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产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产业研究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质量兴农的路径与对策

2019-02-07 15:5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赵予新   孙红霞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粮食安全视阈下我国进口粮源保障体系建构与实现机制研究”(编号:15BGJ024)的成果。

摘要:质量兴农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农业产量稳步增长但质量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农民自身的生活质量亟待提高。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走质量兴农之路。但是,要实现质量兴农我国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新型新职业农民队伍素质总体偏低、农村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农产品品牌建设亟待加强等障碍。通过科技兴农、产业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文化兴农五大路径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质量兴农存在的主要障碍。同时,通过三大聚焦,即聚焦政策导向、聚焦过程监管、聚焦提高农民素质来保障五大路径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质量兴农;影响因素;路径

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目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三农”发展的不充分。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笔者以为,质量兴农是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自身素质和竞争力。质量兴农不仅是农产品质量的提档升级,更是农业发展质量的转型升级,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问题的提出

质量兴农的本质不仅要兴农业,更要兴农民、兴农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但是,目前不管是农业产业发展,还是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农产品质量不能适应消费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 5 年都稳定在 1.2 万亿斤以上,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当前,我国农业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当前正在进行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在我国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条件下所进行的战略选择。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以质量一般且畅销的大路货为主,供给结构缺乏合理性,优质的、绿色产品远远不够,与广大消费者追求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不适应;农业领域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农业体量大但不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传统农区“小、散、碎”的粗放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导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仅达到40%,阻碍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的使用。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而农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保证农产品产的优、卖得好,品牌打得响、过得硬。这就要求从以往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下大力气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走质量兴农之路。

(二)农村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种植业比重偏高,2016年农、林、牧、渔占比分别为52.9%4.1%28.3%10.4%;种植业结构仍然以粮食为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在种植业中的占比为67.83%28.62%3.55。农业结构相对单一,雷同现象突出,特色农产品特色不够明显,农业产业链短且窄,农产品主要进行的是初级水平的烘干、脱水、压榨等简单加工,农民从初级加工中获得的利润较低。同时,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不仅是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更是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利益博弈问题,因此,农产品质量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中寻求出路。与此同时,农业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拓展,农业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敏感性差,导致库存与短缺、产品功能强与休闲观光功能弱等现象并存。质量兴农,农业产业质量不容忽视。

(三)农民自身的生活质量亟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亿5千万减少到目前的4千多万。2013年到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减少到4335万,年均减少1391万,农村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也有10.2%降低到4.5%,如图1和图2所示。2009-2016年,中国农村低保、特困人数不断减少,国家也在通过各种政策不断减轻农村人口的医疗负担,是世界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目标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较多,农民的物质生活虽然基本赶上了城市水平,但是农村和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比较“贫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领导干部对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认识不到位,重物质轻精神;另一方面是农民自身对精神生活的认识程度不够或是精神生活层次普遍低下。农民的闲暇时间多以打牌、喝酒或是看电视、哄孩子为主。农村文化市场格调相对低下,甚至有不健康的影像制品等侵入,攀比浪费严重,打架斗殴也时有发生。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图1 按2008年标准统计的贫困人口数

1 2008年标准统计的贫困人口数

图2 按2010年标准统计的贫困人口数

2 2010年标准统计的贫困人口数

 资料来源:图1和图2均根据2017年统计年鉴整理。

二、质量兴农实现的主要障碍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产业的重要条件。以水利设施为例,截止2016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类水库98461座,但大型水库仅占0.7%95%以上都是小型水库,这些水利设施的共同问题主要是标准不高、质量不优、配套设施不齐全,再加上平时的维修养护管理不及时导致大部分水库老化失修严重,灌溉能力出现严重衰减。201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4920.9千公顷,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67140.6千公顷,有50%的耕地灌溉条件不足,大部分农村的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薄弱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减少了农民收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1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表1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

由于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区还是以田块零散经营为主,难以大面积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耕作方式也大都比较传统,导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要比我国现代化总体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目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且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表2),但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较低,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一块突出短板。

2  2007-2016年我国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年底数)

