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分析中国对东盟的进口贸易
罗顺琳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1991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对话关系;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2020年,东盟超越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三十周年,更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潜力将更大、合作范围也将更加广泛。本文从进口贸易的视角,系统性地分析了中国对东盟的进口规模、进口结构、进口环境进行了分析,从进口贸易规模扩大、进口贸易结构优化、双边贸易竞争加剧三方面揭示了我国对东盟进口贸易的前景,最后从加大进口贸易、促进数字经济的建设、拓宽贸易合作领域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CAFTA;进口贸易;进口结构;数字经济 目前,中国与东盟来往密切,两者的经贸合作也是当前国际环境下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最佳实践之一。因此,深入研究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将对促进中国与东盟在多领域的持续深化合作、促进区域内稳定和发展以及带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经贸往来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已对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从行业和产品角度看,谢镒祯(2020)的结论是“一带一路”的建设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茶叶贸易更加便利,茶叶贸易量大幅增加,双边的茶叶贸易进一步发展[1];邓嵇予(2019)认为,中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竞争性和互补性[2];刘运格(2021)的结论是,东盟国家的人均GDP、能源合作愿景和行动政策对中国从东盟进口能源具有积极影响,距离因素对中国从东盟的能源进口有负面影响[3];钟勇等(2019)认为中国与东盟已成为最大的水果贸易伙伴,双方生产的水果具有高度互补性[4]等。从省级角度看,覃达(2004)认为,在东盟石油合作的C区,广西应在原油加工、石油储备中发挥作用,在石油零售和批发市场的发展以及在中国石油技术出口中的支持作用[5];张聪颖(2017)认为,自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广东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有所增加,东盟在广东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6];牛峰雅(2013)认为,云南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比大多数东盟国家更为显著,云南省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农产品双边贸易具有高度互补性[7];王相东(2012)认为,海南在农产品单位产量和集约化生产方面具有优势,东盟在农业人口、种植面积、产品总量和生产成本方面具有优势[8]等。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崔琦等(2020)使用GTAP模型进行了研究,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可以有效降低陆路运输成本,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贸易增长,通过帕累托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9];李星等(2018)使用出口相似性指数、贸易一体化指数、Grubel 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Bre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总体贸易互补性指数来进行测算与研究,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出口在世界和主要细分市场高度相似、双边贸易一体化程度逐年提高,竞争明显,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更具跨专业性,两地优势产业类别没有重叠,贸易竞争也相同,总体而言,互补性大于竞争性[10];杨欢(2012)使用修正的Balassa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中来自中国的进口贸易具有贸易创造效应,但没有贸易转移效应[11];于子添(2021)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与双边贸易数据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并不一致的部分进行了思考和分析[12]等。 综上,现有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研究,主要从行业、产品、省级、研究方法上有所区别,大多同时研究出口与进口方面的影响,或研究几个重点省在其中所受到的影响和未来发展建议等,总体来说,对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进口贸易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的从国家层面进行的宏观分析。鉴于此,本文从国家角度出发,选取2010-2020年的数据,从进口贸易的视角,对中国与东盟这十年的进口规模、进口结构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对近十年的进口贸易情况进行研究,以便给之后双方贸易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二、中国对东盟进口贸易概况 (一)进口规模 本文提供了图1所示的2010-2020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口总额数据。图1中,2010到2020年中国对东盟年进口总额总体上保持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近十年加大了对东盟的进口贸易,关双边系更加密切;中国对东盟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例也基本处于上升趋势,2020年相比2010年所占比例增长了约31.53%,可以说明东盟在我国进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著,而东盟也在2020年超越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其原因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部看,CAFTA建成这十年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增长较快,产业链和价值链方面进行了深度融合,电子制造业特别是集成电路方面取得迅猛发展;从外部看,中美贸易摩擦正向刺激了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发展,再加上新冠疫情的肆虐,美国与欧盟经济损失惨重,经济状况陷入衰退,影响其进出口规模,而我国在控制国内疫情的同时也向东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进而实现我国与东盟进口贸易的增长。 图1 2010-2020中国对东盟年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及在中国进口总额的占比 (二)进口结构 1.我国自东盟各国进口分析 图2中,从国别角度分析,中国从东盟十国的进口总额大致都在增加。其中越南上升幅度明显较大,从2010年的约69.8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约78.5亿美元,增长速度约为12.46%,足以反映中越两国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加密切。