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大学城对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

2017-03-02 22:10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以临港大学城为例

班弘毅 蒋明洪 尚晋 郭哲婧 巩陈一铭 上海海洋大学

摘要:大学城是高等教育而形成的居民点城镇模式。通常指的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本文概述了大学城的兴建对所在区域城镇化的影响,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归纳总结一般大学城具有的各种性质,包括集聚效应和外部性效应。 并以临港大学城和南汇新城镇的发展为例,通过临港大学城的个例调查研究的实际数据,得出了大学城的建设发展推动了区域城市化进程。包括改变了城镇空间结构,改善了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大学城;城镇化;高等教育

引言

经济发达的英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较早,在一些地区早已形成历史悠久的大学城,这些大学承担了研究科学与技术的责任,毫无疑问,它们推动了该区域甚至是该国家经济的发展并发展成为世界顶尖的大学。相较之,我国国民教育水平相对低,城乡居民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也很低。目前,大部分的大学城还属于在建或在发展阶段,以上海为例,在七个主要的大学城中,发展较为完善的仅为松江大学城。

众所周知,城市以人为本,站在这个角度看,分析区域城市化与现代社会就是同等重要的了。而城市发展的程度即城市化,特别是当在区域有一所有相当影响力的著名大学或是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大学集群即我们所说的大学城时,该区域的城市化就会更高。在如此大的背景下,研究大学城建设对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就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了。

一、大学城发展背景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大学城以一种高等教育现象最先出现在英美国家由于其经济发达,因其高等教育发展较早,故最早出现了大学城现象。大学城的形成又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类是如美国的波士顿以及英国的牛津、剑桥经过百年以上的历史自然形成。另一类是由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或是企业等或多方共同主动构建的。以高等院校为中心的大学城能有效的整合当地各种社会资源,在发展科学与生产力、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城建设与区域城市化

(一)大学城对区域城市化进程产生的效应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此做了以下效应的分析:

 1、集聚效应

正如前面所分析到的,大学会逐渐形成一个人口的庞大的聚集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此聚集必会造成人口的多样性。各种不同的理念、民族文化、思维、语言、风俗、宗教等都会在此交汇,逐渐形成区域性经济,同时不同的大学在同一区域聚集,即我们所说的大学城的形成,各大学之间按照前面所分析的特性能够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知识密集型的大学城,配套的产业合作,形成知识技术高度集中的城市区域模式。同时,在此聚集的大量人口也会形成优势。这一密集地是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主要集中区。

  2、正外部效应

关于在大学城的应用,外部正效应直接体现在,生产者与消费群体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会直接影响着其他的生产者与消费群体。比如,由此产生的大量的就业机会、高额的经济效益等对临近的周边区域也会带来优势。大学文化也会不断的向周边区域扩散,观念和行为的变化,就会利于发展农村的经济。庞大消费市场又会吸引各种投资,正外部效应的影响会进一步扩大。

(二)大学城建设会促进区域城市化进程

当在某一区域出现大学城的时候,根据以往的发展经验来看,该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知识密集型的大学城的出现基于与区域之间各种有用资源的互动会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会推动区域城市化水平。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影响会不断的加强,尤其是在高校的研究结果向产业化的转化,一批相应的大学创新高兴企业便会不断的在周边建立起来。由此分析可见,大学城的建设会加快区域城市化的进程。

三、案例分析:临港大学城对南汇新城镇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一)临港大学城的发展

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调整规,自2006年起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开始实施,开启了临港大学城建设的大幕。

以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为主体的

临港大学城最初的建立目标是准备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软环境建设服务平台,以航运产业和海洋高新科技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一个松散型教育园区。随着大学城各项设施的不断完善,临港大学城正在向综合型,创新型的的教学园区迈进。

(二)南汇新城镇的发展

南汇新城镇由临港新城改名,其范围包括原芦潮港镇、申港街道及其他部分区域,2016年颁布的上海市“十三五”规划中,特意点出南汇新城镇将成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中也明确指出:南汇新城应加强其与周边地区的组合、协作发展,提升新城的区域核心功能。

