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共享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杨樨 三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摘要:共享经济的出现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经营者通过整合资源希望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旅游体验者通过共享平台获取更优质更低成本的旅游体验,当地居民也参与进来。那么在发展共享旅游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旅游产品供给平衡的问题、特色旅游产品的问题、产业内涵的问题以及环境责任行为管理的问题,以此来推动共享旅游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共享;旅游;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迅猛发展起来。共享经济也称为“分享经济”“协同经济”,哈佛大学商学院Koln教授表示共享经济是指个体间直接交换商品与服务的体系。Stephany、Richardson表示共享经济是“未充分利用的资源”或者“通过网络让社区使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我国《分享经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指出, 分享经济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在这个大背景下,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行业迅速获利,“共享”成为旅游行业中讨论的热门问题,旅游共享经济是共享经济的延伸和扩展,是旅游行业贯彻落实共享经济理念,践行共享经济模式的产物。以Uber、Airbnb、携程、去哪儿等为代表的系列共享交通住宿商业模式平台,实现了旅游知识的共享、旅游资源(风景/人文)的整合与共享、旅游住宿的共享、旅游交通的共享、旅游体验的共享、旅游品牌的共享等,增加旅游的便利性,节约旅游成本,提升旅游满意度。 一、共享旅游发展的背景、基础及意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资本的累积,完善的发展理念是社会财富均衡的重要保障。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终利益谋求发展,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创造产业价值,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经济的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实践指南。 共享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首先,共享旅游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相符合。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同时共享经济可以解决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问题。其次,共享经济是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不断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与交易成本理论一脉相承,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获奖主R•Coase(1937年)提出,交易成本的基本论点在于“企业为什么会存在”,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现象,使得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了企业机制。Williamson(1975年)又将交易成本区分为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成本、违约成本,后期(1985年)又将交易成为区分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发生的原因,来源于人性因素或者环境因素导致的一系列市场失灵,如有限理性、投机主义、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专用性投资、信息不对称或者是交易气氛。共享旅游经济就是在以上交易因素中不断创新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再次,在旅游环境市场宽泛,市场机制存在着缺陷,R•Coase为代表的产权理论指出市场机制在运行中存在摩擦,而产权构造的缺陷是摩擦出现的主要原因,克服摩擦的根本在于界定企业产权,20世纪50年代末,Coase系统的论述了产权经济作用,分析了产权的功能,强调了产权结构对于降低社会成本的重要性,产权运作最基本的方式是市场交易,对市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而使得产权制度作为保障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最后,共享旅游经济强调的人人参与,旨在强调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1965)年提出的,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配公平是劳动者对报酬数量及其分配的公平程度所持的看法,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强调了机会公平、制度公平和结果公平。 共享旅游资源使用权有助于建立社会资本并使得更公平的平均分配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实现广大旅游个体空间限制的交流和分享,达成资源的优化利用,旅游者之所以接受和认同共享旅游经济,在于一是使旅游者个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透明度,能够筛选复杂的旅游产品,消费行为却简洁明了;二是降低旅游产能,解决旅游成本,实现共赢;三是提倡人人参与,增进彼此交流与信任。 二、发展共享旅游的建议 (一)共享旅游必须依托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应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旅游供给侧改革是旅游产业结构构化升级的基础,它在理念上倡导的是确立供给优先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供需均衡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共享旅游资源在释放激活旅游资源之后,首先应尽可能满足我国旅游总需求的数量问题;其次为优化的旅游产品、优质的服务质量,精准的管理制度提供共享平台,帮助旅游企业解决对旅游信息、旅游交通、旅游住宿、餐饮、娱乐等各要素的综合性体现,以多样化、多层次满足旅游消费者的要求,将旅游地碎片化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升级后提供给旅游者进行选择和消费,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并存。