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韩晗1 黄迪1 孙明鑫2 1.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0 2.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近年来趋势向好,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不错的进展,促进了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在空间分布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运用基尼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定量方法探讨山东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有效找出问题所在。最后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以期促进山东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近年来在学术界受到广泛的关注,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的热点之一。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点在于其本身自带的属性和特质,比如特有的人文风貌和环境。乡村旅游一直以来也是国家和政府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开展精准扶贫、拉动乡村人口就业的道路上成效突出,深入挖掘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潜力,有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客体,乡村旅游发展的载体和依托便是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在新时期背景下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农业发展的道路上的新基石,对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研究内容而言,国外学者最近研究较多关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1][2]、当地居民乡村旅游中扮演的角色[3][4]、 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5]乡村旅游的再定位策略等方面。Vytautas Snieška(2014)利用相关性方法来阐述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因素[6]。Shaista Falak(2014)透过社区的方法来发展乡村旅游的重新定位架构,有助于探索当地社区对当前定位的看法,并将发现差距或潜在的重新定位[7]。国内学者基于目前国家政策导向的大背景,把乡村旅游定位为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等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8]。 对于乡村旅游研究,知名专家有黄震方、徐虹、徐晓琴等人。何成军等(2019)通过理清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耦合的动力系统,说明两者之间要根据实际耦合状态类型选择不同路径[9]。就研究方法而言,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是学者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并注重理论与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定量方法如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有序Probit模型估计、因子分析法等,还有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法等定性方法来探究乡村旅游行为特征、机制与模式的等内容。尹丽(2018)运用ArcGIS 10、Google Earth等软件来计算信阳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分布[10]。就研究范围而言,从微观视角小至对某一乡村旅游典型案例进行探究,大到从宏观视角研究整个国家的乡村旅游发展。国内外的研究范围均非常广泛,学者们力争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对其进行研究。就背景而言,大多围绕乡村振兴[11][12]、智慧旅游[13]来研究。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影响因素、动力机制等方面研究颇多,但是基于地理空间角度对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少[14],有待学者们更进一步的探索。了解这种空间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更能有效指导乡村旅游扶贫等工作。 山东省一直以来其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各种关于乡村的旅游资源也是较多的,乡村旅游的开展也是如火如荼。以2017年山东省旅游业统计公报来看,不管是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还是它的消费方面都增长迅速,分别同比增长分别是12.1%、15.9%。从建成的特色村、星级农家乐、开心农场等五种形式的旅游目的地数量来说都是非常多的。乡村旅游在就业方面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拥有 “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的村落有61个。这些数据说明该省这方面的旅游发展情况向好。本文以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它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从区域空间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对区域乡村旅游合理开发和协调规划提出实际的指导意义,以便实现山东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来自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收录的2017年旅游名录整理而成,城市面积的数据来自百度百科。本研究乡村旅游资源包括农业旅游示范点、齐鲁美丽田园以及开心农场。有关城市面积和公路里程等数据来自百度百科和中国知网。 (二)研究区域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研究范围覆盖全省16个市。根据山东省的地貌类型特征,把这16个市分为3个片区:片区一为鲁东半岛,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五座城市为主;片区二为鲁中地区,它的特点是山地丘陵地形,包括济南、淄博、枣庄、济宁、临沂、泰安、莱芜;片区三是包括东营、滨州、德州、菏泽、聊城五个城市在内的鲁西与鲁北地区,这里的地貌类型是平原地形。 (三)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所研究的内容来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特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分别是空间分布差异和区域分布特征。