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越来越“智慧”
——智慧养老金融模式探析 王婷1 林振2 1.厦门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厦门国际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福建厦门 361000 2.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 北京 100191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银发经济”的兴起,中央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各个省市也发布相应的指导意见及方案措施,推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目前,国家共组织开展四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且智慧养老产业已形成供需一体的生态体系,预计2022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5万亿元。近年来,多家城市构建智慧养老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也吸引了房地产公司、保险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实业集团等不同行业的参与者,同时商业银行也积极布局养老金融。建议商业银行明确自身定位和养老金融发展战略,完善养老金融业务的顶层设计和布局规划,构建“金融+非金融”的养老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关键词:智慧养老;金融模式;人口老龄化 一、引言 我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随后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截止到2020年末,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的17.8%。而从2022年起,我国将迎来1962-1975年连续14年出生人口超过2000万的婴儿潮人群进入60岁,迈入老龄化加速发展期,预计2025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届时80后独生子女一代将连续承担父母和自身养老压力,健康养老产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养老逐渐成为养老产业发展新趋势,引起广泛的关注。 国家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1]。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卫生计生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创建100个具有区域特色、产业联动的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将智慧养老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随后出台多批次智慧养老应用试点。同时,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拓宽养老服务投融资渠道。同时,在国家的号召下,我国多个省市地区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以及方案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健康养老的相关领域,并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示范企业、服务品牌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在政策引导下,智慧养老应用示范项目陆续开展,智慧养老社区和智慧养老院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及文献计量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开展智慧养老服务供需、科技应用及产品、平台与模式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2]。智慧养老服务供需方面,学者主要探讨养老服务需求、供给、责任主体的类型[3]-[5],以及服务需求的现状、种类、现实困境、影响因素、变化趋势等方面,并关注养老服务的智慧交互[6]-[9]。平台与模式建设方面,学者主要从需求信息采集、服务信息管理、服务内容拓展与衔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构建智慧养老生态[10]-[11]。科技应用及产品方面,学者重点聚焦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养老领域的应用场景、产品升级、服务创新等方面[12]-[15],同时聚焦老年人群行为特征、消费习惯、风险偏好、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对智慧养老对智慧养老服务产品的设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评价体系研究上,主要以养老地区、医疗资源、适老设施、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指标来评测,并开展动态监测和追踪[15]。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重点关注智慧养老理论内涵、服务需求、体系搭建等方面的研究。一是智慧养老理论内涵,主要从发展历程、技术运用、产品效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二是智慧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居住状态、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差异进行考察。三是智慧养老体系搭建,分析相关核心技术及其应用场景,明确模式构建的整体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优化模式设计的实现机制。国内的研究较少关注银行业的智慧养老实践,本文在分析智慧养老概况和实践的基础上,考察智慧养老的商业模式,提出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优化路径。 三、智慧养老概况 (一)智慧养老概念界定 智慧养老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经历从语音呼叫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三个阶段。中国最早以数字化养老的概念在2007年被提出,随后于2010年出现互联网和电话呼叫的为老服务,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养老”概念,并于2013年成立“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2015年国家发布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提出智慧养老概念并被正式列入国家工程,之后智慧养老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新思路。