(三)矩阵模型下的“临港大学城——南汇新城镇”各阶段契合模式

 建立“临港大学城——南汇新城镇”矩阵,分别以临港大学城的成熟度以及南汇新城镇的城市化水平作为两个衡量标尺,将不同时期出现的大学城与新城的关系加以描述。其大学城创办初期,在大学城的成熟度和南汇新城镇的城市化水平都处于较低位置,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大学城与南汇新城镇的发展趋向于区域II ,大学城由于建设范围小,建设类型单一,完善的成本较新城的准备要小得多,所以新城的发展短时间内没有跟得上临港大学城的发展,其基础设施部分出现了较大的延迟,随着增长的人口,没有相应的医疗措施等与其对应。由于新城的资金支持比大学城雄厚,当南汇新城镇一期结束时,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基本满足大学城的发展,由于大学城的发展即将落后于新城的建设,因此,又即将会有更多的校区牵至该区域。目前,临港新城的下一步建设即将动工,今年内,包括电力学院在内的新一期高校建设也逐步开始实施。规划在2020年,临港大学城和南汇新城镇能够实现更紧密的发展关系,实现大学城成熟化与新城镇城市化并肩进入较高水平新平台。

大学城对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

(四)针对临港大学城和南汇新城镇现状的建议

1、实现“教育——旅游资源”一体化

临港大学城应加强与临港地区特色旅游景区的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和加大旅游项目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大力以旅游教育软文化改进新城产业模型。南汇新城镇目前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包括:滴水湖,南汇观海公园和中国航海博物馆等。临港大学城可以加速与各个旅游风景区之间的合作,相互促进宣传,推动城市化发展新阶段。

同时,南汇新城镇也要积极配合,在完善服务设施和提升旅游形象上实现新突破。建立以大学生,海洋文化,科技新城等相关概率融合的新型旅游文化。完善滴水湖等景区的旅游路标、设计相关联的旅游路线供游客选择。大力发展服务衍生品,逐步形成层次鲜明、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使得整个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地利用,加上大学生的平台,获得更好地宣传和口碑。

2、临港大学城辅助南汇新城镇建立临港科技创新城

上海市关于《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临港科技创新城,未来不仅要承接部分产业转移和人口导入,而且要以自身优势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科技创新等产业,终将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

而大学城作为科技性、创新性新型区域,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科研经验,临港大学城可以凭借目前的资源和优势,培养具有扎实的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教育,培养具备从事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管理和科学研究基本能力的高级人才。“物流科技”中,上海海事大学物流情报研究所秉承“关注世界科技动向,引导中国物流科研方向”宗旨,进一步探究并实现高科技物流,以南汇新城镇为试点,并向全国范围辐射。

3、实现“南汇新城镇——浦东——上海”三位一体式的新城大学城模式

新城型大学城是指通过大学城的大型建设项目带动新市区与新型卫星城之间的发展。新城型大学城建的建设对整个城市和地区都有极高的要求,上海市具有经济能力优势,南汇新城镇也具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

临港大学城的发展方向需要协调南汇新城镇与浦东新区的发展方向,建立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先以区域为中心,力求建设综合性功能区,做好副城市带的交椅。其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相应的公共交通也即将被完善,目前已有的轨道交通16号线,申港系列公交等。交通规划处于较优越的区位,道路系统通过公共交通加强和南汇、浦东、上海市区的联系,进一步实现“南汇新城镇——浦东——上海”三位一体式的新城大学城模式还要完成科技、经济的非空间一体化,对区域经济进行融资和科技交流。

四、结论

大学城是新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要求的产物。大学逐渐成为科研与求学的顶尖领域,大学城便是以此为契机发展起来。大学城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环,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强大引擎。由此,大学城成为了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对象。

我国的大学城多建立在郊区,成为郊区城镇化的重要依托,高校所辐射的文化、经济、产业、消费能力是巨大的,不仅可以提升当地文化建设水平,促进如房地产、商场等行业的兴旺,还可以聚拢人才,其对于人群的集聚吸引能力是促进郊区城镇化的重要原因。大学城建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水平的发展,为以后的区域城镇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高璐敏.集聚、辐射与创新:大学城对其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个案[J].东北师大学报,20141):155-158.

[2]肖岳峰.肖冬.大学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评价模型探讨[J].市场论坛,20063):188-193.

[3]李翔.大学城建设对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山西大学城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4):387-390.

[4]邓晶.大学城集聚经济效应的发挥——对重庆大学城发展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8(09):276-278.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