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信用卡业务数字化转型与创新
程舒然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商丘分行 摘要:近些年来,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移动支付、在线交易等虚拟业务逐渐取代了传统面对面交易的方式,成为当下国内经贸往来交易方式的主流。在金融领域,数字化产业的春风在无声中改变了金融业的整体结构,其中由以信用借贷业务的变化最为剧烈。为了推动我国信贷类金融产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本文就如何积极推动信用卡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信用卡业务数字化转型;金融风险评估机制;信息化智能信用评级 一、引言 长期以来,信用类金融借贷业务都是政府机构用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信用卡消费几乎早已成为当地居民购买力的支柱,并形成了消费习惯。随着网络信息化对信贷金融领域的渗透,部分处于金融监管要求之外的信贷业务逐渐出现了数字化融合趋势。因此,通过信用卡数字化改革,将信用卡业务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并立法明确转型规则,对日后信贷金融业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状况 (一)传统信贷业务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信用卡业务在银行系统中又叫贷记卡业务,是由具有借贷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或借贷公司对一些信用合格的消费者发行的信用消费凭证。这种信用借贷业务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荷兰,并逐渐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汇丰银行的完善下趋于成熟。在信贷消费刺激的作用下,世界经济逐渐恢复繁荣,以信用卡为代表的信贷业务也随之蓬勃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作为国际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环,相关信贷业务同样是大河有水小河满。但是好景不长,在吸取了外国资本的金融管理和资金运作经验之后,我国六大国有银行及地区银行纷纷开展了信用卡借贷业务,最终导致传统信用卡借贷业务陷入“内卷”。根据央行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20年年度信用卡信贷消费的卡均消费金额为1.3万元,同比下降6.38%,各行信用卡笔均消费金额为每笔656.85元,同比下降10.97%[1]。其中工商银行作为全国六大国有银行中资金规模最大的商业性银行,其信用卡发行量连续数年保持全国第一,但根据工商银行公开的信用卡业务年报数据,2020年其信用卡消费额为2.58万亿元,同比去年陡降了接近两成。此外在信用卡的借贷金额方面同样不容乐观。以交通银行的年报数据为例,该银行信用卡的借贷存量更是连年下滑,数据显示2018年末的信用卡借贷存量为5051.9亿元人民币,2019年末的借贷存量额为4673.87亿元,截止2020年末其借贷存量额度更进一步降至4641.1亿元[2]。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传统信贷业务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在各种数字信贷的冲击下,其发展将更加举步维艰。 图1 全国六大国有银行信用卡发行量 (二)数字信贷业务异军突起 在金融领域,智能移动终端和5G移动通信系统的投入应用与传统信用卡业务互相渗透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数字虚拟信用卡业务。该业务一反传统信用卡的发展颓势,在金融行业内独领风骚,不仅在消费金额和借贷存量方面实现了由负转正扭亏为盈,更通过便捷的支付方式和偿贷方式改变了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形成了现代数字化金融消费版图。很多银行都发现了数字信用支付这块新大陆,纷纷调转业务拓展方向并集中力量做大这块蛋糕,特别是很多银行与华为、小米等移动终端厂商合作,以购机返现、信用卡购机折扣等方式将数字信用卡业务与移动终端绑定出售,不但拓展了手机和信用卡双方面的市场需求,还刺激了客户通过数字信用卡消费的欲望。通过信用卡业务的数字信贷化刺激,数字信用卡类业务交易增幅首次实现自2020年疫情以来由负转正的“双位数”增长。以中信银行的信用卡办理业务为例,根据该银行公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截至本年度六月底,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9683.18万张,较上年末增长4.55%;信用卡贷款余额5079.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8%;信用卡交易量13,277.56亿元,同比增长14.13%[3]。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在市场消费水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从进入2021年下半年,7月份开始全国消费市场的信用卡消费占比也总体保持了逐步复苏的态势,基本可以实现预期的增长目标。综上所述,可以预料的是,信用卡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其数字信贷业务也将撑起信贷类金融业务的半边天。 三、数字化信贷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更加突出了信用卡业务的金融属性 信用卡业务是金融业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让信用卡业务自诞生以来就带有浓重的金融属性标签,而金融业务实际上是资金及相关产品的流通买卖,从这个角度分析,数字化的金融类产品会具有比传统金融产品更强的流动性,即金融属性。