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宏观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宏观经济 >

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与探讨

2015-10-07 21:04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XdSy 阅读:

孙罗卡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摘要:价值理论是个动态演进的系统,每一种价值理论都是适应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出进而推动经济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价值理论逐渐会被新的价值理论所取代。经济学史上的价值理论主要有古典学派的供给决定论、边际效用学派的需求决定论、新古典学派的供求决定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机制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客观价值论)以及一些西方学者所主张的主观价值论。理论总是为现实服务的,在综述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地对价值理论进行认定,并将理论研究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制度改革联系起来,使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更多的和谐因素。

关键词: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主观价值论   

社会各种事务之间在本质上的相互作用实质就是价值作用,可以说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全部是以具体的利益和价值追求作为最基本的驱动力;在学术理论界,基本上全部的社会科学都与价值理论存在着某些联系。从这个层面上讲,价值理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任何科学研究都无法回避价值博弈的问题。

在部分人的观念里,价值理论似乎是一种高深莫测,远离俗世的“经院哲学”,只有理论学者和专业人士才回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在人们的生活中,价值确实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概念,一方面,人们的行为、思想观念和、情感意志都会产生价值博弈的后果,另一方面,不同的价值思维和价值取向又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生活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追求价值,探索并形成自己独有的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对价值理论进行探讨,进而指导自己的生活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价值理论概述

1 供给决定论

供给决定论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理论,他们认为在生产的过程中才会产生价值,价值由生产创造,因此称之为供给决定论。同时,由社会资本、劳动和土地三者的共同作用形成生产的整个过程,所以对价值源泉的探寻必须结合这三个生产要素。出于对形成价值的因素认识的不同,又分为两个派别。其中一派认为创造价值的唯一因素就是劳动,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劳动价值论;另一派秉承社会资本、劳动和价值三个因素共同创造价值,即要素价值理论。

2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最早形成于18世纪中叶,随后在19世纪70年代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由奥地利学派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洛桑学派的瓦尔拉斯完成理论的整合。该学派在“边际效用”的概念中明确:社会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不是体现在供给方面的生产费用,而主要是消费者个人需求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决定社会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是商品给消费者所提供的边际效用大小,也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出现和完善,彻底使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水与金刚石的价值悖论难题”得到较为完美的解决。

3 供求决定论

供求决定论是有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创立。马歇尔的理论对价值的阐述是通过需求个供给两个方面来进行。他首先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中引出社会商品的“需求价格”,然后再由生产费用递减规律得出商品的“供给价格”,价值是由需方和供方所能达到的均衡来最终决定,在这个层面上产生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供求决定论其实是综合了主观价值理论和客观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均衡价格理论”。

4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与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是互相迥异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所付出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土地、资本等其他因素只能进行“财富创造或进行价值使用,完全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也不能成为社会商品价值的实体因素。马克思的这种理论也被学术界称之为“价值源泉一元论”;这种理论也被认为是彻底的“客观价值理论”。通俗来讲,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是实在和唯一的,只取决于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大小或有无,与社会居民的主观意愿和个人好恶无关。

二、价值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分析

对价值理论发展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价值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可以说是为了适应某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相关理论的提出进而反过来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存的价值理论如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适应,或者说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应的弊端就会逐步出现并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在供给的层面来寻找价值产生的源泉,是经济客观价值理论的范畴。最先由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佩蒂在他的代表作《赋税论》中提出。佩蒂的价值理论学说不仅提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的劳动价值论观念;还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经济学著名命题,佩蒂的学说认为价值的创造因素包括劳动和土地两个因素。这个价值理论观点后来被亚当斯密、萨伊等学者所继承,进而演化为劳动、土地和资本三个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一起创造价值的“生产费用价值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与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理论不同,马克思的价值理论首先更加严格区分“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与价格”等相关因素的作用,其次主张只有劳动要素本身才能创造价值,其他的因素(土地和资本)只能作为附加因素(非劳动要素)并不能产生直接价值,而是仅能进行价值转移和创设使用价值。

在需求的层面来探寻价值产生的源泉,是经济主观价值理论的范畴。实际上是以消费者的主观评价当做价值评判的依据。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意大利经济学家费尔南陀·加里安尼《在货币论》中将“效用”与“稀少性”的结合来阐述商品价值。随后在19世纪70年代才被奥地利学派门格尔和洛桑学派瓦尔拉斯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价值理论体系。需求价值理论认为“效用”作为商品价值的源泉,其存在具体决定商品的“效用和稀少性”两个因素。效用决定商品价值的内容,稀少性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构成商品价值形成的充足条件。到 19世纪末,马歇尔综合了当时“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的相关内容,重新对“价值”进行学术定义,最终提出将“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相结合的均衡分析法。马歇尔的价格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将“价值”这一概念定义为交换价值或价格。在这个层面上,历来的马克思理论学者都承认马歇尔的价格理论就是价值理论。马歇尔的价格理论虽然承认价值的存在,但他将价值和价格视为同一的,因此,供求决定论的中心并非说明价值的源泉,而是在于说明市场价格的产生。

三 价值理论的实质性分析

    对价值理论的争议,特别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间,形式上表现为学术观点之争,但实质上却是阶级利益冲突的外化表现。其明显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在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的前提条件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天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但是边际效用价值论和需求价值论和均衡价值理论则认为,两个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根本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剥削和奴役的实质。进而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过程进行辩证分析,最终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价值理论在整个社会科学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发展状况在根本上制约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它一旦存在某种概念上的模糊或朦胧就会在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上引发更大的混乱与暧昧;它一旦存在某种观点上的谬误就会以不断扩大的方式传播到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它一旦出现某种理论上的危机必然导致其他许多社会科学出现更严重、更深刻的危机。只有对价值理论有了清晰认定的基础上,才能在社会制度的建设上有更好地理论支撑,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价值理论的探讨是一个由来已久且经久不衰的理论热点,从没有哪种理论像价值理论这样,自产生之处就存在着种类繁多、莫衷一是的观点。但这种现象却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价值理论本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只能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深入的分析。经济学概念中的价值理论,实质上可以看做经济学中历史价值观与哲学世界观的有机统一,同时将形成的理论最终服务于社会的统治阶级。不同的价值观理论之争,从形式上看是简单的经济学学术观点之争,在深层次意义上来讲,却是不同的阶级利益冲突问题,或者说是不同社会阶层对发展私有制经济的不同态度问题。特别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地对价值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斯密,《国富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