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雅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摘要:产业转移是经济一体化推动下的一种全球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化产业分工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积极进行调整,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因此,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西部民族地区梯度化转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产业承接有利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发展优势,可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稳定有效扩大就业途径,激发内需潜能,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能有效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帮助西部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产业承接;对策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空间优势,能有效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有非常好重要的作用。
一、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一是有利于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须通过研究当前东部产业转移路径,把握其转移规律和特点,条件与障碍,内在驱动和外部推力等因素。为此,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制定优惠政策,从自身特点出发,主动把握做好承接东部企业和产业转移工作,对西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现实意义。
二是有利于加速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也包括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贸易的企业和经营者,它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在其过程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有利于扩大就业途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东部的转移与西部的承接要相互主动,这样稳定扩大了就业推进。随着农业产业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西部地区农牧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内需潜能,是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四是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将加快西部传统工业改造的过程和推动新兴工业加快发展以及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进程,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有利于区域发展可持续。
二、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几级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综合经济实力储蓄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主导产业优势不断增强,特色优势明显,一系列政策上的优惠为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的环境,这些都有利于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目前,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并呈现出规模明显扩大、层次明显提升、方式不断创新、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就青海省西宁市为例,自2006---2011年,全市共引进招商项目2171个,其中工业项目579个,农业产业化项目208个,房地产项目353个,商贸项目509个,基础设施项目222个,旅游项目85个,其他项目215个。其中70%以上项目是通过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引进的。
当然,承接产业过程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如下:
1、土地资源稀缺成为制约产业转移的重要瓶颈
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东部城市群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因素,项目用地指标受限,审批程序繁杂,影响着承接产业项目的引进。这一矛盾将随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度的加大和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变得日益突出。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高低不一,农民嫌当前的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低,对土地征用工作的抵触情绪大,有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将造成征地难,征地成本升高,影响承接转移产业的引进和落地。
2、产业配套不完善
产业配套能力的强弱已成为东部产业是否考虑落地的重要因素,那些能为发达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基地。西部地区主导产业布局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上游产品,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在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方面投入不足,资源共享度低,协作配套能力不高。转移来的产业又多为“一头在外”的矿业或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产业,大进大出,与西部本土的轻工、食品、机械等地方工业对接关联不够,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效应小,“拾遗补缺”型的产业较少,地方经济劣势得不到弥补,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集群。由于沿海企业难以在西部地区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难以通过“集群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从而阻碍东部企业的转移。
3、产业转移领域不平衡
尽管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在加大,但总体水平不高。地区之间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不平衡,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项目基本上集中于园区及经济开发区,而相对中心城区发展较为落后的县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较慢,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等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承接转移的需求。受传统产业基础和特殊的资源禀赋的影响,转移要素的主要载体----省外企业在西部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而农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所占比重极低。省外企业的投资项目过于集中在工业领域,既不利于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也使西部经济发展的资源压力、能源压力加大,长期如此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进一步突出。
4、环境承载能力不足
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工业一般需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受当地技术、资金、区位条件、交通等基础实施、人力资本、市场需求和自然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转移到西部地区的首先是在东部地区相对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随之转移的是老化的、过时的设备和较为落后的技术、工艺及生产方式,转移出的产业普遍存在能源资源消耗率高、污染治理难度大等现象。对于企业投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的是成本和利易因素。虽然西部地区土地、自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由于工业配套缺乏,产品市场需求较少等因素,仅凭资源优势很难吸引到科技含量高、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移项目。目前,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大多集中于硅铁、冶炼、化工等项目,其大部分为高载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对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威胁。再加之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对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有指标的限制及目前西部绝大多数地区的工业排放量均已达上限,可利用的指标偏少,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西部地区后续产业承接发展。
5、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投资成本上升。目前,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但受地方财力和园区融资能力的限制,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落后,无法满足落户企业对基础设施的需要,缺乏投资吸引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取得,投入有限,国家、省市配套资金极少,尽管园区成立有投资开发公司,以期进行资金运作保障园区持续投资发展,但由于没有资本金注入,严重影响项目承接能力和招商引资吸引力低,制约承接东部产业项目的实施。
其次,政府职能错位。目前,“官本位”思想依旧浓厚,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难以真正到位,有关职能部门未能形成产业承接与共同引进的合力,在服务投资者时缺乏协同配合机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外来投资者的审批环节过多,潜规则大量存在,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只有把真正重商、安商、亲商、富商的一些列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尤其要在法制环境和公共政策环境上实现与产业来源地的无缝接轨,能让转移产业尽快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来,真正实现双赢目标。
最后,人力资源不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教育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省外企业向西部的转移。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严重缺乏,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制约着产业承接与可持续发展,科技人员比重低,科技带头人、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缺失,资源开发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技能化、专业化的人才奇缺。此外,西部地区大多为民族地区,宗教氛围浓郁,知足常乐思想严重,全社会的创业意识和进取精神不足,使得企业用工成本间接升高。而东部产业内移的主要动因是成本驱动。西部地区虽然拥有劳动力价格优势和土地价格优势,但由于深处腹地,交通成本高,尤其是现代化物流体系发展缓慢,削弱了转入后企业的市场辐射能力。当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的降低不足以弥补由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上升、规模经济下降等所带来的成本上升时,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对发展劳动密集型、特别是一些利润空间小的企业有较大约束。
三、推进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西部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方案提出了完善产业转移条件的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实际是对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产业转移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产业转移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1.加强合作共建,创新产业转移模式。鼓励西部地区摸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支持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多种方式与东部共建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配套和利益共享。
2.优化政务环境,营造公平环境。建立稳定透明的政策体系,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实现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积极规范政府行为,防止错位和越位,清理各种不合理的变相优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都会促进产业转移和承接。
3.强化公共支撑,提高服务能力。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机制。特别要在政策透明连续性、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
4.发挥政策效应,加快推进产业转移。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国家将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国务院28号文件从财税、金融、产业与投资、土地、商贸、科教文化6个方面明确了若干支持政策。从工业系统现有政策看,技术改造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对于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和产业集群的公共平台建设项目,都要给予优先支持,支持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项目。地方也可制定地方支持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的相关政策。
5.加强信息引导,促进对接交流。依托行业协会搭建跨区域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汇集各地政策信息、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需求,加强供需双方交流。选择具有一定基础,主导产业突出,有发展潜力和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的产业园区,总结宣传产业承接的成功经验,引导承接园区健康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渐增强。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现象,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当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做到在承接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目前,对西部地区来说,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在产业对接中增强本地产业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6)
[2]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
[3]石碧华.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