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思 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
摘要: 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一直存在着融资难、交易成本高等问题。较之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具有业务成本低、服务范围广、支付效率高等特点,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然而,由于对金融与互联网行业协调监管不足,互联网金融在服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一系列新的问题。本文就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影响问题进行探讨,针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一、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本钱,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具备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由于长时期依赖外部,从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中低端水平,支撑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短缺且受制于人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此外,受虚拟经济的影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思想氛围也难以回归初始,继而导致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很难建立。相反,互联网金融在21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覆盖广等诸多优势,弥补了传统金融的不足,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经济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繁荣与实体经济的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者之间的关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甚至有学者提出互联网金融将成为经济支柱的口号。然而,“实业为本,金融为末”,无论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何种程度,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不容质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目标并非是做金融体系中的“一枝独秀”,而是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与实体经济一道“花开并蒂”。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如何正确引导金融行业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为切入点,研究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路径,对深化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战略地位,引导互 联网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互联网金融,顾名思义,就是互联网与金融相互融合后的产物。具体来说,就是金融依托互联网平台及其数字技术来服务大众的一种创新金融模式。基于业内商业模式及现象,互联网金融分为六大模式:第三方支付、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目的是增加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促进金融部门的创新和竞争。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下面以第三方支付为例,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第三方支付乘着东风,替代纸币交易成为了人们生活支付方式的主流,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第三方支付,消费者和商家双方都可以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支付消费和收款结算,给双方带来极大便利。除此之外,随着电子研发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的业务领域在在逐步延伸,如今几乎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2015—2021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加了200多万亿元。但是,受金融领域监管日益增严的影响,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年市场交易额的同比增长率在不断下降,但是总交易额仍在增加。除此之外,第三方支付的业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随着电子研发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的业务领域在一点点向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从最初仅能消费支付一步步地扩展到多个领域,几乎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具体延伸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第三方支付已结束自然高速增长期,步入一个稳定增长期。
图1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业务领域扩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1.金融科技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基于技术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获得比传统金融公司更多的竞争优势,以提升市场份额和增长收入。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公司以方便、高效和安全的服务吸引和保留了更多的客户。总之,互联网金融通过技术革新来获得竞争优势,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并推动金融业的创新。
2.监管环境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与监管机构合作,制定和实施促进创新同时保护消费者的法规,以防止欺诈和数据泄露。首先,消费者的信任对其成功至关重要。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供透明和公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吸引更多的业务。除此之外,金融稳定对于行业的长期成功也至关重要。公司通过遵守法规和促进行业的最佳实践为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作出贡献。反之,金融业的负面头条新闻和丑闻会损害行业内所有参与者的声誉,包括互联网金融公司自身。对此可以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通过改善监管环境,促进透明度和问责制,从而帮助提高整个行业的声誉。
总的来说,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是快速创新的同时,监管也在不断加强。虽然互联网金融存在着挑战和风险,但其改造金融业和增加金融服务的潜力不容忽视。