表2  2007-2016年我国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年底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三)新型新职业农民队伍素质总体偏低

     2012年以来,农业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就已经按照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示范推进工作,覆盖面涵盖1800多个农业县。到“十二五”期末,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达到1272万人,比2010年增长55%,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开拓了新的思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初步形成。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而这些人大多数受教育水平偏低,更谈不上对先进技术的了解,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指出,我国农村中农民受教育年限普遍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可见,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据农业部调查数据表明,约有2/3的农民不了解如何使用农药。因此,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和吸引高素质人才投入农村事业是当前质量兴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四)农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农业资源整体质量不高,加之受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影响,耕地资源日趋紧张,耕地中的有机质含量偏低;农业水资源严重不足且利用率低;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近年来,耕地资源超强度开发的同时弃耕抛荒现象严重,东北黑土地持续退化,南方土壤加速酸化,设施农业土壤板结、盐渍化加重;目前农业用水大都采用漫灌的粗放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甚至出现短缺现象;养殖业过度使用抗生素、海洋生态系统退化、草原生态系统失调等现象依然存在;同时,随着农产品国际市场的不断融合,愈发凸显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资源稀缺化、生态环境脆弱化和农资价格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现有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模式必须转变。我国重度污染耕地约333万公顷,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吨,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公顷。农业生产中施用化肥的方式普遍是大剂量漫灌或者是大剂量深埋。据相关部门测算,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为35.2%,农药利用率为36.6%,而欧美发达国家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农药利用率在50%~60%;我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损失高达1300亿元,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的投入。靠拼资源拼消耗实现数量增长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已经严重落后于现实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化肥施用量如图3所示。

图3 中国2000-2016年化肥施用折纯量

3 中国2000-2016年化肥施用折纯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7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品牌是代表产品质量的通行证。品牌建设是实现农业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提高质量转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虽然出现了黑龙江“五常大米”等一批品牌价值高的农业品牌,但农产品的品牌发展依然存在严重不足,优质农产品品牌集中度低,品牌效益不高。现有的农业品牌大都“杂而不亮”,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缺乏规模性,小而散且标准化程度不够,导致现有的品牌体量小、销量小、影响力小。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者品牌意识淡薄,缺乏精确的市场定位,如东北人参、西北枸杞、江西赣州脐橙、华北的小枣等非深加工的土特产品均“有品无牌”。农产品“有特色无品牌”、“地方特产多,地标品牌少”等问题严重;同时,地方政府缺乏对农业品牌的统筹规划,缺乏对特色农业产品文化底蕴的整理及开发,局限在以经济价值为发力点,使得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停留在局部地区,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和品牌区域化发展。

三、推进质量兴农的路径与对策

(一)着力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走好科技兴农之路

质量兴农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由资源消耗性向资源集约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要转变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核心是提高农业科技供给质量,使农业科技由追求增产转向更加注重优质、安全、高效和生态。首先,要增强农业科技的协同创新能力。适应农业由注重量的增长到关注质的提升转变的需求,整合科研团队力量,实施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的科技攻关大协作,克服科研力量分散重复等问题,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开展重点攻关。各级政府从国家层面研发计划的制定、各种基金的分配和项目立项等方面向三农领域倾斜,从纵向层面深入挖掘农业科技潜力,为科技兴农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和能力。其次,突破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当前亟待在以下几个领域有所突破。一是一些颠覆性的前沿技术,包括农业智能装备、节本增效、节能减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种养循环、智能制造等。二是急需要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品种、新肥料、新疫苗、新农药以及现代化农业机械产品。三是推广一批绿色高产高效、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禽重大疫病防治、农机农艺结合等新技术。第三,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应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以服务“三农”和农村社会发展为主线,聚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工作重点,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整合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力量,加大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力度,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与此同时,发挥好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技协的作用,加大对其组织、培训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区等,构建“各级政府推动、科研院所助力、农技协和农业合作社对接、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机制。

