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构建探究
陈海波 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摘要: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是对企业在正常运营中可能会出现的紧急情况和负面影响进行管控。企业应用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在可控范围内减少正常运营中风险发生的几率,并可以在出现紧急情况和负面影响时最大限度降低损失,进而确保企业顺利经营持续发展的远大目标。因为每个企业的现状如经济周期、经营领域、市场环境及运营情况均存在一定差别性,由此很难根据特定的一套理论或方式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每个企业都应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积极有效的利用风险管理体系,应用科学先进的思维构架对具体工具开展联合使用,根据企业本身的运营出现的危险情况和负面影响做出相应调整,才可以确保企业的风险管理起到有效作用。 关键词: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构架 现阶段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汇率的调整、进出口贸易、行业政策的改变、国家倡导绿色环保的规定及大众的需求越来越高等,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企业内需要对战略发展进行重新定位,联合最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对业务及流程进行改革,为求企业生存和竞争优势[1]。这样的改革会使得企业内部的人员物资财务及信息技术系统一直处于变换的过程,这些变化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会给发展较慢的企业带来灾祸。基于此,对环境的变化做到正确认识,把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做到极致,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有效的运用风险给企业带来的重要机遇,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是现在所有企业管理人员应做的研究及工作。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 我国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探究开始较晚,并对不同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理论见解也大不相同。本文阐述的风险管理是企业在正常运营中出现的危险情况,经过对风险的估测、评价,选择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使对风险进行控制后产生的结果降低至最小的管理过程。在过去传统的企业风险管理中只是将风险与损失关联,并没有把风险与盈利相关联[2]。然而现代风险的意义不但重视对风险的预防和减少,且重视的是在风险发生后进行管理带来的较大价值机遇,一般认定风险是指因系统自身及环境条件的不确定,从而引发系统实际的输出和预期输出产生偏离的可能,就是发生各种结果出现的几率,使得事件朝好的方向发展,这可以看做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创新之处,可渐趋融入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构建之中。 二、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现阶段针对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在学术界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主张风险管理应该包括内部控制,第二种是主张内部控制包括风险[3]。本研究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风险管理应是内部控制的升级,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得益彰,观点不同根本就是对两个概念注重的点不同。首先是行业特点,在金融行业中发布的广告言论均是‘投资有风险,入行要谨慎’,由此可见它着重强调的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在金融行业应该主张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更为便捷管理。但在制造业而言,就应主张内部控制增强管理,所以制造业以内部控制主导更加适合。其次是企业运营周期,在各个企业运营起步阶段,企业内部构造还不够完整,应该增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搭建。然而在企业发展阶段,由于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因此带来的风险也逐渐增大,所以在发展中的企业风险管理应控制主导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发展逐步成熟后,企业的盈利达到顶峰,风险抵抗能力逐渐增高,企业会主张在内部控制上做到更加完善,用来加以巩固风险抵抗能力。在企业的衰退期,风险抵抗能力下降,需加强内容控制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4]。 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风险管理是企业运营中发生危险情况及负面影响时做出管理的一个过程,它主要连续的流动于主体范围内。主要有各个级别的人员进行实施,适用于战略制定,最终目标是企业发生影响正常运行的事件进行有效识别,并把发生的风险控制在容量内。可以给主体管理当局及董事会提供保证,力争实现多种不同种类但相互呼应的目标[5]。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应分为四个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首先战略目标是指企业经营管理的使命。其次经营目标是指触及企业运营的业绩目标及盈利目标,为提升企业能有效的运用资源的能力[6]。再次是报告目标,报告目标指的是注重企业报告的可靠性,包括企业内和企业外的报告及有关财务和无关财务的信息。最后是合规目标,合规目标指得是基础目标,企业在正常经营中有无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为企业的目标进行分类有利于企业在运营中不同时间遇到的问题,能重点进行管理,能够根据企业当下的需求进行下派到指定部门负责。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企业风险管理主要由八个相关要素,这八个要素主要来源于管理层的经营企业的模式,并且和管理流程联合在一起。八个要素分别有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辨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活动控制、信息沟通和监控,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关联,落实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从整体上看,企业内部环境是风险管理的基本,给企业风险管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顺利运作提供平台,目标的制定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出发点,为其他要素起到带领作用[7]。在目标制定的前提条件下针对风险进行辨别,从而对辨别的事件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带动风险反应,以致影响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贯通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并对每个组成要素做到改正。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就成为一个多样化、多方向且不重复的流动过程。 (三)发起人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的构建理论 企业风险管理的构建主要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扩展和完善,发起人委员会新的报告中又增添了一项重要观点,目标和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点风险组合,主要是需要企业从全面控制每个部门的风险[8]。第二点战略目标,内部控制分为经营、财务、合法三个目标。而现阶段发起人委员会新增一个重要目标-战略目标,从管理学角度来探析,战略目标的使用目的是帮助企业完成最终使命的,是主要层次目标。第三是企业的风险容量和风险最大限度,是企业在正常运营过程中能承受的风险数量,主要体现的是企业管理理念,风险最大限度是风险容量的基本,是企业实现目标能接受的偏离程度。 四、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尽管取得了较快的进步,可是针对总体来说,跟发展迅速的全球经济形式仍不匹配,呈现落后状态,与外国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还相差甚远。