数字化信用卡业务就属于这一范畴。然而多年以来,银行信用卡部门在职能划分方面一直采用将金融产品(信用卡)、市场销售、后台终端互相分离割裂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固然有其优点和存在的价值,但随着金融系统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信用卡业务数字化对金融属性要求更高,资金流动性更强,传统的信贷办理审批流程已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所以只有数字化信息化的虚拟信贷业务才能满足当代金融业的这些需求,而这也正是推动信用卡业务数字化转型创新的原生动力[4]。另一方面,过去的国有企业为主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同,今天的信用卡市场早已是买方市场,信用卡业务理念也逐渐转为以客户为中心,这需要银行的金融研发体系具有相对灵活的体制。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为主体的虚拟数字化信贷业务,其附带的金融属性又一次占据了时代变化的近水楼台,虽然这仅仅是一个符号变化的趋势,但是或许核心奥义就隐藏在其中。 (二)信贷客户群体年轻化 接待客户群体年轻化是数字信用卡业务所呈现的另一大特点。通过信用卡向数字化艰难转型的过程中,不少敏锐的信贷业务经理人发现其服务客户群体的类型结构正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信用卡支付场景的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消费逻辑也不再直观,需要仔细摸索才能发现其脉络,因此不再适合原有的客户群体,反而引起了年轻消费群体的注意和兴趣。银行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变化。在优化授信策略、深耕存量用户的同时,各大银行纷纷发力年轻客群。某银行资深信用卡研究人士宋某指出,“传统信用卡发卡量的下降,不能完全归咎于销售端,更重要的是信贷客户的消费取向发生了转变。”同样以交通银行的信贷数据为例,该银行2021年第一期信用卡分期资产支持证券申购文件显示,交通银行信用卡30-40岁借款人分期债权的本金金额占比接近48.45%[5],借款人加权平均年龄为36.39岁,较去年信贷客户群体平均年龄下降1.8岁,考虑到原有客户年龄的增长,实际上反应出数字信贷的消费人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4]。根据市场调研数据结合交通银行自身的信贷市场占有率可以发现,目前30岁以上人群的信用卡市场接近饱和,18至30岁信贷客户数量提升迅速,为了匹配年轻客户群体市场需求,交通银行一方面签约具有大量年轻粉丝的流量明星为其代言人,另一方面携手京东、腾讯等深受年轻人追捧的知名品牌,推出“京东PLUS”和“腾讯超V联名”等主题信用卡,来促进数字信用卡业务的拓展,交通银行对年轻客户的信贷市场布局也从侧面反映出信贷客户群体年轻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三)金融监管手段更加多样化 在过去的传统金融信贷时期,对信用卡业务的监管主要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由银监会、保监会负责实施监管的具体事宜。在金融系统引入了数字化信息化借贷业务之后,相关机构为了正确履行其金融监管义务,同样对监管手段进行了相应升级。以前的监管手段主要是依靠银行自身对其信贷产品、信用卡客户等信息的主动报备以及银监会对银行借贷账目的审计。这其中在具体落实环节存在的漏洞隐患很多,银行方面可以从中运作和应对检查的操作也很多,让监管机构和广大信用卡客户防不胜防。特别是部分法律条文的规则定义不够清晰、部分金融机密信息难以取证或与其他法律条文的规定在某些领域存在冲突的问题,很容易被部分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令监管措施难以落实,更违背了立法的初衷。但随着银行系统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让过去很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例如通过银行信用卡开户系统同全国公民征信系统互联,就可以在办理信用卡开户过程中实时查看开卡人的征信情况,避免不具备开户资质的人违规开卡。同时,对银行的业务监管水平也在提升,银行的信用借贷数据和客户资料会随着内部网络进行备份和共享,更加方便监管人员随时调阅审计银行的账户,令其更加健康透明。 四、数字化背景下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前景 (一)数字收入将成为信用卡业务的经济增长亮点 随着数字化信用卡借贷业务的拓展深入,其业务的发展前景也被各方看好。目前数字信用卡的市场潜力尚未完全发挥,仍有较多的空白亟待填补,以互联网为依托,其爆发的经济拉动能力将会呈现指数级增长。其中最典型的发展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巨头京东数字科技和各大银行联手打造的“区块链金融联盟数字化生态圈”。该项目发行的虚拟数字信用卡通过京东网购平台的业务延伸,从服务全国性银行发行的“小白卡”到服务地方银行的“京东金融联名卡”,再到“菁卡联盟卡”,京东数科借助数字科技,携手全国近30家国有、股份制及区域性银行,实现全链条信用卡数字化运营服务。截至2021年9月,服务区域性银行的“京东金融联名卡”发卡量超100万,服务全国性银行的 “小白卡”发卡量达1000万。此次联盟发布,也是京东数科与中国银联从2017年达成战略合作之后的又一次重磅落地。回顾其发展历程,信用卡数字化运营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更多是推荐客户的逻辑。第二阶段,京东数科会参与到整个信用卡的全流程管理中去,除了发卡获客,更多在贷中、贷后阶段帮银行去做服务,实现用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第三阶段,我们把它做成一个开放平台,不仅是京东数科的场景,还有很多头部的其他互联网或者其他场景的合作方也参与进来,京东数科真正发挥着“连接器”的作用[6]。 (二)数字化需求将给信贷市场带来深远影响 根据经济学的内因棘轮效应: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整。对于形成长期消费需求的群体客户,必然会有下家跟进来填补需求空白。而数字化信贷业务在目前而言是一片蓝海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条发展方兴未艾,相关配套、辅助设施及行业标准还在商议之中,也就是说这诸多未定之事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任何新兴的产业所滋生的需求都会带动一批外围产业的升级,经过市场竞争的大浪淘沙,会有一批设备和平台企业遭到淘汰,经过丛林法则脱颖而出的企业会更加优秀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同行,从而渐渐形成垄断。这时,这些垄断平台和设备厂商会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的过程所积累的信贷客户数据及影响力反过来作用于信贷市场,对消费者的消费取向施加影响。比如阿里巴巴网络公司旗下的蚂蚁金服,利用其支付宝APP在信贷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通过虚拟信贷业务收集其用户的消费记录,再通过大数据(阿里云)平台总结出每个用户的消费品种类,从而得出其感兴趣的消费品并加以推送来提升发生订单的概率。这种新型挖掘信贷客户的方式相比于传统的信用卡业务办理方式更加人性化、弹性化,便于客户的消费,也更容易被客户所接受。所以说,平台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崛起、数字化创新带来的规模扩张等现象本身就会使市场发生新变化。 五、信用卡业务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风险和问题 (一)银行对过度的超前消费疏于监管 上文中提到,信用卡等信贷业务是建立在对未来预期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它同存储类理财类金融业务“消费过去”的经营理念完全相反,这种信贷类型业务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未来”的超前消费型信贷业务,这需要对消费客户用与消费相对应的收入能力和强大的市场信心来背书担保。银行家推广这种信贷业务原本的目的是希望在不增发货币的基础上提振居民的消费能力来拉动经济,特别是随后经历了波及全世界的疾病瘟疫大流行(西班牙流感)、全面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等重大事件,信贷业务又成了政府用于调控经济的重要砝码,为世界经济再次复苏起到了缓冲作用。而银行为了自身业绩简化了信贷资质审核程序,忽略了风险把控。为了拓展信贷市场并提升其市场占有率,甚至降低了信贷标准,吸收了大量地信用资质的客户。但是过度的超前消费所形成的繁荣是虚幻的,社会的生产力并未与消费能力匹配增长,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通过拆借过桥信用贷款维系资金链的企业和个人由于预期收益的减少而破产,从而导致大量信贷泡沫的崩塌,这些破产企业和个人留下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和坏账、呆账。同时大规模的信用破产更是暴露出了传统的信用业务存在的监管与审批漏洞。 (二)复杂的金融环境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复杂的金融环境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借贷关系越复杂的金融体系,其蕴含的风险因素也就越多。美国的数次金融风暴和次贷危机反复的提示我们,过分发达的金融业会抢夺其他行业的生存养分,并抑制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反而不利于国家整体的经济安全。特别是信贷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触角接触到了社会各个角落,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整个金融系统带来波动刺激。某些偶然性因素带来的微小后果,当其反馈至信贷领域时往往能掀起滔天巨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2003年美国的“疯牛病”事件,仅仅因为某一农场发现一例疯牛病病例,造成美国消费者对牛肉餐饮的消费信心预期下降而引发了股市崩盘,更让全球餐饮业陷入萧条。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反复肆虐的当下,各种不确定因素互相交织叠加,这种经济领域的蝴蝶效应经过经济全球化的放大,其产生的后果更令人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图2 2022年各银行信用卡逾期情况比例汇总统计 六、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创新措施 (一)积极拓展国际数字化金融业务 国际化金融业务通常为跨境大宗货物贸易服务,由于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汇率计算、关税等方面手续相对繁琐,处理流程也需要一定时间,直接通过现金支付往往困难重重。而跨境业务是中国银行的传统优势,在长时间的对外贸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6年还专门为建立RECP设计产生的亚洲投资银行和进出口贸易银行用于为对外贸易做金融信贷服务,可以说我国的银行业在信贷投资方面天生就具有国际化的基因和潜质。中国银行作为国际化信贷业务拓展最积极的国有银行,其扩展方案可谓业内标杆。它通过打造基于国际化的信贷产品,以自由行系列卡、EMV 全币卡、卓隽留学卡为主打明星产品,号称“各国通用型信用卡”。在结合旅游旺季、留学旺季等出入境高峰期,继续开展“环球精彩,一卡尽享”和“中银海淘”跨境主题营销活动,按照国内相当成熟的“开户返现+消费折扣”的基础框架,开展境外消费返现、积分奖励等活动,并联合了多个热门旅游,留学国家及地区的商户优惠活动,持续为客户提供优惠、便捷、高品质的跨境用卡优惠及服务。打造跨境营销生态圈,积极拓展出境相关行业的合作,如 WiFi、旅行社、签证、租车、出境保险等,为客户提供出境相关的集成解决方案[7]。