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产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产业研究 >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苏州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9-09-10 23:07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李耀华1 赵成2

1.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2.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1049 2018年度苏州市社科联基金项目,Y2018LX079

摘要:为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实现制造业强国战略,201558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纲领,随后2016年至2018年,苏州市政府陆续发布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扎实推进苏州作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开展。苏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体系基本形成。通过调研苏州智能制造发展现状,走访和跟踪苏州地区的一些自动化生产企业,提出苏州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智能制造类人才的培养和引入;二是积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平台;三是加快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四是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五是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苏州;调查与思考

一、背景分析

201558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纲领。 要求全社会抓住当前重要的历史机遇,实现制造业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战略任务和重点里面提到,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方面,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云计算、3D打印等成为当今时代的热点技术,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正在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我国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创新升级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国家通过出台、制定相关政策,发挥全社会力量,利用制度优势等,努力加快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二、苏州在智能制造发展方面的政策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20161月苏州市政府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纲要》提出实施制造强市策略,主攻智能制造,努力将苏州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随后,201713日,苏州市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的通知》,指出在智能制造发展工程方面,苏州全面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201773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的意见》;2018510日,苏州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措施中提到: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期间苏州各区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如《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及《苏州工业园区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城区智能制造行动三年提升计划(2018-2020年)》、《吴江区、吴中区、昆山市发布了关于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全区智能工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常熟市关于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

三、苏州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苏州具有全国领先的工业发展基础, 现有制造业企业8万余家, 产业类别齐全,拥有高集中度的产业工业体系和稳定成熟的工艺技术路线, 为工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工业升级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苏州多项智能产品,以及智能制造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立项,并且在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已聚集了快速发展的技术优势,具备了采用智能技术升级支柱性工业产业的基础。

近年来,苏州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以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突破,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转变。苏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形成包含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产品、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等环节的智能制造体系。

苏州的智能制造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智能制造覆盖全产业链,但目前大多数企业仅完成了智能制造体系中部分环节的建设,如生产线硬件设备改造和企业资源管理智能化等,智能设计、智能管理等方面相对滞后,“智慧工厂”体系还未建立。

四、苏州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一)外资企业回归本土,苏州外资企业减少

当前世界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2011年、2012年美国相继提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提出无人化工厂;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当前美国通过税收减免等计划使得美国在海外的企业回归美国本土。而苏州是传统外资制造业重镇,对外资的依赖比较重。

(二)苏州房地产市场出现高涨势头,企业人力成本上升

2018年的首场土拍,姑苏区的一块土地被中铁建拍得,占地楼面价达到43000元每平方米,这样就会导致企业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造成企业负担不断增加,导致企业向低成本的国家、地区转移,如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向中国的中西部欠发达、人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

(三)苏州的智力资源相对较薄弱

苏州只有一个省属的211大学,即苏州大学。距离苏州不远的南京、上海,智力资源都非常地雄厚。与杭州相比,杭州的高校也是远远多于苏州的。

五、苏州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的思考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国家、江苏省及苏州市在智能制造方面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方针,并通过调研、走访和跟踪苏州地区一些自动化生产方面的企业,如苏州凡特斯测控科技、苏州镒升机器人科技等公司,提出在国际及国内形势夹击下、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苏州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

(一)加强智能制造类人才的培养和引入

首先,苏州市政府要更加积极地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出台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从全世界范围内引入智能制造方面紧缺、急需的各层次人才,这样才可以解决苏州地区智能制造类人才比较匮乏的局面,进而可以为苏州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提高苏州市智能制造类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为苏州地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其次,苏州市政府应当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开展人力资源合作共享、智库共享,进行人才开发与协作,建立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按照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原则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共同发展,在智能制造类人才招聘、合作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广泛的合作,建立起长期的、多层次的区域性人才协同发展关系;开展定期、不定期的人才交流活动,利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知名企业、总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院所及国际化人才众多的优势,广泛开展合作,建立全方位合作交流模式,建立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人才信息智库,进而促进苏州市人才综合素质和层次的提高。可以成立更多诸如苏州高端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这类机构,走出了一条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之路。

再次,苏州还应加强本地区智能制造类人才的培养。苏州除了有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几所本科院校和其他一些985高校在苏州设立的分校、研究所外,还有很多的世界500强知名企业,各种创新创业中心、创客中心,以及较多的高职院校。各高校应该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过程中要认真对照苏州市产业布局和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政府也应统筹规划,使本地区高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服务。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近几年与苏州凡特斯测控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菱麦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了企业学院,在校内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成立了校中厂,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和素质。此外,电气自动化专业、智能制造专业与企业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通过企业实践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苏州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创办智能制造类人才培训机构和培养平台,采取一切有利于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方法,为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积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平台

