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刘雨菲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经济的低增长开始推进“逆全球化”浪潮,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逆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在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关系、经济政策制定和全球价值链位置等几个方面的影响,总结得出逆全球化思潮会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结论,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为我国应对逆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提供中国方案。 关键词:逆全球化;国际贸易;中国方案 21世纪以来,“逆全球化”浪潮在全球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在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的推波助澜下,“逆全球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演。此后,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不断加强贸易保护,与全球化趋势背道而驰。而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又进一步推动了“逆全球化”浪潮,这对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我国经济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逆全球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路径,以及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应对措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已经对逆全球化的成因、表现、影响和治理策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许士密等(2021)认为,全球化负面效应的不断积累是“逆全球化”重要的诱发因素。Gotz(1997)提出“现代化输家论”来解释逆全球化形成的原因,即将全球化视为一种现代化进程,不能适应该现代化进程的群体将表现出反全球化的态度。另一些学者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全球化利益分配的不均等导致了逆全球化思潮的发展(权衡,2017)。总结而言,逆全球化的主要成因在于全球化“受损群体”和“受益群体”的博弈、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维护与变革的较量、新自由主义效率与公平失衡诱发的危机等。其主要表现有保护主义重创自由贸易体制,民粹主义推崇本国利益优先,单边主义进行讹诈、封锁、极限施压,孤立主义逃避全球治理责任等(许密士,2021),根本表现为一国政策对多边开放立场的反转或对区域一体化的逆转(佟家栋,2017),而最突出的表现为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董琴,2018)。 学者们研究发现,逆全球化确已对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万为众(2021)对逆全球化对我国零售商品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不利于零售商品对外贸易的增长;孙峰(2021)应用SWOT分析法,研究发现逆全球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电子产品对外贸易增长;佟家栋等(2017)认为,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微观实体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与潜在冲击;周先平等(2020)则从微观层面检验了逆全球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得出了其短期导致经济下行,长期抑制经济增长的结论。 二、逆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逆全球化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首先,逆全球化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有效需求不足。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自由开放的贸易环境下,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专业分工可以有效地提供劳动生产率。逆全球化则以损失经济效率为代价,破坏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经济增长格局,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增长,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的低增长必然会带来收入的低增长,从而导致有效消费需求不足。这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对外贸易出现订单减少、产能过剩等问题。 其次,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和关税政策直接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冲击。近年来,美国多次对我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又通过各种禁令对国际贸易禁航、限航,破坏国际贸易秩序对我国产品对外出口造成消极影响。一方面,逆全球化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技术、资本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这不仅对外国在华投资企业产生了直接冲击,也使得我国“卡脖子”关键产品的发展受阻。长期以来,外资在我国的生产制造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键技术的进口也对我国关键领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要素流动受到抑制,不仅直接阻碍了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关税壁垒、进口限制等政策的阻碍,逆全球化提高了我国企业出口的销售成本,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到其他生产领域,压缩产品的利润水平,影响产业生产规模,进而冲击商品出口。 再者,逆全球化割裂产业链,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今,中国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在电子、机械等多个领域已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是全球120多个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制造所谓的产业回流,严重打击了我国的产业链。新冠疫情发生后,各国更是意识到了拥有完整产业链的重要性,开始转移重构制造业产业链,降低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这一方面使得部分企业因失去上下游订单而破产,对我国就业情况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会使得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引发外贸进出口和外商在华投资等方面的问题。 (二)逆全球化影响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坚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互利共赢。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五通”则是其基础条件。而逆全球化思潮阻碍了“五通”的实现,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产生不良影响。此外,逆全球化思潮的推行进一步制约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复苏,也恶化了我国与周边国家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会对对我国依赖度较高的国家造成损失,这也将反过来影响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总结而言,逆全球化对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在于增加了我国经济对外关系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加剧了我国企业等微观实体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潜在冲击。 (三)逆全球化影响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 与其对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相似,逆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也在于其增加了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如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所指出的,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一个健康有序的经济体系一定需要一个合理预期、运行稳定的政策环境,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根据自身的预期和实际运营情况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调整。而逆全球化思潮加剧了经济环境的波动性,降低了经济政策的可预见性,从而使得各经济微观主体难以进行合理的决策与调整,既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也因企业无法合理预见经济情况而延迟投资从而阻碍经济增长。 (四)逆全球化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去中国化”倾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往往在全世界范围内布局供应链,形成复杂而庞大的供应链条。中国现在已处于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位置,被称为“世界工厂”。数据显示,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约有490家企业都在中国进行投资设厂。因此,一旦中国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出现停工停产的状况,全球制造商都将面临停摆的风险。以此次新冠疫情为例:2020年3月中国处于停工停产阶段,使得美国、日本、韩国等多家公司也面临大规模停产。这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于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反思,各国意识到拥有完整产业链的重要性,开始探讨“去中国化”的可能。这也是“逆全球化”思潮的一个重要表现。 供应链上的“去中国化”主要包含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一些跨国公司放弃中国制造商,转而去选择其他国家的制造商;二是国外的供应商将原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转移到国外;三是我国的大型企业到国外投资设厂,减少在国内的生产。2018年7月,美国宣布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之后,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许多企业便更倾向于加大在境外工厂的生产。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向亚洲14个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制成品同比下降7.2%,其中,美国从中国的制造业进口下降17%,远高于平均下降水平。同时,美国还使用政治手段,辅以税收优惠政策,迫使一些企业到美国开设工厂,制造所谓的产业回流。