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国际贸易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国际贸易 >

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2016-06-05 21:4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陈朝阳  李媛媛  王艳楠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东盟市场的建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东盟市场的进入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使中国企业更好地进入东盟市场,促进中国与东盟的互利共赢,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关键词:中国企业  进入模式  东盟市场

201011,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这为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双边合作,到2015年东盟连续三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也将连续五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可见中国与东盟之间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中国企业能否成功进入东盟市场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模式至关重要。

一、 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现状

2015年中国走进东盟的十大成功企业

表2015年中国走进东盟的十大成功企业

   2016年1月19,由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办的中国-东盟迎新春增合作系列活动在北京举办,公布了2015年中国走进东盟的十大成功企业,通过对该十大成功企业进行归纳整理(如上表所示),得出以下结论:

1、进入东盟的成功企业中,工程承包模式比较成功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完善,前往东盟投资的中资企业不断增多,虽然中国企业已从承包工程为主,开始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水电、通讯、矿产等战略性产业转变,但承包工程仍占据主要位置。君(2015)提到,截止201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累计在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1800亿美元,已完成营业额超过1250亿美元,双方合作实施了制造业、农业、桥梁、电力等大批项目。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的工程承包市场和行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印尼、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行业主要涉及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房屋建筑等,其中以水电项目集中度最高。


2、中国进入东盟市场以货物贸易为主,投资水平较低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双方的开放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目前主要解决了货物贸易的问题,到现在为止,中国东盟之间的货物贸易的95%基本是零关税,但是服务和投资领域的开放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沈铭辉(2013)研究指出,宏观分析表明中国-东盟自贸区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但是微观层面上却显示自贸区利用水平较低,有必要从各方面对自贸区进行升级和完善。中国总理李克强201310月出席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时正式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即从单纯的以双边贸易为主,转变到综合关系,那就是以贸易、服务、投资,特别是投资为基础的服务和贸易相联系,这样就能更深化双方的经济关系。

3、进入东盟的成功企业中,民营企业比例上升

上表2015年中国进入东盟10大成功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50%,相较于2013年中国进入东盟十大企业中民营企业30%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民营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力整体增强。

二、 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存在的问题

1、出口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在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往来中,中国企业商品出口贸易方式发展很快。在出口额迅速增长的同时,出口贸易的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贸易伙伴也在不断增多,目前中国企业已与东盟区域内所有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然而,与现代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相比,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问题:1)出口企业中规模大的企业占比小。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出口主体数量多,但规模小、实力弱,限制了出口能力的增长。由于出口企业的规模小,难以获取规模效益。2)大宗产品和名牌产品少。尽管我国出口东盟的产品品种很多但名牌和拳头产品及在东盟市场上能站得住、叫得响的很少。3)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的前五位产品是电子、机械、钢铁、车辆及其零件、家具,累计出口额为307.73亿美元,占中国自东盟出口总额的45.97%,且出口产品比重较为均匀。而中国自东盟主要进口的前五位的是电子、矿物燃料、机械、塑料及其制品、特殊交易品及未,累计进口额为322.35亿美元,占中国自东盟进口总额的65.35%,进口产品较集中,依存度较大。4)市场覆盖的国家多,形成规模的市场少。目前,中国企业已向东盟所有国家出口商品,但由于出口市场分散,很难形成较大的影响和知名度。

2、许可证贸易方式发展缓慢

近些年来,中国企业通过许可证贸易方式进入东盟市场有了较大发展,但在出口总额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低。从两方面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在认识上存在不足。虽然目前对技术出口己取得共识,但对商标、专有技术及管理、财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的转让还有较大差距,更谈不上组织出口,从而限制了许可证贸易的范畴;二是竞争力不强。与国际上较大的跨国公司相比,虽然中国企业近年来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技术力量还算薄弱,专利数量也不多,商品知名度高的较少。因此,对东盟市场用户的吸引力还不够大。