当前,智慧养老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金融科技技术,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 (二)智慧养老应用试点 工信部、民政部、卫生计委联合印发通知,共组织开展四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目前全国试点数量已高达394家,其中示范企业、示范街道(乡镇)、示范基地分别达到117家、225家、52个。分省份来看,智慧健康养老项目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四川、上海、广东五个省份,项目应用试点数量最多的省份为浙江省,高达71个,占全国试点数量为18.02%,其中示范基地、示范乡镇、示范企业的数量分别达到19个、38个、14个。 图1 2020年各省市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分布(个)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智慧养老产业规模 自三部委联合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来,智慧养老产业生态体系日渐完善。智慧养老产业链覆盖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娱乐享受需求和金融需求及其关联关系。产业链上游为原料和能源等资源供应商,中游为智慧养老用品供应商,包括医疗健康电子产品等智能硬件制造、智慧养老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智慧养老平台服务运营等,下游为个人和机构消费者,其中养老机构通常跟养老服务提供商重叠,为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养老支柱产业提供的服务贯穿整条产业链。 图2 智慧养老产业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2020-2026年中国智慧养老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3.22万亿元,预计未来3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0%左右,到2022年有望突破5万亿元。 图3 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万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智慧养老应用场景 智慧养老应用场景的核心是智能养老系统平台和智能设备。搭建养老系统平台可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政府资源、信息资源,按照养老服务规划和服务标准向老人及家属等提供涉及安全看护、健康管理、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的服务,构建起链接养老服务市场供需双方之间的桥梁。智慧养老在满足老年人口全方位、一体化需求的同时,运用先进技术为客户提供突破空间和地域的交互体验。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可将智慧养老的应用场景划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大方面,可以看到,通过将智能养老系统平台和智能设备嵌入到不同的场景中,智慧养老应用在为老年人群提供个性化、一体化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图4 智慧养老的应用场景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智慧养老实践 (一)上海市智慧养老社区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20年底,上海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33.4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1%。近年来,上海市上线“上海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提供“为老信息服务统一门户网站”、“养老服务行业管理统一入口”、“为老服务资源大数据库”三项功能。2019年11月起,上海市民政局推进各街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聚焦“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两张网建设工作,打造社区“15分钟服务圈”,并重点建设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此中心共为三层,一层提供综合养老服务,设有助餐点、卫生服务站等功能区;二层为敬老院,提供机构养老服务,设有保基本养老床位;三层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护服务。 同时,积极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健康养老领域的应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推出人脸识别摄像头、智能门磁、智能烟感报警器、居家安全智慧套装、智慧养老“云网端”、智能腕表、消毒机器人、烹饪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项目,集成智慧调度中心、数据中心、健康云等板块,在老年人卧床护理场景、老年人防跌倒场景、老年慢性病用药场景、老年人紧急救援场景、老人防走失场景、机构智能查房场景、机构智能视频监控场景、家庭照护床位远程支持场景、机构无接触式智能消毒场景、老年人智能语音交流互动场景、老年人智能相伴场景等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提供医疗护理、助餐康养、日间照护、长者照护、认知障碍支持、生活监测、应急救助、定位、健康管理等服务。 此外,建立了一套基于“AI+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智慧空间管理平台及老年人数据资产管理系统。依托不同的场景,通过智能硬件为终端采集相应数据,让老人在中心的行为、动作均可量化;借助基于IOT+AI大数据的数字化养老服务系统,形成养老数字化可量化指标,将实时动态的智慧健康养老数据融入“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平台;引入社会力量集聚社区为老服务企业机构,组建“智慧健康产业与为老服务机构联合体”,打造医养护、文教娱、住食行街区式智慧健康养老生态链,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互契合的长宁街区式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截至2020年8月,上海市已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68家,实现街道全覆盖。同时,全市建成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187家,提供白天照料的社区日间服务中心720家(月均服务2.7万人),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020个(月均服务10.1万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6150家(日均活动人数28.91万人)。上海市基本形成遍及街镇、居村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二)多类型企业布局智慧养老住宅 智慧养老住宅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不同行业的投资者,包括房地产公司、保险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实业集团以及其他投资者。