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夜市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方振权 陈峻庐 姚嘉誉 蒋可意 竺浩杰 崔罗强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2020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关于宁波夜市品牌化与生态建设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2010876004 摘要:中国古代夜市作为夜间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为中国现代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以宁波为例,主要聚焦于宁波夜市的夜市区域品牌化运营、夜市社会化治理体系与夜市商业生态完善这两大方面,探索复兴中国城市夜市的经济与文化职能的可行路径,为现代城市治理与夜间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思路与中国方案。 关键词:夜市;宁波;区域品牌化;社会组织;夜间经济 一、复兴夜市经济的意义 夜市作为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繁荣的一面镜子,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代中国,夜市与日市相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城市及城市经济的衍生物,是指在夜间进行的商业经营活动或场所。[1]到了现代社会,西方经济学界也用“夜间经济”一词描述这一经济现象。[2] 对于没有夜市传统的西方社会来说,夜间经济是一种新兴事物,与传统的日间经济相比,具有特殊性,在夜间经济管理模式与机制上,还有待创新与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夜间经济的发展,如英国伦敦地方政府透过建立夜间经济委员会、夜间市长来促进夜间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7年,伦敦市夜间经济收入达263亿英镑,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00亿英镑。[3] 而夜市作为夜间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形式,曾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增长与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古代夜间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传统夜市应当得到传承与发展。国内关于夜市的相关研究也认为,规范现代夜市经济的发展,能为现代城市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转变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充分挖掘消费市场的潜力。[4] 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宁波市一直高度重视透过建设夜市街区来发展夜间经济。早在2014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就明确提出“月光经济”(夜市经济)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繁荣程度的“晴雨表”。宁波政府预计在2021年,宁波将建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夜间经济地标商圈5个、特色夜市街区10个,宁波夜间经济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如何进一步复兴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夜市经济,推动城市文化与夜间经济的高质量交融发展,将成为宁波夜市经济发展毋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而探索复兴中国特色的夜间经济模式——夜市经济,也将为世界城市治理与夜间经济发展提供新的中国思路与中国方案。 二、传统夜市的发展启示 夜市一词,顾名思义是用于指代夜间具有贸易活动的集市,与日市相对,其诞生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夜市的起源,有学者指出夜市始于殷商时期,也有一种看法认为西周的“夕市”才是夜市的雏形,发展至两汉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夜市。虽然两汉时期夜市的发展因受到坊市制度的严格限制,在社会政治因素的压力下无法形成足够的影响力,但已经基本体现了我国夜市萌芽时期的概貌。[5] 因唐承汉制,实行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市集仍然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政治压力仍然是影响夜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障碍。直至唐中后期,商业繁荣,开始逐渐打破坊市制限制,产生夜市。唐代夜市的突破性发展,以中晚唐时期的“侵街”为突破口,推动坊市制度的快速瓦解。由于政府严格管理给百姓生活造成了极大妨碍,加之唐中晚期长安城人口膨胀的影响,开始逐渐出现“侵街”的现象,百姓将屋舍扩建或改建侵占街道,屡禁不绝,成为了唐代夜市发展的重要契机。但夜间的娱乐消费场所多为妓院酒楼,服务对象主要以士大夫、士人等社会精英为主。虽然唐代中晚期夜市一度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但缺乏多元性和平民色彩,统治者对夜市发展仍持警惕与压制态度。 相较于唐代,宋代的夜市更进一步,其繁荣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宋代坊墙制度倒塌后,夜市逐渐合法化,政治要素不再成为夜市经济发展的阻碍,城市原有的商业区域体系被打破。