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目录 商业银行 创新 影响因素 应用 国有企业 企业 大数据 一带一路 影响

全国流通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全国流通经济 >

京津冀创新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24-05-14 16:4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xdsy 阅读:

佟继英1  郑红玲2  赵宏伟3  杨艳慧1

1.唐山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2.唐山师范学院海洋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3.唐山学院国资处,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创新要素的集聚不仅对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而且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在深入探讨京津冀地区创新要素集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如创新资源配置不均、产业辐射能力有限等,最后提出了以创新要素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创新要素;集聚;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核心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禀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在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能力、创新活动等各方面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影响了其整体发展潜能。创新要素的集聚,不仅关系到各城市自身的发展,更对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聚集创新要素,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创新要素聚集的视角切入,观察京津冀地区创新要素集聚的现状特征,探讨创新要素集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以期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京津冀创新要素集聚现状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包括高端人才、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等。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新要素在京津冀地区的集聚现象愈发明显。创新要素聚集主要立足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地区,实现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不断汇聚和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流动等,通过创新资源的共享、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活动的繁荣,京津冀在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面展示出如下特点:

1.政府政策引导创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府政策引导在京津冀创新要素集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政策导向、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环境营造等措施,京津冀三地政府为创新要素的集聚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明确的政策导向。京津冀各级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发展规划等,明确了区域创新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引导创新要素向关键领域和核心区域集聚。二是有力的财政支持。京津冀各级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金融等优惠措施,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三是便利的基础设施。京津冀各级政府通过加大对京津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为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集聚提供便利条件。四是优良的创新环境。京津冀各级政府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产学研合作等,为创新要素的集聚提供有力保障。如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在规划之初就明确了其创新驱动发展的定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吸引和集聚了大量的创新资源要素:吸引多家央企和龙头企业入驻,也积极促成部分国内外知名高校分校和研究机构的搬迁,开展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通过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创新要素聚集。

2.多点分布承载创新要素集聚的空间布局

京津冀地区创新要素汇聚呈现出多点分布的特点,这种多点分布模式将创新资源分散到不同的城市和园区,这种多点分布模式避免了单一中心过度集聚带来的资源紧张问题。一方面表现为创新城市呈多点中心分布。在京津冀地区,除了传统的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外,天津和河北的一些重要城市如石家庄、保定、唐山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创新要素汇聚的新中心。这些城市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和企业入驻。另一方面表现为创新园区的多点布局。京津冀地区多个城市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高新区、河北雄安新区、唐山曹妃甸工业区、沧州经济开发区等。这些园区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广泛,涵盖了不同的产业领域和创新方向,是创新要素汇聚的重要载体,形成了多点布局的创新网络。这种多点分布模式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不同的城市和园区可以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创新方向,从而增强整个区域的创新活力。

3.协同合作激发创新活动的繁荣发展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创新资源在区域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京津冀各个城市和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优势,形成了互补合作的良好局面。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凭借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方向。天津以其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和海港优势,为区域内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和物流保障。河北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具有广阔的产业转移承接空间。作为三地协同创新合作的典型代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健康监测、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结合“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模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也推动了多个创新项目的落地实施。《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显示,自2013年,仅仅用了十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就从100增长到297.6,年平均增速达到12.9%,增速明显,可见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卓有成效。

二、创新要素聚集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

创新要素聚集对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人才流动和知识溢出以及推动区域内的协同发展。这些影响将有助于提升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创新要素聚集加速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随着创新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聚集,区域内产业结构会逐步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北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了众多知名的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拥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基础。天津在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开发方面积累了较强的实力,在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也拥有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十年来,河北则利用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一方面积极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另一方面也积极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这样在创新要素聚集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十年来,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3年的4.6:27.7:67.7,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6个百分点,京津冀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其次,创新要素聚集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区域内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创新资源,通过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方式,使区域内的创新主体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了区域内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如由科技部及京津冀共建的大型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进行体系化、跨区域布局,加速技术族群的形成,在集成电路与芯片、智能技术与新型计算系统、先进制造与交通、能源低碳、生命健康等领域,不断展开颠覆性创新的研发工作,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再如,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促进了人才、技术、知识、资本和服务等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无缝对接,大大促进了京津冀三地产学研用合作,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协同创新,促成技术创新成果更快落地。2023年京津冀区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0.3万件,是2013年的6.7倍,创新推动了技术成果的持续增加

再次,创新要素聚集增强了京津冀地区的人才流动和知识溢出。创新要素的聚集往往伴随着人才聚集、技术交流和知识溢出,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动力之源。很多知名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京津冀地区设立了分校或研究机构,联合成立各种创新平台、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2014-2022年,京津冀地区互相投资11196次,互设分支机构30257家。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还促进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此外,各种科技论坛、研讨会和交流活动的举办,也为区域内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便利。随着创新要素的聚集和技术交流的加强,知识溢出效应也日益明显,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想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创新要素聚集推动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通过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不仅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还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种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有助于缩小区域内的发展差距,还能够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典型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与张家口紧密合作,两地在冰雪运动装备、场馆建设、智能交通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张家口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实力,还缩小了与北京在相关领域的差距。据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22年,北京和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分别是河北的2.6倍和1.4倍,相比2013年的6.6倍和4.8倍,这一倍数有了大幅降低,意味着京冀、津冀在协同创新方面正在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创新差距