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数量统计分析方法 数量统计分析方法是深入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在相关的理论指导下,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数学模型,对某种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说明。这里运用数量统计,根据搜集的数据,主要计算得出相关结果来分析乡村旅游资源区域分布状况、分布密度。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在地理学中是一种用来描述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该方法不仅可用于反映空间要素的分布,还可以对两个要素的分布进行比较[15]。在本研究中用基尼系数来测度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市际和区域差异。从理论上来看,基尼系数介于0到1之间。基尼系数的大小反映了集中程度的高低:基尼系数越小,说明该区域的空间要素的集中度越低。公式如下[16]: 就市际层面而言,山东省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青岛、临沂、淄博、济宁和威海等地,这些城市集中了山东50%左右的乡村旅游资源,这些城市分布在山东省的东西南北中,并未出现乡村旅游资源集中的现象。但就从各地级市来看分布均匀度都比较高,说明乡村旅游资源在各自市内的分布相对均衡。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市际层面的基尼系数计算结果是0.952,分布均匀度计算结果是0.048,说明山东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省内相对集中却具有较低的分布均匀度,呈现不均衡状态。 本研究将山东各市划分成鲁东半岛、鲁中地区、鲁西与鲁北地区三大片区,从区域层面来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运用基尼系数计算得出区域层面的计算值为0.932,分布均与度为0.068。从表1数据表明山东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区域层面上的分布依然呈现分布不均衡的特征。从各片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分布情况看,鲁东半岛的基尼系数为0.539,分布均匀度为0.461;鲁中地区的基尼系数为0.642,分布均匀度为0.358;鲁西与鲁北地区的基尼系数为0.362,分布均匀度为0.638。乡村旅游资源在自己所属的片区内分布相对均衡,其中鲁西与鲁北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分布比其他两个片区要更加均衡,相对而言,其乡村旅游资源也更加分散。 表1 山东省2017年乡村旅游资源的基尼系数及分布均匀度
2.基于地理集中指数的空间分布分析 本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来计算乡村旅游资源的集中度。若将全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平均分布至17个地级市,此时的地理集中系数是24.25。在实际数量不等情况下,经计算,全省的地理集中指数为27.26,说明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比较集中。从每一片区分布来看,片区一的指数为49.93,片区二的指数为40.68,片区三的指数为47.37,三个片区均高于24.25,分布较为集中。从各分区上看,鲁东半岛的地理集中指数最高,分布是三个片区中最集中的,其次是片区三,而鲁中地区分布集中度相对较低,但仍高于是全省平均数。 (二)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密度分析 就市际层面的空间分布密度而言,由表2可知:淄博市是密度最高的城市,高达189.47个/万km2,其次为枣庄和烟台,分别为168.712个/万km2和151.803个/万km2。在看空间密度排名前三的城市中,淄博市和枣庄市的城市面积排名靠后,烟台市的市域面积排名第三,说明烟台的乡村旅游资源覆盖显得更加合理。就排名最后的聊城、菏泽两市来看,它们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稀缺,不足以满足支持城市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需要。从纵向比较来看,密度最高的城市淄博是最低城市聊城的将近10倍,可见,市际层面的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差异较大。 从区域层面来看,鲁中地区的资源分布密度最高,高达93.176个/万km2,鲁东半岛的密度值为77.098个/万km2,片区一和片区二的密度值均高于全省73.012个/万km2,而鲁西与鲁北地区的密度值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值。这一排名与各自片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以及片区面积相同步。因此,就空间格局来看,“鲁中地区高于鲁东半岛地区,鲁东半岛地区高于西与鲁北地区”是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密度分布上的表现。 表2 山东省2017年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密度一览表
四、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和发展的基础[18]。山东省的地形复杂,地貌类型众多,以平原和丘陵为主。鲁东半岛拥有崂山山脉、昆嵛山等山脉,鲁中地区有沂山、蒙山、泰山等,此外山东省还有众多的河流水系和辽阔的海域,临近渤海、黄河等海域,海岸资源也是非常丰富,全省拥有3024公里长的海岸线,占全国大陆的六分之一。片区一的平均海高度为45.68米,片区二的平均海拔高度为89.01米,片区三的平均海拔高度为25.54米。自然资源分布不同是旅游开发与形式不同的原因之一,成为影响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经济因素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表现为需求能力和供给能力两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旅游资源的相关性分析中可知,区域经济发展越好,乡村旅旅游资源也是相对较多的。青岛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第一,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也是最多的。济南和烟台紧随其后,也拥有较多的乡村旅游资源。 (三)社会因素 1.交通区位 乡村旅游以短期度假游客为主,距离上也是靠近旅游地的城市人群,公路是大多数游客主要的出游方式,交通区位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交通通达性的良好使得乡村旅游开发强度变大,客观上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表3统计了山东省2017年公路密度,公路里程及分布密度属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利用率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直接而即时的联系[12]。