另外,从图2也可以看出,2010-2014年,中国对越南的进口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说明这段时间越南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较为松散,再加上越南可能有一定的排华情绪,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中越贸易的发展。2014年之后,中国对越南的进口总额也基本是快速增长趋势,不过2019年是个例外,看来近年来中国对越南进口态势良好,中国更是坐稳了越南出口伙伴的越来越显著的地位[13]。 图2 中国对东盟各国间进口总额(2010-2020年,单位:万美元) 图3显示,中国对越南的进口开始缓慢增加,而后增长较快,对马来西亚的进口总体上是下降的趋势,除此之外,中国从其余国的进口总额占东盟进口总额的比例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保持一定的水平不变。马来西亚虽然在2018年和2020年以较小的比例被越南反超,位列第二外,其余年度基本保持第一。究其原因,我国自马来西亚进口产品主要是机械器具、矿产品以及塑料和橡胶等三大类产品,马来西亚与越南的竞争替补性较强,两国对华出口呈现此消彼长趋势。2014年,由于2013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提出的延迟效应,对缅甸的总进口量达到了一个小高峰。由于中缅贸易额快速增长,中国主要从缅甸进口天然气、石油和农产品,而缅甸工业基础薄弱,大量进口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双方合作潜力巨大,这导致从中国到缅甸的进口总量增加[14]。 图3 中国自东盟各国进口总额所占比例的变化(2010-2020年) 从图4可以看出,经过2010-2020年的发展,我国自东盟各国进口占比从大到小分别是马来西亚(24.14%)、泰国(17.61%)、越南(15.67%)、菲律宾(15.05%)、印度尼西亚(12.41%)、新加坡(11.91%)、缅甸(2.14%)、老挝(0.56%)、柬埔寨(0.32%)和文莱(0.19%)。显然,所占比例最大的是马来西亚,最小的是文莱,而且两者之间差距较大。因此在中国对东盟进口中,进口总额所占比较小的国家应该抓住机遇,发挥本国优势,实现经济发展。 图4 2020年中国对东盟各国进口总额的占比 2.我国自东盟进口商品种类的分析 图5显示,2010-2020年上半年,我国从东盟进口的前五大产品分别是:电子产品、矿产品、机械器具、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其中,电子产品的进口货量多年位居第一,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七点二,主要进口国为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图5 我国自东盟主要进口产品种类(单位:亿美元) (三)进口环境 1.国际环境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世界经济和贸易总体上有两大趋势。首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升至百分之五点九,2022年将小幅下降至百分之四点九,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复苏情况不同,具有两极分化态势。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迅速复苏,这是因为实行了普及疫苗和刺激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国除外,由于疫苗分配不公平以及缺乏资金支持政策,经济复苏放缓,持续时间更长。其次,10月份,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大幅增长,2021年增速将达到10.8%,服务贸易的复苏落后于商品贸易,并且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贸易复苏中仍有很大差异。 另外,从主要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2021年经济整体上保持复苏,但经济增速反弹后出现下滑;欧元区由于疫情恶化经济活动放缓,经济增速也较为缓慢;日本疫情反反复复,受到很大困扰,经济活力较低,态势疲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饱受疫情困扰,疫苗接种速度缓慢,经济增长也较为乏力,总的来说经济也在逐步复苏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2.国内环境 从国内环境上看,虽受到然疫情反复、极端天气等的影响,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居民消费水平有所上升,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另外,2021年1-10月,中国的进口总额就达到了14.18万亿元,增长21.8%,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国际市场份额为12%,创历史新高,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 3.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 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部关系上看,二者的贸易额从1991年的83.8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6852亿美元,扩大80多倍,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六点五,相比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年均增速,高出了3.4个百分点[15];另外,疫情反复,中国可为东盟提供疫苗上的帮助,再加上双方地理位置接近、交通运输成本低、物流限制较少,这有利于加强东盟各国对我国的贸易依赖性、促进双方贸易往来;而如今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能源需求持续上涨,全球能源市场面临短缺,铜、铁矿石等原材料和消费电子等中下游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问题,中国也将愈加重视对东盟的进口贸易。 三、中国对东盟进口贸易的前景 (一)进口贸易规模将持续扩大 我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经济上有高度互补性,无论是合作的潜力还是合作的空间都有待进一步发掘,甚至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上的合作,扩展我国对东盟的进口规模,实现双边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对从东盟进口的原材料,在我国进行初级加工然后再出口。凭借双边贸易关系以及较低的运输成本等因素,我国每年从东盟进口铁矿石、原油等初级产品,在本国加工制成机电产品、成品油后再出口给东盟国家,实现双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另一方面,不从进口原材料方面入手,而是对已经在东盟进行初级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通过进口到国内进行深度加工,然后对技术水平更高的产品进行出口。东盟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再加上关税成本、税收优惠政策等诸多优势,来自欧美等国家的外商投资企业更倾向于在东盟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再将半成品出口到我国进行深加工,实现更大的盈利。因此我国可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关系,不断完善产业内贸易,减少欧美等经济体的第三方在中间赚差价,把更多的利益分配到中方和东盟方。 (二)进口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有所收缩,而进口的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农产品的地位稳步提升,双边的贸易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和升级。