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思考
黎玲 成都理工大学 郭红禹 广西大学 摘要:自从“全面深化改革”在十八届三种全会被提出以来,改革在中国则步入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共同驱使。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在“新常态”下意味着是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活力的双重解放,在推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在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精神的基础上,围绕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特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体制增效。 关键词: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增长 一、引言 自2014年以来,“新常态”一词在中国学术界引发热议。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战略举措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阐明了“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创新拓宽道路”。这一系列的新观点,表明了党对经济建设和改革有了更成熟的认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我们也必须从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上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后劲的不足之处,努力实现体质增效,避免落入“中等收入的陷进”。因此,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大力促进创新是我国当前实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科学内涵 “新常态”有两个意思,一是“新”指与过去相比,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二是“常态”则是指经济发展特征转入了正常的状态,这种状态将长期持续并且保持稳定。分析国外经验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认为,中国的经济新常态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具体可以归结为4个方面。 (一)从增长速度看,近年来我国约为7%。美国自2008年深受金融危机所害,经济地位接受严峻的挑战,经济格局在全球内急需重新做出整顿,国际市场大大缩小,加之其他国家的崛起,也想在国际市场分一杯羹,获得巨大利益,间接影响了我国的贸易出口。而国内,我国经济增长依靠的传统驱动要素如劳动力、资源环境越来越难以发挥原有的作用了,原因在于农民工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劳动力的缺少进而致使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中国过去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态转变为如果不上调工资就会出现招工“吃紧”,东部近年来的“民工荒”尤其能说明这点,表明我国的“刘易斯拐点”逐渐驶来,也逐渐失去了劳动力优势。此外,对于资源的利用,我国盲目地追求超速的GDP增长,而忽视了这样的增长是耗费巨大资源环境作为成本来换取的,我国对能源资源的依赖一直以来都是居高不下,如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加之要素的边际供给量难以提高,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为中低速的“新常态”。 我国经济自2013年降速以来,不再像以前那样保持将近2位的高增长速度,这一种中低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是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到一定程度都会经理的普遍规律。新常态下,虽然我国面临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不过由于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没有出现如日本、韩国等GDP增长速度大幅下滑的情况,初步稳定了市场预期。据相关数据可得,2012-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7.7%,而在2014年经济继续回落为7.4%,。此外,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情况摆脱了过去经济增长速度较高、就业压力大的束缚。 (二)从结构上看,经济结构需要不断优化。一是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所占比重低,致使产业结构的失衡。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逐步由低端化转换为高端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首次成为国民经济最大部门,其增加值比重为46.1%,而第二产业则为43.7%,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为48.2%,且有持续上升趋势,国民经济服务化以及成为主导趋势。二是从需求结构来看,居民的消费需求从低端向高端品质转换。三是从城乡结构来看,政府实施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被打破,加快了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的步伐,城乡关系得到了缓和、出现了新景象,这无疑使城乡发展的一个新契机。四是从区域结构来看,政府在改革开放实施初期大力引进外资,东部沿海地区得到迅速发展。虽然东部发展了之后,国家政策鼓励中西部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带动中西部发展,然而中西部地区缺少资金、人才等因素仍然发展较慢。近年来,东部地区遭受金融危机导致许多私营企业纷纷倒闭,加之东部地区逐渐发展饱和以及大量的人才资源流向中西部,使得东部发展空间明显缩小。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其资源优势拥有很大的发展后劲,联合西部大开发政策,大力鼓励外来人员到西部创业,给予足够的优惠,人才、资金源源不断的涌向中西部,使得中西部得到较好的发展,中西部的资源优势也逐步被发挥出来,东部和西部的差距逐渐缩小。五是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之间具有重要的连带关系。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生活水平都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初见成效,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三)从增长动力上看,要素和投资驱动转换为创新驱动,创新是企业提高国际和国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过去我国长期依附于劳动力、资本、资源等几大要素来取得经济增长,然而随着我国近些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步生效,劳动力人口开始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国的人口红利越来越难以发挥和原来相同的作用,因此经济增长依靠劳动力的边际效用下降;加之在改革开放之后,依靠大量的投资推进了经济快速发展,随着投资出现的产能过剩,而国内购买力又出现不足的情况,使得消费和投资未在均衡点上。