(二)着力构建三大体系,走好产业兴农之路

乡村振兴和质量兴农的难点在于缺少富民产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兴农,即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科学构建农业农村的“三大体系”。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精加工、深加工对农产品进一步完善,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提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以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为引领,健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功能。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鼓励和支持开展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的基础上,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仍然不能脱离传统的家庭农户经营,以此为基础,通过合作与联合,组建社会化服务平台,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其次,加快一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创新体制机制,从土地归属、权能、和流转等方面深化改革,严格保护土地产权。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依据农村特色,重点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大力推进农村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第三,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通过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或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同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让其贯穿农业全产业链,直接完成或协助完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标准化建设。推进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体系建设。制定覆盖农产品选种、种植、收购、储运、流通加工、销售全过程的先进标准体系,实行强制标识制度。

(三)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好绿色兴农之路

现代农业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系统,它还是生态系统、文化系统等其他系统的总和。绿色兴农,即通过调整空间布局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管理方式,积极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建立循环低碳生产制度,实现减量增效,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有条件的农村建议实施以下五大行动计划。一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在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的基础上,集成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构建种养结合、高效生态、农牧循环的种养模式,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推广实施“畜禽粪便—有机肥有机农业”“畜禽粪便沼气发电沼渣、沼液肥料种植业”等循环利用模式。二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行动。按照集中连片、多元利用的原则,结合实际推广“农作物秸秆有机肥有机农业”“秸秆饲料畜牧业”“秸秆、沼渣基料食用菌”循环利用模式。在有条件的县(市),建设好以下四类示范区:即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区、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区、秸秆工业化利用示范区、秸秆饲料化和基料化示范区。三是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推广行动。以项目作为推广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的载体,谋划一批推广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的重点项目,积极对接各项扶持政策,主动引导社会资本和各类资源要素参与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及设备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四是绿色农业科技转化推广行动。鼓励农资生产企业加大绿色农资产品的研发力度,支持其采用定制化产销模式,面向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测土、配方、化肥加工、物流配送等全程服务。对于生产绿色农资产品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价格补贴。五是耕地质量改善专业化服务行动。发展一批经纪人团体或组建专业公司。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牵头,环保、农技、植保、农机等部门参与,采用项目申报方式,遴选符合条件的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作为绿色生产技术服务项目的实施主体,政府与其签订服务合同,购买其技术和服务。服务主体在项目实施之后向所在乡镇提交验收申请书,乡镇政府验收合格后,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终审并支付相应的报酬和费用。

(四)着力提升优质产品供给,走好品牌兴农之路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品牌兴农,即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等多种途径,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从量上提高农业的宣传力度、从质上提高农产品的声誉,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由单纯地重投入、重数量向重质量、重效益转变。首先,要明确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目标定位。农产品品牌建设应该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形成各地区特色发展、重点名牌产品逐步推向世界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围绕消费需求提档升级的要求,即以产品为龙头,以质量为核心,以调整结构为重点,以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为途径,以加强过程管理为保障,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培育、扶植、保护和发展优质品牌产品,推动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其次,扎实做好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制定和完善优质农产品质量标准,用标准统一质量,整合品牌。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应从种子和基地抓起,切实做好优良品种研发和推广工作,建设一批优质、大型、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在产品质量、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的企业。一些地方通过组建优质农产品产业联盟,统一标识和品牌形象,通过订单直销减少中间环节,鼓励农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特色、优质、生态农产品,推广共同配送降低流通成本,健全产业链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这种经验值得借鉴。第三,完善促进和保护农产品品牌的政策。在财政政策上,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发展品牌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技术政策上,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品牌企业的新技术研发、先进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给予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鼓励其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动技术集成和协同攻关。在信贷政策上,支持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对品牌企业的重点产品予以优先和重点扶持,支持其做大做强。