另外,在疫情这个巨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多不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经济为各个国家提供高速网络,通过开发出新交易模式等方式影响经济的发展,开始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东盟在这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达标,除新加坡以外,东盟大部分成员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相对落后,处于全球中下游水平[16]。而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地位超然,拥有实现跨境电商建设的技术和经验,甚至在支付、物流及供应链等全球贸易的关键性环节脱颖而出。在CAFTA的未来发展中,我国将以技术、资金或管理等方式与东盟各国共同构建自由贸易支付平台,打造具有东盟特色的综合性的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推动跨境电商的可持续发展,继而促进我国对东盟的进口贸易发展。 (三)我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竞争加剧 我国和东盟地缘相近,双方在工业化实施过程中,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中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会导致我国与东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利于双方的深化合作。另外,东盟内成员与别的贸易组织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也会给我国与东盟的合作格局产生一定的冲击。典型例子是,越南单独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根据该协定,越南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中,农产品可以享受零关税待遇,纺织服装业可以减轻42.5%的税项,剩余的税项虽不能短期全减,但也会逐步减少[17],这无疑给我国农产品和服装鞋类出口制造挑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与该国的深化贸易合作。 四、中国对东盟进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东盟的进口贸易 在疫情形势尚不明朗、国内外形势复杂、全球能源市场紧缺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加大对东盟的进口,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口,以便给国内供应链提供动力。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大背景下,各成员国间将进一步降低关税,已核准成员国之间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削减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自由贸易,中国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加大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并及时把握形势的变化,保持自身贸易优势,学会及时调整市场的变化,比如在产业转型和升级中寻找新的、附加值更高的增长点,维持自身优势。 (二)加大数字经济合作,促进进口贸易 RCEP将在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协定生效后,对个人来说可以消费各成员国之间的更多种类的低价商品,也使跨境购物更加便利。而其中所涉及的无纸化贸易、电子认证、电子签名等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技术,都需要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进行支撑。因此,我国应该助力东盟国家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丰富的数字产品,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同时在数字安全、数据跨境流动等关键议题上形成有利于与东盟国家贸易的方案,促进与东盟国家的跨境电商发展,为我国对东盟的进口贸易打好基础。 (三)拓宽贸易合作领域,建立更加广泛的经贸联系 虽然目前与东盟贸易态势良好,但是出口方面激烈的竞争可能会影响双方的深度合作,不利于进口,再加上东盟内成员国可能与中国以外的经济体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中国一方面与东盟之间要致力于开拓更广阔的经贸空间,如发展高端产业,逐步削减与东盟同质化竞争的低端产能,逐步转移劳动密集型工序环节,提高双边经贸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在增加进口东盟优质产品的同时,拓宽进口渠道,如对急需的原材料和能源的进口渠道,扩大开放的范围和层次,实现对外开放的新高度,深化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谢镒祯.中国与东盟茶叶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03):41-42. [2]邓嵇予.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3]刘运格.“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国家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能源进口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 [4]钟勇,李羕然,马福欢,边勇,李冰.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果业信息,2019,36(05):21-23. [5]覃达.发挥广西在中国-东盟石油合作中的作用[C]//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2004:203-209. [6]张聪颖.中国—东盟自贸区对广东的贸易效应[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7]牛峰雅.云南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效应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3. [8]王相东.中国—东盟零关税对海南农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海南大学,2012. [9]崔琦,杨波,魏玮.中国与东盟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经贸影响——基于GTAP模型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0):88-93. [10]李星,王金波,佟继英.中国—东盟贸易结构的测度与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9):18-25. [11]杨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进口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巴拉萨模型[J].对外经贸,2012(09):10-11. [12]于子添.“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研究[J].中国商论,2021(17):1-3. [13]张天丽. 中国对越南货物贸易结构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21. [14]师慧君. 中国与印度、孟加拉、缅甸三国的贸易潜力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9. [15]吴力. 中国-东盟自贸区加速迈入3.0时代[N].国际商报,2021-12-01(002). [16]叶田阳,常志有.深化中国与东盟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1(08):87-90. [17]梁薇薇.中国—东盟贸易格局演变研究——基于CAFTA视角[J].区域金融研究,2020(12):58-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