最后,共享旅游还具有经济产业与其他产业以及社会民生文化相互渗透的多重属性,并且具有跨部门、跨产业、跨地区融合的特点,那么有层次的融合发展也是共享旅游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共享旅游应保持不断的创新性,不能忽略特色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有一部分的成功取决于特色产品的打造以及共享模式的创新。当前,旅游消费是大众化的消费,旅行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慢节奏”和“个性化”提及频率较高,众多旅游者在定制化旅游消费时多次提及到,“不要景点太多”,“不能早起晚睡”,“避开人多的景点”,“享受私有化”……可见个性化旅游产品在空间上不能完全共享。同时,在游客体验上,游客也不段的在求新求异,如果选择了同一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带来旅游感知与体验出现了同质化,那么游客将不能满足,所以特色旅游产品在时间上也不能共享,那么特色旅游产品需要打造的是根据不同游客的差异化特点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供给要素,共享旅游给旅游产品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共享,旅游消费者在享受旅游产品的同时也成为旅游产品的制造者,产品被复制速度加快,更新换代加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个性化旅游产品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优化,与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最优匹配。 (三)共享旅游产品的打造应在产业内涵上下功夫 共享之所以能够很快的被大众接纳,在于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核心需求从未改变,即获得满足感。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通信工具的普及性、网络的宣传可见性,社交工具使用的便捷性以及人们对于维系人际交往的迫切性,共享理念很快被扩大化,甚至被热捧,在某社交软件上,出现一系列“网红打卡旅游地”,这类旅游资源重点搞形象,造热点,大力投资宣传,不考虑旅游产业的根本内涵,号召周边民众积极参与共享,在现有的市场资源背景下,周边民众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旅游产业的认知能力不足,只有盲目跟风的热情,那么这类旅游景区在热点过后将不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之前的投资将变为浪费。因为这部分旅游资源依靠的是共享平台宣传力度大,范围广的优点,而旅游地本身的内容是经过过分的渲染和包装,甚至还能以自己的方式定义可见性,这样的产品充斥在共享平台上不利于共享旅游的优质化发展。发展优质旅游必须在产业内涵上下功夫,地方政府应引导旅游企业把内涵建设放在首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不盲目跟风,不急功近利,给地方群众宣扬正确合理的旅游经营理念,引导旅游消费者理性消费。 (四)共享旅游平台应对旅游者应进行环境责任行为的管理 被称为“拍照圣地”的浙江杭州滨江江边粉黛花田出现踩踏事件,打开网络短视频能看到许多为了拍摄照片出现的公开破坏粉黛的行为。这不仅是对旅游景区资源的破坏,也是对景区所在地相关产业的破坏,更是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破坏。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共享旅游迫切需要对旅游者进行环境责任行为的管理。国内学者在研究环境责任行为时,将环境责任划分为不同的维度,对各维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但由于环境责任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位学者的测量的标准针对性较强,所以并不一定适用于国内每一个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在测评标准中,由于环境责任行为受情境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较大,旅游地的差异性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祁秋寅(2009)在对四川九寨沟进行旅游情境下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调查中指出:游客对环境的感情性与环保行为有较强相关性,而道德意识影响较小。邱宏亮(2014)在浙江旅游度假区的研究中表明:旅游地认知意向各要素均显著影响旅游者环境行为,程度由高到低为:服务意向、设施意向、安全意向及景观意向。余晓婷(2015)年在台湾三个景区的研究中表明:个人因素对环境责任行为起主导作用,即存在直接影响又存在间接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而情境因素作用过程仅对环境责任行为起到直接作用,且作用力度较小。综上表明,要想提升旅游者对旅游地环境责任行为的重点在于提升旅游者的环境责任意识,增加旅游参与者对旅游地的认同和依恋。共享平台的旅游资讯被大众接纳的程度较高,共享旅游平台需担负起灌输旅游地的环境意识的责任,甚至可以通过设定共享平台特有的激励方式来鼓励旅游者保护环境,增加环境责任行为。比如在篝火晚会后将剩余的炭火清理干净,退房时做到洗手台无水渍等类似的环境责任行为举措,商家以消费者的环境责任行为的次数来作为奖励,消费者在共享平台上展示出自己的环境责任行为,商家则奖励部分现金返现,奖励办法的设置应该由旅游企业根据当地旅游产品的差异性来仔细考量。 三、结语 总体而言,共享观念将可持续发展下去,主客体不断换位,范围规模内容不断扩大,观念形式方法不断创新,我们要以共享发展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为导向,把握住现有的巨大市场契机,破解重大的瓶颈制约问题,以可行的效果为目标,来创建共享规制的发展思路。当然共享旅游的发展还在初始阶段,我们可以预见到“共享”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实用,在更远的将来,共享的联通化还将会为整个社会建设信用体系贡献出力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 参考文献: [1]韩喜平,巩瑞波.共享发展理念研究综述[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7(03). [2]白羽.论社会公正制度下的共享发展[J].世纪桥,2016(03). [3]祁秋寅,张捷.自然遗产地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倾向研究——以九寨沟为例[J].旅游学刊,2009(11) [4]邱宏亮,吴雪飞.旅游地意象对地方依恋与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以浙江省湘湖旅游度假区为例[J].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2014年. [5]余晓婷,吴小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研究——以台湾为例[J].旅游学刊,201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