三、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互联网金融,顾名思义,是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后的产物。本质上来讲,就是金融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来服务大众的一种创新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通过实现金融与互联网工具的有机融合,体现了经济发展中的开放性、平等性、协作性以及分享性等特点,达到了创新并延伸传统金融理念的目的,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助企纾困,帮扶小微渡难关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成本低、渠道广、普及率高等特点,在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在互联网金融的帮助下显著降低。互联网金融通过采用机器代替人工的方式降低了运营成本,基于风险精准识别,采用互联网技术降低风险定价成本。其次,互联网金融能充分脱媒,可大量削减资金需求方和提供方的中间环节,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最后,互联网金融通过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丰富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互联网金融使不同运营主体基于自身优势搭建小额资金融通的媒介或流转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小微企业的投资门槛,拓展了融资来源渠道。
(二)变革支付环节,降低交易成本
互联网金融体系所采用的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不但促进了交易的产生,而且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丰富了支付的方式,对金融领域的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微观领域,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实际交易活动往往具有交易频繁、单笔交易资金额较小的特点,交易成本的降低极大地增加了交易的可行性空间。支付端的变革及交易成本的降低也降低了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对于现金的需求,从而扩大货币乘数,继而扩大信贷,刺激实体经济增长。因此,对于资金供给者来说,提高非货币资产的配置比例有利于增加个体的资本利得;对于资金需求方来说,资金在消费与投资之间转换的成本下降,有利于增加信贷市场的资金供给。
(三)增加居民收入渠道,促进市场消费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收入,从而刺激实体经济市场消费。由于互联网金融投资具有简便性和安全性等特性,民众更愿意将资金投资于互联网金融以获取持续稳定的收益,通过互联网金融投资-收益链条,投资者拥有更多资金,消费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市场的发展。
由于互联网金融只是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得以发展的延伸,并不是一种新生业态,因此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看做一个整体来代表虚拟经济,然后通过SAS软件来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
表1 虚拟经济总量与实体经济总量对比表
由表1可知,我国实体经济总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1991年为20855.6亿元,2021年增长到932873亿元,除此之外,我国虚拟经济总量也一路飙升。由此可见,二者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实体经济在2002年之后增长速度较快,虚拟经济在2005年之后增长速度较快,因此二者发展的节奏也大概一致,只不过虚拟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实体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在SAS中,我们通常使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定义1.1 Pearson相关系数用来衡量数值型变量间的线性关系。两个随机变量X和Y的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定义1.2 Spearman相关系数是衡量变量X和变量Y之间是否存在等级相关的指标,适用于不能准确测量指标值而只能以严重程度、名词先后等定序的登等级资料或某些不呈正态分布或难以判断分布的资料。记和分别为各自在变量X和变量Y中的秩,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
以下分析主要输出结果:
图2 实体经济总量与虚拟经济总量之间的散点图
图2的散点图是以变量虚拟经济总量(XNJJ)为横坐标,变量实体经济总量(STJJ)为纵坐标。观察此图,可以得出实体经济总量随着虚拟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增加。表2,表3分别为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和Spearman相关系数矩阵。由这两个表得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680,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1546。对假设“该相关系数为0”的检验P值均小于0.001,则两类相关系数显著不为0。
表2 Pearson相关系数
四、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虽然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将资源从传统产业和活动中转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限制实体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泡沫加大实体经济风险隐患
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的规模,其发展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尽管我国金融相关率近期呈小幅下降趋势,但其总体仍保持上升趋势,易出现泡沫经济,可能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实体经济面临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困境中,愈来愈多非金融企业降低了对生产性投资的配置,转而将本应用于实体的资金投向了发展态势较好的虚拟经济,其可能的结果是:一方面货币发行量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企业严重缺乏资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等问题将日益突出。此外,由于实体经济盈利能力的急剧下滑,企业投资意愿降低,大量资本从实体流向虚拟经济,导致两者发展严重脱节,脱实向虚趋势将日益严峻。
(二)“挤出效应”抑制实体经济发展
互联网金融作为经济的“输血者”,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从利润占比来看,互联网金融更多成为了实体经济的“吸血者”。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行业还会从实体经济产业中吸收大量的人才,挤占社会资源,动摇实体经济的发展根基。在整个经济利润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金融业利润越高,实体企业的利润越受挤压。金融作为实体的支撑体系,是流淌在实体经济里的“血液”,而不应该成为“大脑”或者“躯干”。金融深化是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自然结果,但是,如果倒果为因,将导致经济体系的泡沫化和资源错配。
(三)行业价值导向偏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唯利是图”,企业主“圈钱”目的明显,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互联网网贷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多频次、多平台、高利率借贷现象频发,企业为维持现金流不断发展新客户,导致资金池越来越大;由于缺失完备的社会征信系统,互联网网网贷易出现还款不力,违法催收等一系列问题,无法为实体经济发展“供血”。
五、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根本目的就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更多的小微企业。为了使互联网金融能够持久地推动和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互联网金融的政策环境。