三、京津冀创新要素集聚存在的挑战

虽然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创新资源配置不均、产业辐射能力有限、创新环境有待优化等。

一是创新资源配置不均尽管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总量丰富,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之间的配置并不均衡。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无疑是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汇聚的“高地”,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顶尖高校和研发机构等优质资源。天津在创新资源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天津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也较多,也能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北省在创新资源上的相对匮乏,这导致三地在创新资源上的分布并不均衡。尽管三地已经通过创新合作等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平台共享和设备共用,但跨省市的创新资源流动和开放共享程度仍然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现有支持政策的覆盖范围和便捷性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满足更多创新主体的需求。

二是产业辐射能力有限。尽管北京和天津作为核心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创新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但整个区域的产业辐射能力仍然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平衡现象,传统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仍占据较大比重,而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辐射效应;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在土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相对紧张,限制了某些产业的发展空间,甚至影响到某些产业项目的落地实施。此外,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整体上仍然不够强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产业辐射能力有限,无法完全释放产业发展的潜力。

三是创新环境有待优化虽然京津冀地区的创新环境整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创新要素集聚的问题。在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质量、知识环境等方面,各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可能导致创新政策落地执行的成效参差不齐,还可能引发创新资源的非均衡分布。一方面,一些地区可能面临创新资源短缺的问题,限制了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出现创新资源的浪费现象,造成资源的低效利用。这种供需不匹配的现象,无疑会对整个区域的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尤其是如何合理分配利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由于各地在合作中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若无法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就可能影响到各地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这不仅可能阻碍创新合作的深入开展,还可能对整个区域的协同创新进程造成负面影响。

四、以创新要素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京津冀三地需要加强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促进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共享。为了进一步优化创新要素集聚,促进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协同力度。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加强创新要素聚集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统一的创新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确保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冲突和重复建设,进而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顶层设计要注意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推动创新要素在京津冀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共享,实现资源的高效聚集和优化配置。同时,为了激发创新活力,还须建立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如吸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资本参与,为创新要素集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通过提供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也能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以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增强产业辐射能力。京津冀地区要强化创新网络建设,确保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完善,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形成区域创新合力。为了提升京津冀的产业辐射能力,一方面,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确保区域传统产业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以跨区域产业链图谱为基础,依据图谱进行精准定位,对照图谱点对点分析企业发展的可行性,构建起完善的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融合体系,这将促进创新要素在不同地方的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辐射能力。

3.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京津冀地区应紧紧围绕创新资源持续完善基础设施、科研设备、数据资源、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的质量,以提高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利用效率,在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其次,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降低创新风险,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为创新要素集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再次,要加强京津冀地区与国内外其他创新区域的开放合作,通过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举办国际科技创新活动等方式,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京津冀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4.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和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要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力度,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提供优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其次,构建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信息数据库,降低人才流动的行政壁垒,实现人才信息的共享和高效利用。再次,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依托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人才的培养,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最后,制定和完善支持产学研用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利益分配原则,鼓励合作各方共同投入资源,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成果。

综上所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逐步深入实施,京津冀创新要素聚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溢出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未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措施,必将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创新活力和协同效应的进一步释放,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注释:

https://www.ncsti.gov.cn/kjdt/xwjj/202401/t20240114_147091.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209685122413673&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209685122413673&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2021698964743171&wfr=spider&for=pc

https://www.ncsti.gov.cn/kjdt/xwjj/202401/t20240114_147091.html

 

参考文献:

[1]傅利平,张恩泽,黄旭.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与京津冀高质量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45(2):35-50.

[2]李宏宇,张汝飞,李军帅.京津冀“创新三角区”科技人才集聚及空间溢出效应[J].商业经济研究,2022(6):164-167.

[3]王晓君,孙立新,吴敬学等.创新要素集聚对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影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3):140-144+150.

[4]叶堂林,刘哲伟.京津冀与珠三角协同创新比较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24(2):20-34.

[5]赵成伟,张孟辉,李文雅等.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探讨——基于主体协同与区域协同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23(12):116-124.

[6]颜廷标.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底层逻辑与优化路径[J].河北学刊,2023,43(6):131-136.

[7]王金波,郑红玲,佟继英等.京津冀城市群技术创新效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24(1):60-69.

[8]陈玉玲,路丽,赵建玲.区域创新要素协同发展水平测度及协同机制构建——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21,40(4):129-133.

[9]孙久文,胡俊彦.科技创新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成效与政策方向[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45(2):22-34.

[10]周楠,杨珍,赵晓旭等.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2011—2021年[J].中国科技论坛,2023(8):27-38.

[11]王浩,张秀强,吴志华.构建“类中关村”产业创新生态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为例[J].求知,2023(11):46-49.

[12]白建立.京津冀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发展及障碍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2(31):97-100.

[13]康霞.创新链视角下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1(10):132-134.

[14]康霞,周立宁,李伟.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2(3):114-116.

[15]杨君,王健.京津冀协同创新研究的进展、特征与展望——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6(6):142-150.

 

论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创新要素集聚的时空演化及空间效应研究”(HB19YJ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栏目设置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