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现代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理念认识不到位,以致企业之间风险管理的发展并不协调。有风险意识较强的企业,非常注重企业风险管理,采取风险管理的方法经常化、制度化[10]。然而有众多企业的风险意识非常弱,对企业风险管理不加以重视,就只是在即将发生风险或在风险刚开始的时候稍加紧张,才急于应对,缺少全面观念和战略思想,一旦风险过后就鲜少关注。还有部分企业对风险管理有着错误的认知,认为只有在市场上竞争失败和即将倒闭的企业才需要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庞大及欣欣向荣的企业就从根本上不需要风险管理[11]。第二是我国现阶段的风险管理还没做到全部人员进行参与整个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很多企业在自身所在的环境需求和市场运营中采取的经验教训,只对即将发生的风险加以应对。然而这些应对方法往往是临时产生的具有局限性,互相之间缺少相关的联系,较少的根据全球大方位的视角,从科学的发展高度,从企业连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完整的考虑搭建跟现代化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相符合,增加企业对风险的预测能力、预防能力、解决能力及风险过后的转变能力,因此在特定情况下企业出现风险不会处在被动状态。第三是企业对风险的应变能力缺少更深入的探究,技巧使用不够。企业管理人员对国内和国外的现代风险管理方式没有进行详细认真的解析、比较、消化及有效吸收,所以思维不够先进,企业发生风险时的应对策略较少,特别是对多种策略及多种力量的运用不够擅长,从而不能使风险得到迅速有效的处理。 (二)搭建风险管理体制意义重大 近些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众多公司破产的事件发生,国内众多公司也发生着金融危机,这就大力的推动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脚步。众多企业严厉的规范信息表露体制,规避能够引起的信用风险。有的企业增加了相关交易和对企业外部进行的经济担保控制力量,为降低经济纠纷和诉讼风险的产生[9]。还有部分企业根据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涉外的贸易来往及经济贸易合作增加了风险预测及风险评估,为求有备无患。还有个别企业号召企业内部审核部门参加风险管理,增强对风险的预防和监视以加强企业抵挡风险的能力。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力度,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但显著减少了风险发生的几率,降低风险对企业会造成的伤害,而且可以给企业搭建全面长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累积可贵的经验。 (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1.人员: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构建需要的是专业人员拥有超高的专业性及超高的业务能力,企业有关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速度及运行效率认识不够、不够积极、综合能力不足。在过去传统的企业发展上,对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视较轻,以至于现代企业发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往往有着众多阻碍因素。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第一点,企业在内部风险管理人员的队伍建立上较为落后。相较其他工作,企业风险管理人员的比例在企业所有员工人数中占比较低。第二点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企业缺少举办一些具有专门针对性的招聘工作及培训,大部分是在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中进行调任,员工整体的素质较低[12]。第三点是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不够积极,对自身风险工作有着较大偏见,只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对已经完成的工作效率漠不关心。缺少有效科学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企业的风险管理效率降低,还可能导致企业持续稳定发展遭到约束。长此以往,企业工作人员及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就会对风险管理体系缺乏信心和缺乏积极性,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被放弃使用。这些原因的发生,都会导致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朝坏的方向发展,以致企业在突发危险情况及负面影响时无法应对,进而导致企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2.投入:现阶段我国的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过慢,大部分企业在运营和管理中依旧按着原先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有着非常强的小农意识[13]。企业在风险管理的搭建和工作模式创新上态度低沉,对资金的投放力度较小。即便现阶段企业已经使用风险管理,但整体的运用效果和质量仍不够理想,没有把风险管理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出来。究其根本,是企业在搭建风险管理体系及开展管控工作的时候,长以惯性思维的方式,针对企业在顺利运营过程中的新形势新问题的出现不能做出有效判断,并没有形成全面较科学的风险预测体系。在企业遇到风险时,企业的处理不够及时,没有对风险的实时化监督和管理,这就在为错误与问题的发生创造滋生空间,极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严重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无法挽回[14]。 五、建立现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 (一)人才 加强教育培训,着重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人才是企业提高整体实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各个企业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企业在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和各项危机,为了加强企业在现代市场中稳定发展,增强企业人才的队伍扩建,积极有效的提升风险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知,是当下各个企业在发展中要做的首要任务。企业有关领导需要做到用成功经验带动企业内的工作,带领企业全部员工在企业重大风险的导向下逐步稳定的开展有关工作,进而实现全面发展企业风险管理的工作。首先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的队伍搭建,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企业领导人应该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连续增加风险管理在企业每项工作中的地位,在企业内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聘请专业人员,明确人员的责任。其次企业内应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及邀请业内专家进行知识讲述,倡导并鼓励员工积极的参与风险管理的培训中去,用多姿多彩的方式来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涵养[15]。最后企业应招聘专业知识过硬,职业素养过高的全能型人才,实现企业输入式引进人才及创造式引才。 (二)体系 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配套体系,着重关注自身的配套制度建立完全,其中波及到的主要工作内容具体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企业应该重视员工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借鉴,增强员工对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探究及引借,学习先进企业的长处,对于短处应给予探讨,以此作为引荐,在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来构建与企业发展方向相符合的风险管理体系,从战略发展的目标高度对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重视程度。