面对传统的驱动型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经济阶段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很小,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则必须创新,追求新的突破口,增长动力的转换表明了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增强,创新能帮助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发现新的市场,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使得企业能长久、持续地走下去,经济持续发展。 (四)从发展理念上看,从意识形态上作用于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三个规律,切勿盲目追求发展。过去我国盲目地要求GDP增长,却忽略了很多问题,如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通货膨胀、就业压力大等等问题。新常态下,我国放缓了经济增长速度,着力于解决就业压力,促进企业改革,坚决不盲目搞刺激,达到淘汰落后企业的目的,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切实做到发展五位一体,因此要满足三点:第一是要追求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摈弃以往的GDP情结,追求稳定的经济发展。第二是要追求自然规律的长久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要想走的更稳更好,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持是必不可少的,千万不能为了追求GDP,而放弃生态环境保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让我们共享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果。第三是要追求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即注重公平、保障民生、发挥政府职能是遵循社会规律的重点,追求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让百姓共享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 三、经济新常态下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思 新常态时期的2015年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时也是自主顺应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初始年。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务必要鼓足干劲,要稳固深化改革的良好局面,趁机推进改革不断获得更好。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以及鲜明的特征,想要经济发展更加的“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在“新常态”时期是必须进行的,则也有不同的改革策略,以稳定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 (一)新常态下我们应调整对待心态,追求合理的经济增速。我们要保持平常心对待当前的经济增速下降的现象,不必过于惊慌,原因在于这是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我们只有保持平常心态才能增强承受经济增速回落的能力。当然经济增速只有维持在恰当的区间,才能为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腾出更多空间,让我国经济体质全面增效。 (二)实行多面的结构性改革,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结构的合理性对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是进行产业结构改革,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性服务业,解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就要做到启动消费税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服务业市场开放。二是需求结构改革,尤其是内需。面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必须踊跃寻找新的消费热点,使消费得以扩张、升级。三是区域结构改革,维持东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中西部,拉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四是收入分配结构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注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保人民能享改革成果。 (三)新常态下创新驱动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想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大力鼓励创新,打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经济竞争力。新常态下的经济是创新驱动型的经济,我们在增强应用转化科技的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新常态经济。首先,要注重科技和教育体制双重改革,逐步改善知识创新体系,创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其次,企业仍然还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主体,激励的竞争使得增强其创新的自愿性,因此推动经济市场化改革,加剧企业的竞争,实行优胜劣汰的机制,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只有提升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早日实现“中国智造”的转型,才能化解各种经济运行风险,坚持创新驱动之路。 (四)转变经济发展理念,让绿色低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合理的承载空间保障永续发展。首先,依照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现有的开发强度,确定不同区域主体功能,使开发方向明确,不断完善相关开发政策,规范市场开发秩序。其次,优化城市结构分配,则需要将城区工业往郊区外迁,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就中心迁移,合理的空间结构能获得更好更快的收益。最后,努力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严格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做到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 注释: 杨颖. 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三种发展”[J].人民论坛,2014,(10):54-55. 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N].人民日报,2014-05-02(A01). 参考文献: [1]连平.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解析[J].科学发展,2014,(08):5-8. [2]张占斌,周跃辉. 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5,(1):34-38. [3]张云. 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常态[J].专题:新常态下的银行转型,2014,(21):19-21. [4]李心隐,杨蕾,张健.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看中国经济新常态[J].经济论坛,2014. [5]安宇宏.经济新常态[J].宏观经济管理,2014,(6):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