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张黎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摘要:对外贸易和投资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来国际收支数据,得出部分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问题所在,指出应尽快促进我国制造业创新转型、提升服务贸易和外投资水平及收益,并需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做出长期努力。 关键词:对外贸易 对外投资 服务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繁荣、制造业低成本及对出口的政策激励使我国迅速融入世界产业链。30年来,从沿海地区承接制造业开始,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品生产基地,但纵观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我国明显处于世界分工最低端,不同与我国,发达国家大多拥有自然资源投入少,附加值高的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企业类型。毋庸置疑我国制造业为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贡献了不菲力量,但30年这种日益固化的分工模式使中国在经济转型中显得非常被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衰退造成我国对外贸易下滑。据估算,这两年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尤其制造业占比下降的贡献接近七成;我国同时期也成为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者,据统计,仅2011 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受 69 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 59 亿美元。我国制造业吸纳大量就业,使得国内经济受到的影响程度更大。总体来看,外需疲弱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外资流入以及我国对外投资也不同程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11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有所下降,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减少,一些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因经营管理不善清盘撤回。2012年来华直接投资继续减少,投资流出虽较上年增长40%,但撤资回流却增长91%,对外投资情形不容乐观。从长期来看,中国应以重振内需为基本立足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寻找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路径。调整逐渐显现出成效,2012年国内最终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51.8%和50.4%,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但同时仍需重视对外贸易和投资长期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世界经济仍在低谷,国内经济亟待调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何去何从,出口贸易还能否发挥拉动经济的作用,怎样通过对外投资使我国更主动参与到全球经济中去,我们仍需从自身发展路径和国际经验中寻找思路。笔者尝试通过对国际收支统计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数据分析部分揭示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可行的对策。 一、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的问题分析 1、制造业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服务贸易严重逆差使经常项目结构不合理 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渐趋缩小。我国连续实施逐步减少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健康平衡的政策。国家外汇局数据显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连年回落,2011年总顺差较2010年下降19%,经常账户顺差2017亿美元,同比下降15%,至2012年,国际收支从1999年以来持续“双顺差”转变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2008年起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总体呈下降态势,由2007年的10.1%回落至2012年的2.3%,降幅达7.8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逐步降至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国家外汇局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此数值为2.6%。据欧盟2011年12月出台旨在提高经济财政一体化程度的“六项规则”,其中一项预警指标是经常项目逆差与GDP之比不应超过4%,顺差占比不应超过6%。)这些数据的变化体现了我国顺应国际市场,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 商品出口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我国仍需保持经常项目结构合理、适度顺差,继续实施“稳出口”的收支政策,使经常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从经常项目构成分析仍存在问题。首先,出口产品竞争力在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上持续减弱,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商品价格微涨以及进口价格下降成为出口顺差减少的重要因素,反映出中国进出口受制于国际市场而自身话语权较弱的情况。其次,加工贸易一直是进出口顺差主要来源。2011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3656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13%,而外商投资企业又是加工贸易主体,客观上存在“顺差在境内、利润归外国”的国际分工格局。最后值得关注的是服务贸易连年逆差而且有扩大趋势。2011年服务贸易总量4209亿美元,与我国经济总量不匹配,且逆差较2010年增长77%,2012年,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至897亿美元,其中运输逆差469亿美元,相当于服务贸易总逆差的52%。我国虽已是服务贸易大国但远非强国,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5.2%,比2001年仅提高了2.8个百分点;全球排名从2001年的第11位上升为第4位,但逆差额5年来年均增幅达165%。2012年服务贸易逆差是2008年的7.6倍。经济发展使国内对旅游、运输、保险服务现代服务业产品需求增加,但大量依赖进口,2001-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年增长19%,逆差更多源于我国较低的航空运输、远洋运输能力以及保险业务水平。2012年,我国运输、保险项下逆差分别为469亿和173亿美元,是2001年的7倍,可以看出,体现知识技术水平的服务贸易尤其是货物运输、保险业并未伴随进出口贸易实现同步。 2、对外投资收益不理想、投资构成单一使资本与金融项目不能保持可持续平衡 我国长期实施鼓励引进外资政策,且资本项目处于管制状态,致使资本和金融项目一直未起到平抑经常项目顺差的技术作用。我国经济增长提出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有效转型,逐渐重视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促使资本项目更趋合理。