随着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热点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在制造业中所占比例不断深入,国内一些非常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正在积极打造自己的智能制造生产线。自动化率100%的智能制造生产系统就意味着要将零部件信息、车辆信息、人员信息等各系统之间的所有信息进行有效关联。“信息孤岛”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存在,这样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影响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工业云平台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采购云、制造云、物流云等云端服务,将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全部打通。当然有的信息孤岛的形成是企业之间的,企业间为了保持各自的竞争力,往往对自身的数据实施保密,就很难进行信息共享等,所以在企业转型升级、智能化水平提升的同时面临着工业数据分享与安全性问题,这个问题也是造成信息孤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打造信息化平台时要注意认真处理好数据分享和安全性问题。

苏州在智能制造软件产业方面仍然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我国一些结构分析软件、电磁分析软件等基本引自国外,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制造、软件开发等方面积累、积淀了上百年,在芯片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技术、工艺、人才队伍的储备、人才梯队的建立等方面也遥遥领先于我们,甚至有些高精尖技术对我们实行封锁政策,如果我们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卡脖子,我们在制造业、智能制造的一些高新技术方面就会受制于人,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甚至有的硬件会处于瘫痪状态。所以,苏州市政府应该发挥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增大资金扶持力度,搭建平台、出台刺激政策,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地区间协同发展机制,利用苏州乃至我国近年来在软件产业积累的基础优势,构建工业软件发展体系,积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平台,开发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工业软件,助力苏州智能制造的发展和装备的升级改造。

(三)加快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标准也可以理解为规范、语言,只有建立了标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才能真正地实现“语言互通”,才能进行很好地沟通。智能制造更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这样各企业之间的零部件、产品之间才能进行很好的互联,所以,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非常迫切的首要任务。中国工程院专家董景辰表示,我国缺乏智能制造的行业标准,企业在跨平台、跨系统集成应用时,首先要解决很多标准问题。只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智能制造的信息融合与互联互通才可以得以成为现实。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缺陷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1.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智能制造顶层框架;2.大数据、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等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关键技术标准尚未统一,不同生产厂商的产品兼容性还比较差,跨系统集成应用难度还比较大。

2017718日,“2017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论坛”在苏州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标准、智能、互赢”,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需求及相关产业标准化重点工作展开了讨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参加了本次论坛。国家标准委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并在智能制造、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云计算等领域开展标准试点。苏州作为国内制造业综合实力排名第二的城市和地区,应当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优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等方面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协调、协作,与相关科研院所、领军企业、行业协会、部门、委员会等开展积极的合作,推进标准融合发展,共同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制定。同时苏州还需要加强与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一同参与制定智能制造国际标准,抢占智能制造一些领域的制高点和话语权,甚至可以推动国内自主研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进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在全球智能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和地位。

(四)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

20189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苏州有3家企业上榜,其中包括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2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另外,苏州还有省示范智能车间23家、市示范智能车间30家,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示范能够更好地发挥智能化水平较高企业的的引领作用。苏州高新区、昆山市对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智能工厂、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制造项目的企业给予了奖励。通过智能示范车间,推动苏州上千家企业智能装备升级。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市的智能制造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苏州工业经济总量虽大但不够强、制造业整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事实,近年来发生的苏州工业园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关闭事件对苏州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苏州要更加坚定地发展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进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克服原材料涨价带来的企业成本上升等问题。苏州应当以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契机,加大对国家级、省级示范智能工厂、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制造项目的补贴力度,要采取政府、社会、企业的联动机制,进而能够更加高效地推动苏州市其他企业的智能改造,尽快地实现从“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转变,让苏州的众多企业真正地成为智能化生产的受益者,真正地将苏州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五)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

首先,苏州政府要注重各区县智能制造的协同发展。苏州市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各有特色,苏州工业园区的两大主导产业为机械制造与电子信息,三大新型产业为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集聚和引进了一批先进制造企业,工业园区在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致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苏州高新区积极推动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各级“两化融合”项目累计获批九十余个,在信息化背景下助力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吴江区重点发展智能工业,提出了智能工业发展“155”计划;相城区加快推动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为方向的主导产业发展;吴中区重点推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特色战略产业;姑苏区致力于大数据、智能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政府要注重各区域间智能制造实的协同发展,推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人工智能、信息化、自动化、机器人等领域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紧密合作,逐步形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进而推进智能制造生态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次,苏州应加强与周边区域城市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合作,如上海、杭州、南京等,注重地区间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协同性等,进而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制造资源平台,打造各地区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陆晓华.全力迈向“制造强市”[N].苏州日报,2017.11.

[2]张梅燕.苏州智能制造基本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市场,201818.

[3]荣誉,李志红,曲梦可.多方联动培养智能制造复合人才模式研究[J].科技风:理论研究,201811.

[4]杨若凡,刘军,李晓军.多方协同开展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

[5]耿建光,李大林,方进涛.面向智能制造生态的软件支撑平台研究与实现[J].现代制造工程,20189.

[6]姚丽娜.加快宁波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89.

[7]胡洪钧.智能制造背景下地方高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J].新乡学院学报,201835(9).

[8]姚建民,张晶,王玉峰.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的苏州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1818.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