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减税与陕西省纺织业转型发展研究
徐焕章 刘冬 张丽丽 西安工程大学 基金项目: 1、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构性减税与陕西省纺织行业转型升级(2015D018) 2、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与策略(2016Z140) 摘要:论文将结构性减税政策与纺织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从税收政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出发,深入分析我国税制改革的政策意向及制度安排,在深入调查陕西省纺织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研究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结构性减税对于纺织业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最终为纺织行业在转型发展中如何利用结构性减税政策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结构性减税;纺织业;转型升级 一、引言 减税在我国的提出由来已久,早期的代表性观点中,安体富曾指出我国自1998年以来税收长期超常增长,既增加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又制约了投资和消费,影响了内需的扩大,不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所以中国应当适度减税。高培勇则认为在税收作用空间较小的条件下减税会导致财政困难甚至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贾康、刘尚希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认为不能照搬国外“减税可以刺激经济”的理论,我国实施总体的减税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因此要根据行业、时期等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此外,研究发现,纺织品价格中约1/6为税收,反映出我国纺织企业的税负之重。其以中国台湾制造业作为对比,指出台湾小型制造业所承担的税负水平低于大陆地区,并且政府有诸多扶持政策。相比之下,大陆的中小企业不仅要承担17%的增值税和25%的企业所得税,还要缴纳名目繁多的各项税费。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结构性减税”政策,但是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当前经济形势下,原料、人力等成本因素全面上升,尤其是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已经无法再利用低要素成本继续生产经营,生产、制造的利润逐年降低,再加上高昂的税费,企业的赢利和正常的再生产均受到严重影响,使企业无暇顾及资金流动性等营运问题。由此政府提出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策略,提议将增值税由17%调低至10%,企业所得税由25%减少到15%。 纺织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使用并举的产业,在提升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纺织业是出口导向性产业,纺织品是我国重要的外贸产品。此外,纺织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收社会上大量的就业人群,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纺织企业主要是将初级的原材料(棉、羊毛、丝绸等)经过一定的加工手段后形成服装等日用品。纺织业的发展速度决定着其下游产业(如服装)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纺织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保持物价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时期,纺织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在全球纺织产业中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成纺织强国的冲刺阶段。 二、结构性减税对陕西省纺织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陕西省是全国纺织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纺织业是陕西省的支柱行业,在陕西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陕西省纺织行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80年代,纺织业曾是陕西省三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一,也是陕西外贸出口的第一大行业。90年代之后,国内棉花、人工等综合成本偏高,我国棉纱产品竞争优势减弱,整个棉纺产业链陷入困境,经济效益下滑,企业纷纷倒闭。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纺织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速降,由80年代末的2.69%降低到2014年的约0.3%。 另一方面,增值税实施以来,纺织企业销售产品税率为17%,购进主要原料棉花按照13%扣除,形成了纺织企业在税收支出方面的“高征低扣”。这一政策让本来就经营步履维艰的纺织企业更“雪上加霜”,增加了企业税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陕西的纺织企业腾飞发展的步伐愈加沉重。 2012年7月1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针对农产品抵扣的结构性减税政策。2013年9月,这一政策扩围,各省可在本省范围内选择典型行业开展试点。为减轻纺织企业税负,助推行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帮助陕西省纺织业走出低谷,陕西省国税局经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决定将减税政策扩围范围确定在纺织行业,并于2014年1月向国家税务总局正式提出申请。随后,陕西省国税局多次派专人赴京,专题汇报,提交测算数据,阐明纺织行业在陕西省省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重要地位,积极争取政策落地。2014年10月1日起,经国家税务总局同意,国家农产品核定抵扣结构性减税政策终于扩围至陕西省纺织行业:纺织企业购进棉花抵扣税率由13%提高到17%,税率与抵扣率同为17%,实行“同征同扣”,较以前多抵扣4%的进项税额,企业税负明显下降。 三、推进陕西省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在劳动力用工方面,牢牢坚持以人为本。当前陕西省纺织业劳动力用工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工人流动率较高是损害行业信心和积极提升企业劳动力素质的重要症结所在。据相关研究机构报告,当前我国2.6亿农民工劳动力中,六成以上的劳动力已经是80后、90后,相比较上一代70后的农民工劳动力,这些新生代劳动力更加注重对社会各种资源的学习、运用和消费,在工作同时更加注重自身各项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对自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追求。而很多企业主则仍旧无法正确认识到这一规律,往往抱怨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的品质缺乏,这显然不符合社会不断前进的大趋势。同时我们可以从各种媒体报纸杂志上纷纷看到一些优秀企业已经开始着力改善企业工人的生产车间环境、吃住环境、业余娱乐生活设施条件,甚至积极加大在厂区内或者厂区附近建立农民工子弟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方面的投入,解决农民工夫妻宿舍及其下一代的教育等各方面后顾之忧,以此来保持企业用工稳定性。这种先进经验正是坚持以人为本,符合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客观规律,势必会为企业创造出更加丰厚的回报,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优势。 (二)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确保执行到位,充分发掘政策潜力。国税部门在继续贯彻积极减税政策的同时,要及时调整政策着力点,将重点放在“调结构、促转型”上,为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税收政策支持。在坚持依法征税的基础上,全面、及时、准确地落实好现行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纺织业企业要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和辅导服务力度,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改革、技术创新、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促进纺织业投资、消费和出口,支持纺织业企业自主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纺织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推进纺织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三)引导纺织业转变发展模式、改变低利润低层次制造的现状,通过实现供应链的控制来提高利润,转变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重组纺织业产业价值链,积极抢占价值“高地”。加快技术改造,提升设备先进水平。主要包括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高端纺织机械研发,保证国产装备占有率。适当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加快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主要加强高仿真、功能性、差别化及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个性化、时尚化、低碳绿色纺织消费品,提高附加值。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优化营销渠道建设。推进优势品牌企业发展产业链两端、带动广大中小企业配套的模式。收购整合国外品牌企业,尽快向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四)积极运用各项金融工具,抵御各种市场风险。纺织业企业应积极学习使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外汇市场产品,原料期货市场产品,为规避汇率风险和原料价格波动风险采用合适的金融工具。加大市场开拓,降低贸易摩擦。纺织业应积极利用国内行业性展会和积极参加国际展会,重点加强对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口市场的跟踪监测和预警。 (五)加强绿色纺织业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循环。要提高纺织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和节能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引导纺织业企业自觉实行清洁生产机制,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形成以资源节约型、生产清洁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绿色纺织工业化格局,促进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全面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体富.当前世界减税趋势与中国税收政策取向[J].经济研究,2002(2):17-22. [2]高培勇.税收的宏观视野[J].税务研究,2002(2):2-6. [3]贾康、刘尚希.怎样看待税收的增长和减税的主张[J].中国经济快讯,2002(17). [4]张国钧.结构性减税与宁波制造业转型发展研究[J].中国税务,2011(7):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