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思路与模式——以栾川县为例
韩学伟 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河南省大遗址旅游研究》(142400410748)。 摘要: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是实现旅游品牌的提升,旅游产业集聚的保证,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研究大栾川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区的构建。栾川县具有交通优越明显、旅游资源集中度高、知名度高、产业发展基础好和“美丽乡村、全景栾川”的景观保障等旅游开发的现实基础。县域旅游联合发展模式实现途径为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核心内容一体化运营。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即构建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的预期成效包括推动县域旅游理论的发展、打造“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产品开发目标和整合成效。 关键词:旅游综合体;县域旅游;经营权回购;栾川县 目前,大旅游、大招商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大项目、大管理是旅游品牌效应的保证。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是实现旅游品牌的提升、旅游产业集聚的保证,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河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对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做出判断:旅游产业正处于“从点线突破向板块推进转变,从观光主导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驾齐驱转变,从散点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的关键时期。“优化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大型旅游综合体。”整合旅游资源,将散点布局的旅游景区打造成为集聚发展的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面提升旅游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正当其时。 目前,对县域旅游研究的论文比较多,如董鸿安研究了县域乡村旅游的嬗变与发展[1];刘玉春研究了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2];彭巍探讨了县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3]。但对县域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不多,且都在2010年前,对目前县域旅游模式发展指导意义不大。本文在分析栾川县旅游联合开发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县域旅游联合发展模式,即以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为实现途径、以一体化运营为核心内容的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县域旅游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的现实基础 本文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研究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构建。栾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东与嵩县毗邻,西与卢氏接壤,南与西峡抵足,北与洛宁摩肩,素有"洛阳后花园"和"洛阳南大门"的美誉。栾川是国家首批十七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并开创了叫响全国旅游界的“栾川模式”,并提出了“全景栾川”的概念。 (一)交通优越明显 铁路方面,洛阳市2014年出台的《洛阳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构建“三横一纵两支四城际”铁路网。其中,“两支”之一就是洛阳——伊川——嵩县——栾川——西峡铁路。这一铁路网骨架建成后,铁路将覆盖洛阳市所有县级以上经济据点,以及所有主要旅游景区、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公路方面,目前,洛阳到栾川的洛栾高速已经开通。洛阳市将规划提升多处县道、省道,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客流运输需求和景区交通基础设施配套的要求。如栾川南部升级G311、G241、G345等国道。栾川县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通过高铁和高速路网,将实现郑州、洛阳、平顶山、南阳等周边主要地市2小时通达;实现河南省其他地市5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10小时通达。 (二)旅游资源集中度高 旅游资源的相对集中是构建山地休闲度假综合体的必要条件之一。栾川县伏牛山系旅游资源集中度高。全县共拥有 (三)知名度高,产业发展基础好 栾川县由于教科书般经典的“栾川模式”闻名全国,2012年起,又因为“全景栾川”再一次吸引了全国游客的目光。“栾川模式”、“全景栾川”、全国拥有A级数及 (四)“美丽乡村、全景栾川”的景观保障 栾川林地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达83.3%,被称为“中原肺叶”、“洛阳后花园”。美丽乡村,全景栾川,已成为到栾川来的各地游客的共识。县域全景式旅游区是构建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景观保障。 (五)全国各地旅游资源整合的实践经验 为适应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趋势,从2008年起,我国一些地区为摆脱旅游发展瓶颈,审时度势,开始探索资源整合之路,出现了政府回购景区的热潮。2012年底的新乡南太行旅游资源整合,2013年的长治壶关太行山大峡谷资源整合等。这些地区在景区经营权回购、资源整合、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大旅游区打造和管理运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栾川旅游联合开发提供借鉴。 二、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的构建 栾川县在“栾川模式”和“全景栾川”基础上开启新的县域旅游联合发展模式,即以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为实现途径、以一体化运营为核心内容的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即构建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一)实现途径 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实现途径为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步骤如下: 1.资源整合范围 构建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北起潭头镇,南至老君山——伏牛山滑雪场一线、西至伏牛山与熊耳山交界的抱犊寨、东到庙子镇——龙峪湾一线。