整体来看,房地产公司是智慧养老住宅开发建设和养老服务设施运用的主体;养老服务机构以提供服务为主;保险机构将智慧养老住宅建设、设施运营和保险、理财产品结合起来,同时给一些优质项目提供资金协助;其他投资机构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智慧养老住宅市场。 (三)商业银行智慧养老金融场景模式 近年来,多家银行布局养老金融,设立相关独立部门,并搭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助力我国养老事业发展。 在战略布局层面,中行、农行、光大、兴业、浦发等多家银行将养老金融上升至战略高度,确定养老金融为战略性业务,并专门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促进养老金融创新性的发展。 在组织架构层面,多家银行在总行设立养老金融独立的职能部门,且部分银行与旗下基金公司合作实现养老金融全牌照经营,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行设立养老金融一级部门,多家股份行和城商行在公司或零售条线下设置养老金融二级部门,如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在公司条线下分别设养养老金融中心和老金金融部,上海银行在零售条线下设立养老金融部。 在业务品牌层面,多家银行推出养老金融品牌。平安银行与深圳市携手推出智慧养老“颐年卡”,获得了深圳市民的广泛关注。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上线“颐享阳光”和“安愉人生”生态圈,打造一站式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浦发银行打造“幸福年华”老年服务生态圈。 在产品服务层面,多家银行构建智慧养老生态圈。国家已明确全国社保基金托管银行、年金托管银行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托管银行名录,但目前无托管资格银行也在积极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体系建设,满足居民个人的养老金资产管理需求,帮助其积累养老资金并实现保值增值。同时适应老年客群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偏好,为老年客户提供专属理财、信用贷款、便利结算等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且采用优化网点设施、升级适老便捷服务、搭建助老服务平台等多重方式为老年客群提供非金融服务,也通过投融资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游、老有所乐、老有所享等方面布局养老金融。 五、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优化路径 建议商业银行明确自身定位和养老金融发展战略,整合集团内外部养老业务资源,完善养老金融业务的顶层设计和布局规划,加快布局养老金融。紧抓养老金融政策红利期,将养老金融上升至战略高度;深耕中老年客群经营,拓展养老产业合作,打造综合化养老金融生态平台。 一是搭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议商业银行充分挖掘养老客群的潜在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发行老年客户专属借记卡,开办养生课堂,并积极与养老机构、互联网平台开展跨界合作,整合集团内外部资源,满足养老客户衣、食、住、行、游、学、娱等全方位需求,搭建银行统一的“金融+非金融”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二是加强线上线下渠道建设,打造自身品牌。利用好现有网点资源充分发挥网点优势,满足老年客户对金融理财、健康医疗、出行购物等多方面的养老需求。同时,聚焦涉及老年客户和高频业务的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客户在接受金融服务时遇到的突出困难,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此外,将银行网点作为老年客户享受非金融服务的场所,围绕老年客户“医、食、住、行、娱、情、学”等养老需求,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加强与各类机构合作,实现医疗、康养、旅游、教育等不同业态跨界融合,满足老年客户的多元化养老需求。 三是探索批量获客新模式,实现客户化运营。整合养老产业各方资源,通过与服务提供商、投资运营商等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全方位、高层次合作,形成涵盖老年医养、老年服务、老年文化、老年出行等诸多环节的完整养老产业链条, 探索创新型获客模式。同时,开展对公、机构条线协同,以智慧政务、养老产业联盟等形式。整合养老服务链条上下游资源,有效提升获客、获客、留客能力。 四是打造专业养老金融团队,升级“适老化”服务。建议商业银行探索成立养老金融专业处室,建立精细化考核评价体系,专门推进养老金融服务事业的发展。同时,升级手机银行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便捷服务,网点配置适老设施,打造养老金融特色支行。 参考文献: [1]黄剑锋,章晓懿.中国智慧养老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与技术路线图模型[J]. 中国科技论坛,2020(01). [2]Do HM, Pham M, Sheng W, et al. RiSH: A robot-integrated smart home for elderly care[J].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 2017, 26(18). [3]吴雪.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态势、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07). [4]任洁,王德文.智慧养老中的老问题,新形式与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21(05). [5]魏蒙.中国智慧养老的定位、不足与发展对策[J].理论学刊,2021(03). [6]张宇,方佳曦. 居家养老视角下住区空间智慧化趋势[J].科技导报,2021,39(08). [7]陈友华,邵文君.智慧养老:内涵、困境与建议[J].江淮论坛,2021(02). [8]魏蒙.中国智慧养老的定位,不足与发展对策[J].理论学刊,2021(03). [9]杨武.新时代养老产业发展机遇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1(42). [10]吴方,李菁,孙铭阳.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医养护一体化5I模式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02). [11]赵奕钧,邓大松.人工智能驱动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江淮论坛,2021(02). [12]孙宁,李来酉,李静静等.基于积极老龄化的智慧养老服务大数据应用研究[J].城市住宅, 2021,28(05). [13]任洁,王德文.智慧养老中的老问题、新形式与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21(05). [14]童峰.多系统互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 [15]党雪.金融科技在养老金融发展中的赋能作用与路径[J]. 西南金融,2021(02). [16]于凌云,李易颖.社区智慧养老资源配置协同度评价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