中国银行这种拓展海外信贷业务的创新措施,堪称数字信用卡国际化应用的先驱,值得同行们的借鉴学习。 (二)注重金融风险的管控排查 由于信贷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加快了用户从办理到消费的所有进程,理论上讲,在这种情况下信贷违约的风险是增加的,因为存在了更多的不可控因素。为了支持数字金融事业的发展, 就必须依靠物联网形成的大数据平台做好智能决策并提升债务违约的风险管理水平。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浪潮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最为深入,应用场景也逐步由原来的以交易安全为主向变革金融经营全过程扩展,从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金融服务行业的风险把控规则[9]。金融风险的管控排查应从风险的智能决策入手,侧重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应用,注重参考智能征信评估系统对开卡用户的量化评估报告。评估系统一方面要注意考察客户的征信记录与近期的消费记录,保证银行方面的借贷资金安全,守好账目安全的大门。另一方面要本着服务好每个客户的原则,保障银行卡业务总体效益最大化。对此,评估系统生成的报告应继续交由人工审核的业务员接手,进一步预防创新支付和跨境盗刷引发的欺诈风险。围绕风险防控和客户体验这两个核心,以系统建设和防控策略优化为抓手,转变相对单一的防控思路,倡导持卡人与银行共同防范欺诈风险。推进欺诈风控系统建设,实现实时拦截、风险评分等功能,不断完善欺诈风控系统;结合调整防控规则与风控模型,持续优化支付安全锁功能,将持卡人纳入欺诈风控角色,构建“银行+持卡人”风控体系;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在确保闭环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持卡人个性化风控需求,提供差异化欺诈风控服务;打造风险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同行业间交流与互动,拓展欺诈风险防控思路,共同应对新型欺诈风险[8]。 (三)灵活调整金融兑现管理 所谓金融兑现的灵活管理,即允许信贷偿还方式的多样化。具体到信用卡数字化的信贷偿还,主要指客户分期业务;从目前各银行开展的信用卡分期业务来看,以银行IC卡为依托的信用卡业务仍然是其核心,然而通过上文对金融信贷业务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未来信用卡业务的本质将由单一形式的个人(企业)账户支付逐步向支付、理财与融资功能相结合的功能进行蜕变,而消费分期型信贷业务长期以来一直都作为银行卡的核心业务和支柱型产品发展,依托于信用卡产品和无抵押风控理念,服务于个人消费领域,目前其运营流程、风险把控和产品整体体系也相对成熟,同时具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通过这种新型消费信贷业务的转变,在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客户群体带动消费观念,乃至消费习惯的改变。此外,作为定价最高的资产业务,分期业务也是支撑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生存的关键金融产业。所以摆脱传统信贷观念的束缚,对分期业务采取灵活化把控的管理理念,必然会受到广大信贷客户的青睐。在信用卡数字化的推广管理方面也要坚持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理念。重点要做到通过网络化建设做到银行业务与手机终端、电脑终端的无延时对接,争取线上线下业务办理的无差别化。这样既可以通过其他企业办公软件(APP)的引流在线上获取客户资源,也可以简化信用卡的申请审批和开户流程,同时推动了线上自动化审批进度透明化,进一步促使业务模式由传统纸质件向电子化流程转变。 七、结束语 当前,全球各个主要经济体受到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大。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尽量降低金融风险是摆在各国掌舵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当前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状况、分析信用卡数字化趋势的主要特点、并指出了信用类金融借贷业务所面临的风险隐患及相关预防措施,并同时对未来信用卡数字化创新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希望可以为信用卡业务今后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燕莉.积极推动信用卡业务数字化转型发展[J].国际融资,2021(4):63-65. [2]王都富.工商银行推进信用卡业务数字化转型升级[J].中国信用卡,2020(8):8-15. [3]宋捷.商业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分析[J].金融科技时代,2020.28(6):41-44. [4]杨海平.金融科技背景下信用卡业务升级进阶的路径探讨[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9(6):5-8 [5]李华.以数字化思维推动信用卡客户服务创新[J].中国信用卡,2020(9):29-33. [6]刘瑜晓.数字化时代.探索客户服务的无限可能[J].中国信用卡,2020(9):22-28. [7]穆磊.刘霞.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金融科技驱动下的数字化转型分析[J].金融科技时代,2021(7):80-82. [8]王庆露.翟蔚杰.浅谈围绕信用卡全生命周期的业务决策管理[J].中国信用卡,2014(9:58-61.) [9]马国骥.基于数字经济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20(7):6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