[6]与此同时,宋代夜市还出现了不同于过去专供达官显贵纵情生色的特征,夜市更为开放、面向大众,孕育了“大众消费文化”,催生了以勾栏瓦肆为代表的文化消费场所,实现了城市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百姓不再安于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现状,不仅助推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助推宋代文化发展达到新的高峰,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土壤。从唐宋的传统中国夜市发展逐步成熟的过程来看,两宋夜市在破除政治要素的阻碍后,将文化与经济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夜市经济。其经济、文化乃至于政治的交融发展的特点,为当代城市夜市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有学者认为,中国夜市可以说是封建王朝背景下由民众自行发起的城市更新运动。[7]它给予了古代中国一个独特的公众文化空间,不仅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和创作性,还给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题材与土壤。研究认为,中国夜市对古代文化品格和城市文化的走向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8]宋代夜市经济的发展,也与宋王朝对商业发展抱有浓厚兴趣密不可分。古代夜市发展过程表明,传统夜市经济的成功建立在经济、文化、政治诸要素之间的交融发展与民众的主动参与之上。传统夜市在满足民众物质文化需要、解放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了民众自发的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传统,也为古代市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空间,为古代文艺的创作提供宝贵土壤。 对现代夜市复兴来说,中国古代夜市历史发展证明建设夜市不应只依靠政府的主导,更需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夜市经济的建设中来。而为建设多层次、高品质的夜市经济,还需要将运营思路转移到促进协调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区域要素的交融发展上来。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夜市的实践与注重协调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诸要素共同发展的区域品牌化理论不谋而合。如何创新现代夜市运营机制,协调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的发展,鼓励民众与市场主体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夜市经济的建设中来,成为夜市现代化复兴的首要问题。 三、夜市的发展与创新经验 千年的发展,夜市也愈渐成熟,近代夜市的发展,当属中国台湾夜市最为闻名。中国台湾地区近代夜市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发展较早、人流聚集的场所。[9]据日据时期发行的《台湾日日新报》的记载,早在1908年就已经有人在凤山厅设置夜市,直至今日,中国台湾地区目前设立有规模各异的夜市百余家。 按分布类型看,中国台湾夜市主要可以分为流动夜市、社区型夜市、地域型夜市与都会型夜市。各种类型的夜市在中国台湾地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与本土文化和消费习惯相结合,打造出了一套以地方小吃为核心高效零售体系。[10]在中国台湾地区夜市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成功激发和培养了居民的消费潜力与消费习惯,还推动实现了夜市经济的区域品牌化转型,出现了如台北士林夜市、宁夏夜市等一大批知名夜市街区,与中国台湾夜市践行了区域品牌化的理念密不可分。 在夜市治理过程中,中国台湾地区首先极具创新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摊贩自治管理模式”。[11]作为特殊的行业组织,夜市自治组织通常由商户组建,代替政府来协调夜市的卫生、消防、安全等问题。在新北市颁布的《新北市摊贩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经常性集合摊贩应成立自治组织,并以一个为限,负责执行下列事项:1.通报摊贩异动情形,并每年陈报会务。2.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员大会。3.管理维护交通、消防、公共安全、安宁秩序及环境卫生。4.催缴各项费用。5.查报违反本办法或其他法规经,劝导仍未改正之摊贩。6.其他有关管理及交办事项。[12] 自治组织不仅解决了政府管理难题,还激发了商户的主体积极性。如台北著名的宁夏夜市商户成立了宁夏夜市观光协会,在日常管理外,还创立和发展了“环保夜市”理念,从设备、组织、管理等方面着手,对食品、废弃物、污染物等进行精细化管控,有效提升了夜市区域的整洁度与吸引力。[10]而作为区域品牌化的实践主体,贯彻了区域品牌化理念,有效协调了政治、经济、文化要素,推动了夜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从中国台湾地区夜市复兴与发展的过程来看,创新管理体系(引入社会组织)、打造区域品牌,对现代夜市经济的复兴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协调区域政治、经济、文化要素共同发展、提高主体积极性和增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关键影响。 四、宁波夜市的发展概况与分析 宁波市政府曾大力发展城市夜市,早在2014年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月光经济指导意见”中,就部署了科学规划布局夜市街区、鼓励开展夜市街区主题活动、引导夜市街区差异发展、健全夜市街区配套设施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经过了7年的建设,宁波夜市建设工作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与夜市发达地区相比,宁波夜市主要存在着夜市街区同质化(以商圈夜市为核心,服务种类、层次单一)、各夜市区块孤立发展、夜市生态薄弱(缺乏民间参与,流动夜市秩序混乱、发展层次较低)的问题。 (一)夜市同质化 夜市按类型可分为商圈夜市、观光夜市与流动夜市。而观光夜市的典型代表——宁波南塘老街,拥有基础设施完备的仿古建筑群及文保建筑,但经营店铺中却主要为连锁商业餐饮店铺,快速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使得其经营现状与本市商圈夜市趋同,缺乏历史积淀与街区特色,属于是人工打造的“仿古”商业餐饮街区。其作为观光街区,街区内唯一的文保单位也不对外开放,配套设施也以商业设施为主,缺乏观赏、娱乐设施,与本地的风土人文结合度不高,街区娱乐性存在严重不足,削弱了夜市街区的整体竞争力。 研究认为,宁波区域的经济要素未与区域文化要素实现良好结合,是导致宁波夜市同质化发展、缺乏特色的重要原因。探索将城市人文与城市夜市经济有机结合的道路,是破解夜市同质化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各夜市区块孤立发展、夜市生态薄弱 2017年明州里商业广场的建设,2020年鄞州区引入万象汇、宝龙广场项目,2021年的阪急商业广场项目,凸显宁波市政府大力发展商圈夜市的决心,但也进一步加大宁波现有夜市经济发展的“断档”现象。从规划看,鄞州万达广场、天一广场等商业广场属于商圈夜市。但与其他城市现代商圈相比,商业模式与运营逻辑趋同,彼此之间也存在大量同质化店铺、连锁店铺,其本质然是现代化的大众购物娱乐广场。 而从局部来看,在商圈夜市与观光夜市中,不同街区间缺乏协调、联动,存在重复竞争,削弱了宁波夜市宣传的声量与影响力。夜市街区与周边结合度较差,呈现孤立发展的情况。 而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宁波现有发展与规划以商圈与观光夜市为主,在流动夜市方面,欠缺长远的监管与规划。而作为夜市的重要一环,流动夜市在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负面性,与“破坏市容市貌”、噪音与油烟污染”相连接,受到严格管制。但流动夜市允许广大劳动人民自发参与到夜市建设中来,一方面解决了就业,给民众提供了创造空间,使得城市富有“烟火味”。另一方面,流动夜市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物质精神需要,这也是其“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在李克强总理关注“地摊经济”发展后,宁波开始规划流动夜市专属区域(如水街),并举办流动夜市文化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宁波流动夜市的发展,但仍然缺乏长效的协调、运营机制。 研究认为,宁波区域的政治要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夜市经济的多元发展,且与区域内经济要素的协调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宁波市仍需创新管理运营机制,更好的推动区域内经济要素与政治要素协调发展。 五、宁波夜市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区域品牌化的可行性分析 区域品牌化理论主要关注于推动区域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要素整体协调发展,与古代夜市经济的实践不谋而合。从理论发展过程来看,一些学者认为,区域品牌化源自区域促销,而且与城市政策紧密相关( Hankinson,2010) 。[14]从类别来看,区域品牌化则属于公共品牌范畴。[14]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学者认为区域品牌化实际囊括了传统的品牌研究类别,并关注于区域整体诸要素的营销与品牌塑造。 品牌化伞理论也为区域品牌化理论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对品牌伞的研究表明,区域的声誉可用于营销当地的产品和服务,只需将它们来源相同的捆绑产品即可。区域整体形象的“源关联”理论被认为是品牌伞的核心。[15] 宁波现有夜市经济建设模式,实际就是区域品牌化理论的被动的实践过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品牌主动塑造意识与协调运营机制导致的。而通过主动的引入区域品牌化发展战略,不仅能让城市夜市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塑造市民对夜市街区的观念和看法,摆脱被动实践的过程、更好的促进经济、文化、政治要素有机融合,还可从架构上解决不同夜市街区孤立发展、缺乏协调的现状,通过利用品牌伞理论将宁波夜市街区整合在城市的行业夜市品牌之下,实现1+1>2的效果。 (二)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夜市运行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证明,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夜市运营是行之有效的。而宁波市也有引入公共组织参与城市治理的成功经验,在2004年,宁波市海曙区政府颁发了“关于海曙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提出按照”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来建立新型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因辖区没有符合类型的社会组织,海曙区政府邀请前区委宣传部长出面筹建了星光养老协会,负责海曙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在实践过程中,该协会不仅发挥了政府原定的的作用,还自主倡导和践行了“精神养老理念”,成为了区域养老服务中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其工作协同各社区单位,覆盖了养老服务全过程,基本上解决了海曙区全区的所有高龄老人的护理问题。2008 年,该项目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也得到了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国内外机构的关注和推介。[16] 将“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宁波模式,与我国台湾地区夜市自治组织促进区域品牌化转型的成功经验相结合,有助于宁波创新夜市管理经济,激发夜市相关主体积极性,也符合宁波夜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要,助力宁波在夜市发展、夜间经济治理方面打造新的中国经验。 (三)实行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宁波夜市区域品牌化战略 实行以社会组织(夜市自治组织)为主体的宁波夜市区域品牌化战略,将是协调宁波夜市经济与区域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组织是区域品牌化的主体,也是鼓励民众参与、激发市场主体性的保证。区域品牌化作为公共品牌,需要地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共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营销目的,也有政治与社会目的。[14]而由于区域品牌化存在经济与政治双主体,相关研究认为区域品牌化在全球的实践中一直存在着协调难题。[13]国外学者认为,区域品牌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确保相关的组织能够参与到区域品牌化的活动中来。[17]针对区域品牌化实践中的整合、协调的困难性,结合宁波市与我国台湾地区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成功经验,宁波夜市可通过建立由政府牵头、民间运营的宁波夜市文化协会来协调夜市发展,破解区域品牌化的主体不显的实践难题,提高相关主体积极性。 区域品牌化理论是社会组织协调区域内要素、推动夜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证。作为行业自治的社会组织,需要用品牌思维来协调各街区与城市夜市经济的发展。通过引入区域品牌化思维,有利于促进夜市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要素相协调,促进夜市区域经济与文化交融发展。协会宏观上将负责统筹宁波全域夜市品牌,推动城市夜市“全行业”的区域品牌化战略。在微观上,则利用品牌伞理论来协调不同街区夜市街区品牌发展,将不同的街区作为宁波夜市行业品牌不同的“产品线”,使其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互补,最后有机的统一于城市夜市品牌。而作为由市场主体组成、政府扶持设立的自治社会组织,协会还能辅助政府实现对夜市经济的精细化管控、治理,激励夜市主体(商户)积极、自发的参与到宁波夜市品牌的建设中来。 六、总结 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获得感及满足感,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也逐渐复杂化、多元化。推动中国夜市复兴,有利于探索建设夜间经济的中国道路,一方面释放内需、引导夜间经济向多元、多层次、诸要素交融的方向上升级,打造有自己特色的区域品牌。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将夜间经济与中国的人文、地理牢牢结合在一起,为居民的精神与休闲生活提供必要场所。探索中国夜市的复兴,助力实现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将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金花,王茂华.中国古代夜市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8(05):106-113. [2]张锐.精耕“夜间经济”需创新与规范并举[N].经济日报,2019-07-17(009). [3]王政淇,于子青,王潇潇.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N].人民网,2019-10-10. [4]李永奎,王志勇.基于主成分—熵权法的城市夜市经济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4(03):96-101. [5]言金星.汉代夜市考[J].江西社会科学,1987(05):119-120. [6]倪根金.汉代夜市考补[J].学术研究,2000(09):89-92. [7]梁燕城.千灯照碧云:夜市的临时性城市主义[J].北京规划建设,2018(04):152-154. [8]袁铭.北宋京都的文化夜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10):220-223. [9]林竹.台湾夜市文化的繁荣对天津夜市发展的启示及建议[J].城市,2014(06):49-51. [10]余舜德,周耿生.台湾夜市市场系统的发展: 以台北都会区及台南县为例[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资料汇编,2004(18):1-42. [11]李敏.台湾夜市自治管理的启示[J].党政论坛,2015(05):48-49. [12]新北市政府.新北市集合摊贩管理办法[Z].2016-05-30. [13]刘文超,孙丽辉,辛欣.区域品牌化理论研究:国外文献述评[J].税务与经济,2018(05):54-62. [14]Hankinson G. Place branding research: A cross-disciplinary agenda and the views of practitioners[J].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 2010, 6(4): 300-315. [15]Iversen N M, Hem L E. Provenance associations as core values of place umbrella brands: A framework of characteristic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8. [16]王诗宗,费迪.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合作——浙江省宁波市的案例[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4,31(03): 103-113+7+11-12. [17] Hankinson G. Managing destination brands: 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9, 25(1-2): 97-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