及时调整监管政策,增强监管贴合性和有效性,并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和工具,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保证数字普惠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转型。 第五,政府要加强对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银行的政府支持,引导他们发挥各自角色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差异化、精准化、流动化的资金支持,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提振市场信心的基础上,加快中小企业升级转型进度[6]。在此过程中,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市场信息中介机制,充分发挥新一代数字技术在金融监管、金融治理领域的功能优势,深层改进地区制度信用环境,促进区域金融均衡发展,尽快达成中小企业整体的创新发展与进一步提升。 2.金融机构维度 第一,加强数字金融技术应用,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专门的普惠金融建设部门,加强相关业务与服务的创新延展。金融机构要主动申请与政府共同承担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各类融资风险,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纾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市场效益,实现多方共赢。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行为执行中,金融机构要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作用,及时识别与评估风险,深层改进产品和服务流程,最大程度减低损失。 第二,积极开展线上金融业务,扩大对偏远地区中小企业的服务范围。金融机构也要站在区域均衡发展的高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渗透力度,扩大线上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服务范围,保证偏远地区中小企业充分享有金融红利。要重点加强业务流程的精简优化,保证中西部地区金融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切实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在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渗透率[7]。 第三,深入了解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持续扩大数字金融融资规模。调查发现,尽管数字普惠金融有着较为丰富的产品,但其整体金额规模并不大,实际上是无法全面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因此,金融机构必须以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为导向,在丰富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贴合企业创新实际,能够实现最大范围有效覆盖的产品。需要重点指出的是,金融机构要构建完善的数字化信用评价体系,加深对中小企业信贷资质的审核,在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成功率的同时,确保数字普惠金融的系统安全、稳定可得。 第四,要加强数字普惠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多元化教育培训活动,帮助工作人员全面把握数字普惠金融内涵价值、产品特点、业务流程、技术应用、系统操作等,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满足数字金融创新发展需要。如对于数字金融信贷业务,金融机构可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活动,以及大数据技术及工具学习活动,提高金融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推动相关业务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领域的下沉应用[8]。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宣传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不同于传统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对数字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这就难免会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及时发现和规避潜在风险,最大程度减少人为操作失误,从根本上增强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性。 第五,构建完善的业务监管机制,弱化客户对物理网点的依赖性,全面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应用的深度、广度,促进深层数字化转型发展。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打造专门的数字平台,全面获取中小企业信贷相关信息,精准优化融资流程,提高客户的信任度、满意度,在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基础上,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3.中小企业维度 第一,加强内部治理革新。要想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优势,根本上还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入手,加强组织结构优化建设,构建与数字普惠金融相契合的内部治理模式。具体来讲,中小企业要立足于数智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与发展现状,依据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特点与要求,定向开展内部组织结构的革新工作,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完善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性、有序性,特别是要确保中小企业投融资方案的合理性,强化其与企业战略发展的目标契合性[9]。 第二,构建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财务信息完备性、透明度不足,是阻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企业因缺乏完善的财务内控机制造成财务信息披露落后,无法满足金融机构要求。为此,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改革,构建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加强财务管理组织结构、思想认知、人才队伍、流程体系、风控机制、监督体系等的优化建设,消解内部信息流通障碍,持续积累数据资产,为后续数智化转型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夯实基础[10]。 第三,加强财务能力智能分析能力建设。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是一个持续动态演进的过程,关键是要加强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夯实数智化转型基础,同时借助技术优势构建动态化、数智化风险防控体系,在拓宽内部效益空间的同时,丰富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场景。具体来讲,中小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宣传教育和系统培训,提高财务人员财务分析能力,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和工具进行高效及时的数据整合与利用,为企业融资决策的精准生成提供可靠支撑,保证投融资方案的合理有效,全面规避潜在融资风险。 第四,加强融资云服务平台建设。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效力的持续提升,传统运营机制越来越无法适应全新的金融业务场景,这就要求企业及时转变思维,积极探索融资云服务模式。据中国通信院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企业开展云服务的大约只有30%,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70%以上,差距较为明显,特别是传统行业企业的云建设更为滞后。中小企业要想搭乘数字普惠金融的快车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加强融资云服务平台建设,做好信贷、债券、理财等内外源融资业务的系统集成工作,并根据云服务平台的要求上传真实全面的信息资料,及时发布自身融资需求,然后通过与金融机构云平台的对接,获取即时性、优质性、精准性的融资服务,提高线上融资产品与服务的渗透率,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进一步盘活金融活水,以及激活创新活力[11]。 总而言之,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有着非常强的现实必要性和时代应然性,政策、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要立足实际,围绕各自角色定位,采取精准有效措施进行落地实施,全面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的优势效用,拓宽融资渠道,释放内部优势效能,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秋旺,林巧华,石玉婷.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J].金融经济,2023(12):62-75. [2]胡伟,张可萌,许志勇等.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传导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4(1):27-37. [3]宋梦醒.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就业的障碍及对策[J].经济师,2024(1):123-125. [4]张帅,李季刚.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政府补助的中介效应[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23,25(6):28-34. [5]程秋旺,林巧华,石玉婷.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J].金融经济,2023(12):62-75. [6]王岚,陈泉西,解铭.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中小企业绿色创新对策研究[J].互联网周刊, 2023(24):21-23. [7]齐红倩,张佳馨,陈苗.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效率研究——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23(10):23-40. [8]王刚,陈迪.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J].统计与决策,2023,39 (19):177-182. [9]毕先玲.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3(19):194-196. [10]张烨,柏欣萍.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23(19):96-99. [11]王笑霞.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关系探讨[J].经济师,2023(10):108-109+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