第二方面企业应对实际工作重点关注,编写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操作行为规范,应该对企业发展过程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完整全面的解析,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用之前总结的经验教训对未来的发展中有可能会发生的风险进行预估,提前制作相关应急方案,给风险管理工作人员提高有效实际的制度根据,在最大程度上为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16]。专注工作流程,搭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重点需要把重大风险作为企业本身大发展导向,以此来实行风险实时动态监督管理,专注管理工作流程。由此一来,在企业原来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缺点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可以让企业因此来反思及检讨现在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促使企业的风险管理预测体系及处理能力实现逐步提升。 企业需要将各行业的风险管理优秀企业及优秀人才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榜样,积极有效的向优秀企业人员学习,学习他们在务实工作中的先进经验[17-18]。此一个方面可以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另一个方面可以对企业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引用,以此来帮助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性提高。同时企业应注重实践的作用,需要针对市场环境中存在的种种风险进行全方面完整的探析,分析原因后在此基础上给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调整,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及内容符合规定。最后现代企业需要跟市场上专业风险管理的团队搭建合作共赢的关系,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应把部分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外包,之后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针对每个环节进行视察,最后形成一个具有专业化特点的工作分析报告,进而才能较全面的发现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并做到及时解决。同时应注重动态风险管控过程的完善,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确定适合的风险控制清单,制定合适控制措施,切实考虑风险控制管理的成本投入和不同阶段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 综上所述,针对现阶段市场竞争的激烈,局势动荡不安,加强做好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不但要联合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最主要要从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应从战略角度文化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在局势艰难的大环境下激流勇进,不断突破自己。 参考文献: [1]何锋,任淑平.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思路[J].中国中小企业,2021(08):82-83. [2]Pooley J . Chapter 1. Information Security in the Modern Enterprise[J].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Handbook (Third Edition), 2017:3-11. [3]曹川.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维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2,7(05):66-68. [4]Diltz J D D , Hoe S R .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 Analytical Approach[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7, 17(7):25-38. [5]陈清.现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策略选择[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0(04):57-59. [6]Ahmed S M , Ahmad R , Saram D D D . Risk management trends in the Hong Ko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comparison of contractors and owners perceptions[J].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 1999, 6(3):225–234. [7]孙澄生.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思路[C]//.2006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2007:210-215. [8]Kirchherr J , Pohlner H , Charles K J . Cleaning up the big muddy: A meta-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impact of dams[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16, 60(sep.):115-125. [9]余慧琴.现代企业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1(25):413+386. [10]Chan A , Chan D , Chiang Y H , et al. Explor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Partnering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 Management, 2004, 130(2):188-198. [11]郭继坤.现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市场论坛,2006(02):192-193. [12]Dai Q T , Molenaar K R . Exploring critical delivery selection risk factors for transporta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J].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 2014, 21(6):631-647. [13]靳星莹.现代企业资金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市场观察,2015(S2):128. [14]Cavarretta F, Furr N . Which Entrepreneurship Paradigm? Exploring the Epistemic Properties of Keystone Rul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2013, 2013(1):13633-13633. [15]刘笑霞,李明辉.不同主体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责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04):108-112. [16]D Tizón-Couto. Exploring the Left Dislocation construction by mean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Complexity and orality of Modern English left-dislocated NPs[J]. Belg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17, 31(1):299-325. [17]姜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07):61-62. [18]Shi Y , Qiao L , Liu L . A brief descrip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method[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005(4):88-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