此外,美国已开始对中美科技交流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试图与中国科技“硬脱钩”,具体表现在加强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管制、阻止中国获取美国数据、将中国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多所高校列入实体管制清单等。随后,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意识到拥有自己完整产业链的重要性,有将产业链转移出中国,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的趋势。 但从数据上来看,除去疫情影响,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国家发改委称“外企撤资只是个别现象,未出现大规模外移的趋势”。各国强行与中国脱钩在短期内存在较大难度,实现“去中国化”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仍然值得警惕。如果各国均采取措施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一定会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我国制造企业主要是提供加工配套,在供应链中的等级较低,主导能力较弱。一旦跨国公司决定转移供应链,我国难以与发达国家进行博弈。其次,正如上一点所说,我国虽然制造业规模庞大,但在高端制造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果供应链大规模外移,将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进步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再者,供应链大规模外迁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城镇化和现代化速度减缓。 三、应对逆全球化负面效应的中国方案 (一)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多边主义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局面。加入WTO使我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市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可以说,我国从多边贸易体制中受益良多。在逆全球化思潮下,多边主义面临困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发挥建设性作用,进一步推动多边主义的发展。 一方面,我国应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完善“一带一路”建设,利用相关政策优惠等优势,将出口重心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与各合作国家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我国应努力推动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主动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方案,根据自身的经济贸易实力和当今全球的经济贸易格局,推动多边贸易体制走上正轨。 (二)强化区域合作,打造更加牢固的全球价值链体系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目前我国正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间位置,前端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本等要素,后端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因此,在全球价值链中保持一个稳定的有利地位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防止逆全球化思潮下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去中国化”趋向,我国应在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完善本国价值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联系,通过强化区域合作,稳固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 一方面,应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增加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下端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发展潜力较大,能够巩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在具体措施上,我国应深化与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与周边国家的自贸区建设;通过“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巩固亚欧两大洲的共同体关系,共同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强化“中国—东盟”合作,合理配置产业链分布,降低“去中国化”趋势下产业链断裂的风险。另一方面,应深化与欧洲、日本的经贸合作,巩固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上端的供给。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的原则,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挑起多次贸易摩擦。我国在高端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上对美国的依赖度较大,但这些技术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所替代。因此,我们应不断深化与欧日的经贸合作,从而巩固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防止“去中国化”趋势的深入。 (三)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深化外贸品牌战略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9》,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持续增长,且出口增速明显快于进口。跨境电商平台有助于零售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可以扩大海外市场,是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在逆全球化思潮下,我国对外贸易受阻,因此应继续发挥跨境电商平台的优势,从税收等政策方面支持鼓励跨境电商发展,提升跨境电商平台上商品流通的效率,并积极引导我国国内的跨境电商平台与国外的电商平台进行对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小对外贸易的阻力。 此外,我国还应深化外贸品牌战略。由上文可知,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较为低级,所获利润也较低,国内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弱,在逆全球化环境下,容易受到国际品牌的冲击而崩溃。本国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知名度更高的国外品牌,从而由关税壁垒导致的商品价格上升对损坏人民的福利。因此,我国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知名的自主品牌,提高国外需求黏性,从而减弱关税壁垒导致我国出口品价格上升产生的不利影响。 (四)重视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研究 由于逆全球化思潮加剧了经济政策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增长,因此,我国应重视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研究,从而给各微观实体提供正确的政策建议。一方面,应当研究如何合理地测算经济的不确定性,通过具体的指标来衡量经济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应当研究经济的不确定性通过何种渠道对经济活动产生具体影响。这对防范逆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重视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尽管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下,我们仍然要重视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加强对国内需求和销售的研究。且不论逆全球化阻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使得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不得不把目标市场转移至国内,现如今我国大多企业仍不具备将商品销售到海外的能力,广阔的国内市场仍然是中国大部分企业的销售目的地。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扩大内需;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注重发展不同区域间经济的协同性,减弱区域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 四、结语 通过对逆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在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关系、经济政策制定、全球价值链位置等几个方面的影响的分析发现,逆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又进一步强化了逆全球化思潮。但“逆全球化”不是“去全球化”或“反全球化”,它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现象。面对不利的外部局势,我们应“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把握我国开放发展的机遇,在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担当起大国责任,将全球化引导到符合世界人民利益需要的正确轨道上来,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遏制“逆全球化”思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琴.“逆全球化”及其新发展对国际经贸的影响与中国策略研究[J].经济学家,2018(12):91-98. [2]李杨,车丽波.后疫情时期经济全球化变局与中国应对[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41(05):113-120. [3]权衡.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困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引擎[J].世界经济研究,2017(12):3-8+132. [4]孙峰.逆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产品国际贸易的SWOT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1(01):159-161. [5]佟家栋,谢丹阳,包群,黄群慧,李向阳,刘志彪,金碚,余淼杰,王孝松.“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笔谈[J].中国工业经济,2017(06):5-59. [6]万为众.“逆全球化”思潮对我国零售商品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21(08):156-158. [7]徐杰.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视野,2021(01):59-64. [8]许士密.“逆全球化”的生成逻辑与治理策略[J].探索,2021(02):74-87. [9]周先平,向古月,皮永娟.逆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及其作用机理[J].国际金融研究,2020(04):23-32.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