(一)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
互联网金融同时包含互联网与金融两个高风险因素,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缺乏明确的政策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长期以来都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系数不容小觑。互联网金融行业亟需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责任和监管范围。各监管机构在落实完善监管制度的同时,必须根据经营业务的性质划分监管对象,妥善解决各监管部门之间任务协调及职责分配问题,提升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额外风险的滋生。
(二)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互联网金融行业应明确制定企业进入的标准,提高市场准入的透明度与门槛。例如,在选拔员工方面,优先选择职业操守高、风险防范意识强、业务操作能力熟练的员工,将那些尚未达到经营标准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挡在行业之外,提高行业运行效率。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场化退出机制,让被撤销或濒临破产的企业有序退出市场,保证市场进出通畅,防范恶性“跑路”发生,从而保护投资人利益。这样,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才会得到改善,互联网金融才会得到良性发展。
(三)政策引导互联网金融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为确保实体经济获得足够资金来促进自身发展,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采用政策引导的方式促使互联网金融资金部分流向实体经济。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或专项财政补贴优化调整信贷资源配置,引导资金逐渐从互联网金融市场流向实体经济。其次,要限制资金补贴对象数量。政策扶持的目标不应太广泛,应当以中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明确限制企业交易规模,根据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同指标的完成程度,采取不同程度的激励或补贴措施。这样,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金才能覆盖到更多的实体经济,从而有效助推实体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
(四)完善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互联网金融平台传播速度快、公众曝光度高,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容易被放大并引起爆发传播,造成公众恐慌。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法律上仍缺乏明确的监管规则和预防措施。亟需建立和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立法,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法律法规。首先要对互联网金融的体现形式给予合法主体地位,建立适当的资格审查制度,对平台实施备案制,并设立相应的信息披露标准,通过相关监管部门的资格审查后,赋予平台合法经营资质;其次是采取平台资金由第三方托管的方式,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实现清算与结算分离,使平台回归为融资信息渠道,不直接接触客户资金;第三是实行黑名单制,对于违法违规的平台定期通报,严重的要取消其资质,对无资质并违法违规经营的平台,应交由相关司法部门进行刑事处罚。
六、结语
尽管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存有一定的矛盾关系,但总体来看,两者仍以融合关系为主,因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利用其业务成本低、服务范围广、支付效率高等诸多优点来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并非因此而给予它过度青睐,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立法措施尚未到位,行业及平台更应加强自我规范,相关部门也应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更多良性指引以及更全面的监管,来协助互联网金融平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从而使二者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辉.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D].吉林大学,2020.
[2]陈琳.互联网金融的实体经济效应研究[D].东南大学,2019.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4]陈红,穆军.引导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J].中国金融,2022(10):94-95.
[5]朱珏霖.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如何协同共赢[J].人民论坛,2017(14):88-89.
[6]吕晓颖.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20.
[7]蔡文华.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11):7.
[8]侯婉琪.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9):247.
[9]张红伟,陈禹.我国互联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究[J].天府新论,2017(03):116-123.
[10] 朱敏,熊美珍.互联网金融如何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J].金融经济,2017(08):37-38.
[11]张虹,曹雅雯. 中国互联网金融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天中学刊,2017,32(1):70-75.
[12]曹雅雯.互联网金融促进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J].全国商情,2016(20):102.
[13]高卓毓.“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J].商业文化,2020(22):50-51.
[14]许海.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银行业,2015(04):28.
[15]张小明.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16]杜军.互联网金融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战略研究[J].中国民商,2019,75(03):29+37.
[17]徐力超,李俊林,张云萌,等.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驱动实体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11):115-118.
[18]陆岷峰,杨亮.我国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关系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2):140-145.
[19]何师元.“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5(07):72-81.
[20]周雷.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9(10):13-17.
[21]顾展华.依托“互联网+金融”的实体经济发展路径——以浙江省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6(11):2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