理想的对外投资收益率是保持资本和金融项目结构合理和可持续平衡的根本因素,但是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投资收益率高,虽然2012年持续多年的资本顺差格局出现转变,但仍面临较大的逆转压力。 一直以来我国直接投资保持较大净流入。2011年,直接投资顺差1704亿美元,2012年达1911亿美元,净流出则是扭转资本项目顺差的重要因素。流入的外资是我国获取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但其在国内市场上利润相当可观,使我国利用外资成本居高不下。据国家外汇局统计,2005-2011年我国外来投资收益率(吸收外来投资的成本支出)均值为6.9%;美国这一比率为3.1%,德国为3.3%,日本为1.5%,英国为2.6%,主要由于我国六成以上利用外资是外来直接投资,这类股权投资长期、稳定,流动性较差,存在经营风险,按照市场规律投资回报高于其他形式;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却不占数量和质量优势,相对于其他投资渠道,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有效的体制保障和激励,流向境外商务服务业的投资大幅增长,流向其他传统行业的投资增长乏力,其中,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分别较上年下降21%、10%和9%。纵观资本项目支出构成,各子项目呈现金融部门多、实体部门少,债权投资多、股权投资少的格局。 比较我国对外资产构成可以部分说明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我国与一些新兴经济体对外资产绝大部分表现为储备资产形式,流动性和收益较低,而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对外资产则大多为高回报的直接投资类。从06年前后我国出台“走出去”政策,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允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经营机构等以自有资金和集合客户资金对外开展金融投资之后,资产状况也不甚理想。据统计,我国自05年汇改到07年除去实物投资各类金融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是3.83%,而美国和日本同期金融资产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6.02%和4.65%, 差距还是很大的。近几年我国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对外投资失败的报道屡见报端,反映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能源、制造业、金融等行业投资过程中法律、金融、财务等方面的竞争能力明显不足。研究提出,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均提出实体经济的复苏,而且稳定直接投资收益率对一国意义重大,我国也应实质性地改变偏重引进外资的策略转而积极参与对外直接投资。 二、我国对外贸易及投资的发展对策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进制造业及服务贸易的技术创新 我国在西部开发进程中许多地区仍起步于技术含量低、资源依赖型和环境污染型制造行业,当下发达国家科技日新月异,制造业几度升级,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决策者应了解当前对外贸易格局,摒弃对GDP增量的单纯依赖,慎重扶持那些易于显现短期效应的资源密集型和环境污染型行业,更多转向支持科技含量高、能够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行业。经常项目下高附加值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金融、保险、咨询、IT 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行业,根据相关研究,服务贸易出口对 GDP 的正向驱动效应大于服务贸易进口对 GDP 的负向影响,服务贸易出口增加每 1%,GDP 相应增加2. 14% ; 服务贸易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负相关,服务贸易进口每增加 1%,GDP 约减少 1. 19% 。所以需优化我国经常项目收支结构,一方面国家从政策上鼓励技术创新,注意培育发展新兴高附加值产业,刺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改变现有不利于我国的分工格局;另一方面培养和吸引更多金融、保险、物流等行业专业人才,提升服务贸易水平。 2、加快资本项目改革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打破对外贸易的货币壁垒 与对外贸易相关的货币壁垒指一国利用金融一体化背景通过对货币币值的操控,间接左右国际贸易要素价格进而达到贸易限制目的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其中汇率问题是不容回避的最重要因素。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已累计升值31.7%,使我国能源、原料、设备、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使我国对外贸易处于被动。回溯日元国际化路径,日本出口贸易繁荣、持续巨额贸易顺差时期,政府曾通过各种途径输出金融资本带动产业资本输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资源,强化了日元在国际贸易、结算及储备等方面的作用,形成日元的境外自我循环,最终实现国际化。从长远来看,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获取人民币汇率更多自主权。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改革稳步推行,即将试水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将在资本项目和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摸索经验,作出更多努力。 3、转变教育模式,培养跨专业、掌握多领域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人才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领域尤其重要。我国服务贸易水平的提高,对外投资资产的有效管理需要一大批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具备国际金融业务、保险、物流、IT等综合业务的毕业生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本科教育向就业倾斜,很多院校加大职业技能培养,国贸、金融、法学等专业重视执业资格考试,鼓励学生积极获取单证员、报关员等证书,教学模式推行诸如“课证融合”等教学方法。不可否认此类改革提高了学生应试能力,可以满足毕业生就业的短期需求,但从长远看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专业院校应在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综合素质的关注,更多重视开设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加大通识课程的深度,造就出更多适应和掌控当前经贸形势的专业人才,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海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2(8):69-71 [2]唐伟霞.中美日三国金融财富收益率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7(10)期:81-83 [3]王海兰,牛晓耕.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结构优化研究—基于 VAR 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 [4]乔生,汪洁.货币壁垒下我国对外投资的策略转变[J],山东社会科学2011(10):146-148 [5]陈明亮等.日元国际化模式比较研究及对人民币的启示[J],货币银行2011(9):21-24 [6]刘鲁文,许峰.基于美中通识教育比较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J],理论月刊2012(5):161-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