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产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产业研究 >

宿迁文化产业营销之路探讨

2019-09-04 16:02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钟扬华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300

摘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文化产业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文化产业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SWOT、营销策略等方面对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逻辑作出的阐述。并结合宿迁市文化产业人文资源等区域竞争优势,以打造“楚风水韵,休闲绿都”为城市旅游品牌,探讨文化产业在开发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不足,提出宿迁市文化产业开发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促进宿迁市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宿迁;文化产业;营销策略;探讨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入世的影响,我国在文化方面的生产、消费与流通领域的全面推进,及文化市场的不断扩容和开放,文化产业这一全新的名词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发展特色文化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结果。随着物质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也愈发迫切,人们在消费中更加重视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国要融入世界,就要做好外来文化的挑战,只有将本国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才能让我国文化产品真正走出去,才能将国家文化安全的防御拓展到本土之外。

(二)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的主题考虑以下方面,宿迁市是一个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的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利用营销策略对宿迁市文化产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通过对宿迁市文化产业营销策略的研究对本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宿迁市文化产业评价分析

(一)宿迁市文化产业的优势

1.宿迁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传统,被清代乾隆皇帝盛赞为“第一江山春好处”,有省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下草湾文化遗址,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景观众多,如:嶂山森林公园、京杭大运河、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2.宿迁是欧亚大陆桥头堡城市群中一座新兴的中心城市,是苏、鲁、皖三省之通衢,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江河两水中道,扼南北二京咽喉,交通便利,水陆干线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3.宿迁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地处淮河、沂沭泗流域下游,光热资源比较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02%,被誉为“华东的一片净土,江苏的一座氧吧”。

(二)宿迁市文化产业的劣势

1.近几年,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宿迁生态旅游在宣传和品牌打造等方面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但整体旅游市场规模不大,影响力和招徕性方面与其他地区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产业规模、水平、竞争力都有待提高。

2.消费水平不高,对其它产业拉动效应有限。宿迁市主要由歌舞团和沭阳县歌舞二团为主要收入,其他演出团体主要靠财政拨款,说明了宿迁市经营性演出收入水平低。

3.宿迁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为困难,增长的方式较粗放且低端,主要依托着地方自然资源,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对地方自然、历史、名人等资源的开发较为粗放,主要是通过门票收入、周边土地增值的形式获得收益。

4.旅游产品不够精细,开发过于商业化,没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虽说有景区,但景点之间互不惯通,景点孤单封闭,并且产业配套水平不高,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浏览层面,未能让游客体验更好的服务。各方面的资源并没有整合起来,在宣传方面力度不够,虽说具有生态、人文资源,但开发经营分散,互动性与互补性不够,难以提高规模效应,体现不出宿迁的整体形象。

(三)宿迁市文化产业的机会

1.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创新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指针,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给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醇厚的文化底蕴的宿迁地区带来了商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从事文化产业单位、从业人员一年比一年多,文化产业增加值也逐年增长,已形成了出版印刷业、文化制造业、工艺美术业、网络与动漫服务业等四大主导产业。

2.为加快宿迁在旅游文化方面的发展。据宿迁市委宣传部消息,2017年宿迁文化产业位居全省前列,占GDP比重达4.03%,宿迁正由重要产业向支柱性产业迈进。国家将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在基础设施方面,交通、通讯、电信等基础设施将大大地在改善。

3.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宿迁还有许多资源都处于未开的状态,这些资源能为我们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与旅游价值,只要达到了开发的条件,既可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地区的资源将是一张漂亮的名片。因此,通过品质优良的旅游服务,打造宿迁旅游业高效、优质的形象,使旅游服务更加文明,更加人性化。

(四)宿迁市文化产业的威胁

1.周边地区“同质”化的竞争。周边地区类似的文化产业竞争激烈,远离客源市场的宿迁在经济发展程度、资源禀赋、风土人情方面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2.基础较薄弱,观念保守,随着新兴文化产业的逐步扩张,宿迁市文化创意人才资源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宿城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交通不便及投入不足,以前的投入主要倾向于传统产业,对旅游业投资严重不足,提供的旅游商品档次低,宣传力度低。文化产业发展总量不高。

三、宿迁文化产业营销策略

(一)政府——文化产业营销的强力助推者

1.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是这种良好坏境的营造者,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纳入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点当中,确保工作推进有力有序,随着宿淮盐城高铁的启动、宿迁机场的规划运作,应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2.宿迁市政府要加快培育现代市场体系,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开展一系列文化创业创意活动,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制定相关政策,以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环境与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吸纳能适应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能人和高人,为宿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品牌——打动人心的营销策略

1.品牌是企业的软实力。品牌既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又张扬了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品牌形象提供了理想的展示窗口和广阔舞台。有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2.宿迁市要继续唱响已有的品牌,开展可持续旅游文化,走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推出具有特色的宿迁旅游城市形象,建立增长机制,打造宣传宿迁的旅游品牌;建立“政企联手,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让各国旅游者近距离的认识中国创造了条件,对建设中国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多元整合的营销策略

1.充分利用本市独有的历史名人资源如项羽、虞姬、鲁肃、沈括等,进行新闻造势,推进名人经济效应,吸引各种媒体对历史文化名人所在旅游景区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宣传促销效果。

2.围绕“名人效应”的旅游主题形象,完善全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制作宿迁旅游宣传片,并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上播放。编辑出版“名人效应”的画册、书籍、明信片、音像制品等,在苏浙沪等重要客源地发放宣传。

3.借鉴兄弟城市的经验,对资源的开发要定位明确,要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产品特色与区域特色,在功能、档次与环境上要超越周边同类产品,通过对宿迁文化资源的整合,协同周边旅游景区,建立联合机制,与兄弟城市积极合作,协同开发,宿迁市经济处于江苏省倒一的尴尬位置也将不复存在。

四、总结

经研究发现,宿迁市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人文气息的城市,但其经济却处于江苏省末位。我觉得宿迁市不应该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很显然,宿迁市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基础也比较薄弱,其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研究者经过仔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觉得要做好文化产业营销,首先政府要起到关键性作用,他是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力推动者。其次要实施品牌战略,树旅游精品,走特色开发之路。努力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园区。本文对宿迁市旅游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进行研究,深挖地域人文特色,对加快宿迁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使宿迁市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嘉清.文化产业营销(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刘丽芳,曹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

[3]王远恒,田标,王艳.发挥生态和文化优势 振兴宿迁体育旅游[J].商场现代化,200921.

[4]李向民,王晨.文化产业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5]蔡嘉清.文化产业营销(第1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胡惠林.文化产业学(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7]李锡东.文化产业的营销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江苏省统计局.宿迁市文化产业分析[OL].http//www.jssb.gov.cn,2011.

[9]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人文地理,1997(3).

[10]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第二版)[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11]夏藏龙.浅谈SWOT模型的营销战略[OL].https://www.docin.com/p-1519700510.html.

[12]雷银生.企业战略管理教程(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