2.旅游需求 因为近郊游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方式, 所以本地市场是主要的客源市场[19]。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激发了人们的出游动机。2017年山东省旅游统计公报显示,山东省居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达到3.8次,比上年增长11.4%。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出游4.8次,增长10.3%。乡村旅游2017年接待游客4.45亿人次,从旅游人次来说突飞猛进。基于客源导向的乡村旅游,对客源市场的依赖性较大。这种导向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也会更加明显。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文将山东省17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市际和区域层面来分析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按照点到面的思路,运用基尼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来计算相关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旅游资源在各自市内的分布相对均衡,而在省内分布并不均衡且具有较低的分布均匀度。第二,山东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区域层面上的分布依然呈现分布不均衡的特征。第三,就空间格局来看,“鲁中地区高于鲁东半岛地区,鲁东半岛地区高于西与鲁北地区”是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密度分布上的表现。 (二)建议 造成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自然条件是改变不了的基础,想要以合理有效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来拉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从社会和经济这两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确定位,打造一个乡村旅游经济综合体,提高片区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开展多样性的营销策略,实现“互联网+[20]”理念和“旅游+[21]”理念的深度融合,拉动周围客源市场,第三,加强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相关的设施设备,在交通上要提高通达性,提高可进入程度,优化舒适度。第四,在政策上,当地政府和省政府也要予以一定的帮助,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Filippo Randelli, Federico Martellozzo, Is rural tourism-induced built-up growth a threat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areas? The case study of Tuscany, Land Use Policy, Volume 86,2019,Pages 387-398. [2]张碧星. 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J].人民论坛,2018(32):82-83. [3]Ringkar Situmorang, Teddy Trilaksono, Arnold Japutra, Friend or Foe.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genous people and policymakers regarding rural tourism in Indonesia,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Volume 39,2019,Pages 20-29. [4]刘颖.乡村旅游中社区参与的主体和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9(05):35-36. [5]Tchetchik A, Fleischer A&Finkelshtain I. Differentiation and Synergies in Rural Tourism: Estimation and Simulation of the Israeli Market [J]. Americ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8, 90(2): 553-5 70. [6]Vytautas Snieška, Kristina Barkauskienė, Vytautas Barkauska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Lithuanian Case,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Volume 156,2014,Pages 280-285. [7]Shaista Falak, Lo May Chiun, Alvin Yeo Wee. A Repositioning Strategy for Rural Tourism in Malaysia - Community's Perspective,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Volume 144,2014,Pages 412-415. [8]孙希国.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协同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9(02):82-88. [9]何成军,李晓琴,曾诚.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机制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02):101-109. [10]尹丽.信阳地区乡村特色旅游空间资源开发规划探析及其应用机制研究[J].北方园艺,2018(23):174-181. [11]朱建江.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以上海为例[J].上海经济,2017(06):17-24. [12]李志龙.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机制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南凤凰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9,38(03):643-654. [13]邓晓磊,罗岱,李亚旭.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生态服务系统设计[J].包装工程,2018,39(04):199-202. [14]郁琦,李山.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可达性研究[J].旅游科学,2018,32(03):51-62. [15]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06):748-753. [16]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01):1-5+28 [17]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46,78. [18]吴伟.山东省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3. [19]孙景荣.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7(24):476-477+494. [20]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国勘察设计,2015(12):20-33. [21]李金早. 开明开放开拓 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N].中国旅游报,2015-08-2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