3、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开始于1985年,到目前为止,直接投资已经拓展到东盟所有的国家,但中国在东盟国家直接投资份额较小。刘立峰(2012)指出,中国和东盟双方投资的比重不平衡,东盟对中国的投资远超过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并且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占中国对外总投资的比重较小。黄薇,陈嘉(2011)分析了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的现状,认为中国企业在投资活动中面临整体投资力度偏弱、投资布局不均、投资层次偏低、融资渠道不畅、管理人才资源匮乏及东道国政局不稳带来的政策风险等问题。

三、 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的改善建议

1、出口企业,提高出口商品质量

目前,中国企业以出口方式进入到东盟国家存在着多种问题,针对出口企业中规模大的企业占比小、大宗产品和名牌产品少、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政府应正确引导大型企业进入东盟国家,充分利用企业自身强有力的竞争力;企业应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用以质取胜替代低价取胜;通过创立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出口商品市场,减少对目前规模市场的依赖。

2、许可贸易企业,提高自身技术

良好的商誉及先进的技术对于选择特许经营方式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企业自成立之日起,就应注重自身名誉的塑造及自身先进技术的培养。同时企业也应明白许可证贸易带来的危害,由于企业把技术优势或者独占权利转让给了受方,实质是出让了现有市场和潜在市场,可能会培养企业在目标国市场的竞争对手,因此在技术出口之前就要权衡利弊,估算这种风险损失,拟定补救的办法,然后才作出决策。

3、直接投资企业,加大对东盟市场的投资力度

有关机构应加强双方政府的沟通协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构建服务平台,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投资合作。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中方应加大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力度,包括在东盟国家建立若干个经济贸易合作区,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促进企业开展本地化经营,积极回报当地社会。王峰,罗志鹏(2012)对东盟基础设施的潜在需求进行了研究,认为加大对东盟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合作是中国-东盟双方的共同意愿。中国对东盟的基础设施投资要适应各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立足于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选择相应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并在政府支持下采取多种渠道广泛筹集资金。

4、工程承包企业,扩大市场和行业的选择

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加大开拓东盟承包工程市场的力度,加大在制造、工业、石化、电信、废水/废物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等行业的合作,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在争取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维护好国家利益,维护好市场秩序,在东盟市场上形成多赢的格局。卢文雯(2014)认为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要想进一步扩大东盟市场,首先要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其次加强沟通合作,构建中国企业的联盟,与此同时要与当地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最后中国企业要积极回报当地社会,实现中国与东盟的互惠共赢。

5、考虑东盟市场新兴进入模式-海外工业园区模式

东盟市场是中国近年来的第二大海外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到东盟市场寻求发展,进入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现有的新兴进入模式主要有海外工业园区模式。中国企业在东盟建立的海外工业园,本质上是民营企业通过集群方式投资海外工业园,它可以最大限度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差异化生产避免了同类型企业之间的不良竞争,增强了产品的出口等等,充分实现了民营企业集群的优势。

以上探讨了企业集群投资的优势,我们从中国企业在东盟建设海外工业园区的可行性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在出入境、居留、高新技术项目、税收等方面有很多优惠的扶持政策,其次东盟大部分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且能有效规避欧美等国家的反倾销贸易壁垒,最后由具有丰富国际化经验的大型企业建设、带领中小企业入驻工业园区,能够明显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由此可见,海外工业园区是企业可以考虑的一个新兴进入东盟市场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明君. 中国和东盟经济关系发展现状[J]. 现代经济信息,2015,02:124.

[2]沈铭辉.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就与评估[J].国际经济合作,2013(09).

[3]刘立峰.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状况分析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2(3):39-40.

[4]黄藏,陈晶.中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合作研究[J].亚太经济,2011 (5) :99-103.

[5]王峰,罗志鹏.东盟基础设施的潜在需求及中国的投资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7) :103-108.

[6]卢文雯. 论中国企业与东盟四国工程承包合作[J]. 创新,2014,04:60-63.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