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金春云 辽宁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本文是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立项课题《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5lslktzdian﹣15) 摘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辽宁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主要是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制造业的互动不够充分等。为此,提出摒弃计划经济思维模式,更新服务理念,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需要,调整结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加强从业人员培养及鼓励和支持创新发展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对策 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个地区财政增收和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发展滞后、水平不高、竞争力偏弱等问题,在大改革、大调整的环境下,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不断加剧,辽宁应该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准确认识,积极应对,现对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新形势下发展对策。 一、生产性服务业现状 1.结构不合理。辽宁是以初级原材料加工为主体的老工业基地,即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和建材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业始终围绕着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由此产生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壮大,从产业结构的密集形态来看,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占60%以上,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不足10%。随着改革深入和国家经济的调整,固定增产投资放缓,与重工业衔接紧密的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比较大,代表全省服务业的支柱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发展放缓,甚至停滞。对处在不发达、滞后的服务业如金融、信息、通信、中介服务、研发设计等影响更大,这些都含有较高的技术和知识,所占比重较小,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能够进入千家万户、直接面向消费品的生产性服务业更少。数据显示,2014年辽宁投资实际增速为-1.5%,增速为全国倒数第一,1-11月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5.5%,高于上海的4.5%,但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经济比重60%以上,辽宁仅为41.8%,比例虽然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是低于全国48.2%水平,金融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7.4%,低于全国12.8%的平均水平,同北京、上海、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相比,差距更为明显。 2.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比较符合初期规律,即企业大多数所需的是一种基本的辅助性服务,由企业内部所提供并依附于企业,发展的结果仍然是“大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模式,缺乏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外包降低成本的意识,实际上是完成了一些高成本、低效率的工作,不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外部的生产性服务市场。辽宁的重工业、装备制造业、冶金和石化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会计、营销、咨询等服务职能部门分离出来,与企业相互依存,并促进房地产、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向前发展。但遇到各类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时,直接受影响的是与企业相互依存的生产性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和会展业的所占比重较小。 3.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不平衡是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同样反映在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地区总量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呈现出沿海到内陆、中心城市到中小城市及农村的辐射状态。服务业增加值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鞍山、本溪、辽阳、抚顺等地区,尤其是软件业、金融业、信息技术、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虽然大多数集中在沈阳、大连,但尚未形成区域性聚集的物流、金融、文化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缺乏规划和特色定位,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服务业整体上仍然比较落后,制约了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推进。 4.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不够充分。围绕传统工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多数是针对产品的辅助性活动,依附性强,特别是研发设计严重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不能为先进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在产业链中附加值低,企业也就丧失存在和竞争的根本。反过来,企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也制约着服务业向前发展,导致经济恶性循环。 5.产业聚集化程度不够。国内外中心城市发展规律表明,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区域具有高度集聚的特征,尤其是以金融、商务、设计为主导的核心集群。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加工精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的过程。辽宁省大部分服务行业和项目分布不集中,集约化程度不高,目前所形成的仅仅是形态上相对聚集,或是“聚”而不“群”,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不能发挥集聚效应,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业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和技术缺乏关联性,没有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而且群内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6.体制机制障碍。生产性服务业一直是辽宁经济发展的瓶颈,其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难以同步进行。主要是受体制机制的制约,体制和规则是通过人来制定完成的,关键还是人的服务观念和意识,尤其表现在市场机制作用、准入、监管体制、税收制度和金融制度等方面的约束,最集中的表现是行业准入门槛过高和行业垄断两个方面。在铁路、民航等行业以及地方公用事业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业垄断。一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如银行、通讯等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市场准入范围狭窄,其结果是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垄断的结果就是在没有竞争压力下,服务行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受到抑制,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 1.适时调整结构。扩大和巩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服务业优势,在发展中予以更多先进的科学管理和技术,培育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物流业的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并赋予更多核心技术,带动服务业向前发展。支持和鼓励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移动增值、广告、咨询调查、中介营销等新型业态服务业发展,在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优先发展与消费者服务有交叉的服务业,如金融服务。 2.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从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来看,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不断增加通信、金融、保险、物流、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与制造业融合不断加强,在制造业服务中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这已成为服务业发展趋势和主流。在主要工业国家有50%以上,已将主营的制造业向服务业衍生和转移,服务在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和支持,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更高的技术,相互融合促进发展,同时,服务业内部的行业相互融合,并产生新业态。 3.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服务业集聚是服务业内联系紧密的产业集中和集聚的一种形式,带来的是区域经济和规模经济机构的集合,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沈阳、大连是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区,不乏有这样的聚集区,但规模和集聚效应并不明显,应该加强内部行业的融合,产生出更多的新业态。其他城市应根据地区优势,并依托沈阳、大连两个城市业已存在的现代服务业优势,建立并形成与本地区联系紧密的服务业,逐渐形成具有辐射和梯度发展模式。 4.加强从业人员培养。生产性服务业是以先进科技、专业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未来优先发展的行业将是知识密集型和人才资本密集型行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信息综合服务、研发设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更加专业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吸引着大量的就业人才,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知识技能以及素质并不一致,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人员的比例较低,高层次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短期内应加快人才引进,同时优先培养制造业中有突出表现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达到具备掌握生产与服务双向知识的带头人。充分利用良好的教育资源,开放教育体系,建立和鼓励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办学等模式。 5.鼓励和支持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高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推动力,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更广泛更高的需求,其中,研发设计处于产业链条的上游和高端环节,通过研发和创新设计等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增强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全国经济开始由工业驱动向服务业驱动转变,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推动辽宁工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总之,生产性服务业涵盖很多细分行业,不同行业和地区在发展需要、面临的突出问题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作为政府部门必须根据省内的现状和实际情况,摒弃以往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增强服务意识和理念,研究世界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律,总结和借鉴国内东南沿海发展先进经验,做好务实和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促进辽宁省经济复苏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华.安玉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经济,2010,08:40-41. [2]本刊特约评论员.加快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J].辽宁经济,2013,12:1. [3]方天堃,于红梅. 着力推进辽宁省“十二五”服务业加快发展[J].辽宁经济,2012,02:18-21. [4]赵德贵,程锦. 辽宁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与推进措施[J].辽宁经济,2014,02:26-27. [5]魏玉芝.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2:94-96. [6]李向民,吴志刚,张崇. 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4-17. [7]李辉,孙亮.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发展适应性研究[J].商业时代,2014,15:132-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