先期回购4个景区,分别是: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养子沟景区、伏牛山滑雪场。形成一山一洞一沟一休闲的旅游产品齐全的大旅游格局。 2.前期规划 前期开展旅游资源调查、景区发展经营状况调查,进行前期旅游规划工作。旅游规划是北伏牛山——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顺利构建的基础和行政法律上的保证,是旅游区后期管理运营和发展的依据。要委托专业旅游规划机构,组成数个调研小组,实地调查,确定旅游区范围,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制作《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构建与发展规划》。 3.完成景区收购 首先,成立大栾川旅游资源整合景区回购指挥部,成立由县长为组长的大栾川旅游资源整合景区回购领导小组。出台《大栾川旅游资源评估整合的公告》和《大栾川旅游资源经营权整合工作方案》。其次,栾川县出资注册成立大栾川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具体负责政府回购景区的操作细节。再次,完成景区资产评估审计工作。最后,在景区资产评估基础上,政府与景区开发商就具体回购价格进行磋商,达成合理的回购价格。 4.完成回购景区的接管工作 回购完成后,开展景区接管工作。景区交接时,可以暂时保留原来的管理团队及营销团队,有利于市场顺利过渡。 (二)一体化运营 完成景区回购和接管工作以后,围绕“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品牌打造”两大核心任务,开展一体化运营,实施“四统一”,打造“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品牌。“四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景区规划、景区名称、景区标识、策划包装;统一开发,打通连接各景区之间的道路,将各景点连成一线,采取联票方式,形成南太行区域旅游有机整体;统一管理,强化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对辖区内各个景区的统一监管和服务;统一经营,整合多方资源,创新管理体制,实现统一、自主的旅游产业管理经营体制。建立全县旅游资源互用、信息互传、客源互送、产品互补、效益互享的旅游网络。成立市场营销中心、交通运输公司、工程维修维护公司等分支机构,对宣传营销、景区交通运营、项目维修维护实行专业化管理。 三、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的预期成效 (一)推动县域旅游理论的发展 在县域旅游的发展上,栾川县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由此总结出来的县域旅游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05年栾川模式和宁波经验、焦作现象并称中国发展旅游的“三大模式”。在栾川模式的基础上,2012年栾川县又正式提出打造“全景栾川”的理念。但“全景栾川”其实是表面的全景,或者说平面上的全景、地图上的全景,不是内在的全景,不是体制上和机制上的全景。我们要把全景栾川的内涵进一步拓宽,从平面的全景拓宽到内在的全景,从表面的全景拓宽到体制上和机制上的全景。县域旅游发展理论和“全景栾川”理念的发展,和旅游景区经营权管理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以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为实现途径、以一体化运营为核心内容的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正式成为栾川旅游新模式。 (二)打造“大栾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 打造中国最佳山地旅游度假区、大栾川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区、国际知名度的大型旅游度假区、国际性山水旅游品牌、中国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领航中国县域旅游经济、打造大栾川旅游品牌。 (三)产品开发目标 开发山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大企业运营、大项目运作、项目集中布局、要素集聚发展、服务配套的旅游产业综合体;老君山、鸡冠洞联合申报“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打造三个栾川:户外栾川——打造国家著名的户外旅游目的地、自驾基地、帐篷基地;乐活栾川——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创意栾川——旅游创意营销体系。 (四)整合成效 “三个转变”——实现栾川旅游由景区数量增加向景区质量提升转变,由旅游“门票经济”向旅游“产业经济”转变,由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加向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提高转变;景区游客接待量、景区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30%;真正使栾川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结论 回购县域旅游景区从而组成一个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大型旅游综合体,已经在许多县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管理运作经验。栾川县旅游发展一直走在中国县域旅游业发展前列,“栾川模式”、“全景栾川”引领我国县域旅游。但近来栾川旅游遇到了瓶颈,遇到了周边景区激烈竞争。为了走出困境,栾川县政府、栾川县旅游局与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共同研究,提出新的县域旅游联合发展模式,即以景区回购构建大型旅游综合体为实现途径、以一体化运营为核心内容的县域旅游联合开发模式。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县域旅游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一些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如栾川县景区经营权回购、资产重构的方法研究不够深入等。 参考文献: [1]董鸿安.周彬.县域乡村旅游的嬗变与发展[J].农业经济,2015(1):18-20. [2]刘玉春.贾璐璐.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5(37):97-101. [3]彭巍.关于县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J].学理论,2015(10):88-89. [4]钟睿.姚治国.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 2010(05):98-101. [5]刘立勇.县域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湖南省茶陵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9(12):58-61. [6]许振晓.王国新.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剖析[J].人文地理,2005(06):20-23. [7]莫艳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以丽水市为例[J].企业经济,2012(03):8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