(五)着力加强文明乡风建设,走好文化兴农之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文明而淳朴的乡风,可以成为质量兴农的软实力。文化兴农,即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的硬件和软件投入,从思想、道德、知识、精神品格等方面全方位逐步提升农民素质,以及农村文化服务和乡风文明水准,引导广大农民在道德规范、文化知识、素质修养等方面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为质量兴农提供有效的精神动力。首先,大力培育文明而淳朴的乡风。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重塑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塑造诚信互助、健康淳朴、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其次,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移风易俗。通过挖掘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以诚信建设为主线,培育新时代农民的规则意识。在不断优化和完善乡村调解、道德评议、村规民约的同时,引入文化艺术、新媒体等现代媒体,不断强化广大农民接受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第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在建好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同时,办好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焕发农民群众精气神,实现农村文化供给的乡村两级全覆盖,为质量兴农汇聚强大正能量。

四、推进质量兴农的保障措施

(一)聚焦政策导向的转变,从注重增产转向提升质量

政策导向对于农业发展方向十分重要。首先,农业农村政策应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通过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税费减免政策,推动科技研发、农业补贴、项目投资等投向质量提升、绿色发展和效益提高的领域,大力支持数量、品质、生态、效益全面兼顾的农业项目,政策增量重点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要鼓励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向绿色农业靠拢,推动人才、资金等要素向绿色农业发展领域倾斜。其次,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农业政策的着力点要放在构建有利于实现绿色、优质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确保市场竞争环境公平、平等,通过增加制度供给,培育规范经营的市场主体,建立起质量的市场价值实现机制。政府重在制定完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奖惩规则,尽量减少和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三是加快建立引导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考核评价政策。把适应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产业融合、质量安全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引导广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工作者、各级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到“以质量论英雄”方面来。

(二)聚焦过程监管,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要实现质量兴农,必须加强过程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互联网+”为抓手,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精准化和可视化。统一追溯标识,规范追溯流程,健全管理规则,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严格农产品认证行为,加强证后监管,实现农副产品“从田间道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继续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将产品认证与产地认定合二为一。建立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对自觉遵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生产主体进行奖励并授予诚信生产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对不履行追溯义务、信息填报不真实的生产经营主体要加大惩戒力度,把“创牌立信”作为激励平台,确保标准化生产稳步有效推进。同时,还要加强立法,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建立违法行为信息纰漏制度和有奖举报机制,普及追溯知识、传播追溯理念,提升企业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聚焦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亿万懂农业、爱农村的职业农民

农民是质量兴农的主体。只有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善于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质量兴农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首先,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的政策。根据人社部门提供的数据,平均每名返乡创业者可以带动4位农民就业。政府应建立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的机制,多措并举,将在外打工的有志于家乡发展的各种人才吸引回家,从财政和金融政策上加大对返乡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结合各地方实际,制定创业培训计划,健全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服务协调机制,为他们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才干创造必要的条件。要通过一批返乡创业农民的带动,培育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职业农民,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其次,下大力气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和知识水平。实施质量兴农要求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等,这些都离不开亿万农民的参与和支持,这就要求提高广大农民的认识能力和文化水平。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短期科技培训班、电商培训班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让农民了解新技术、学会新方法、掌握新途径,使他们有条件参与到质量兴农的过程中并享受应得的收益。第三,加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力度。通过建立由农业技术专家和经营管理专家组成的队伍,通过多种培训方式,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培训。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鼓励高等院校开办农业职业教育,举办各种涉农专题培训班,建设一支素质强、业务精、懂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农民日报评论员.论质量兴农——写在2018“农业质量年”开启之际[N].农民日报,2018-01-16.

[2]农业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呈现“六个新”[EB/OL].新华网,2017-9-29.

[3]赵丽娜.基于农产品质量选择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4]陈进雄.农民精神生活现状及其提升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3.

[5]郭熙保,白松涛.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四化”同步的根本出路[N].光明日报,2013-02-08.

[6]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创新机制 提升质量造就培养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解读《“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EB/OL],2017-01-24.

[7]黄俊毅,范丹丹. 如何跨过土壤治污这道坎——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吴平[N].经济日报,2014-04-02.

[8]我国三大主粮化肥、农药利用率明显提升[EB/OL].新华网,2015-12-02.

[9]黄俊毅.我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损失1300亿元[N].中国财经报,2014-12-02.

[10]章力建. “互联网+”助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J].农业科技管理,2015(5)

[11]李海涛,李国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等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N].经济日报,201838.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