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业园区特质与产业发展方向选择
陈江涛 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贵州工业园区在产业规模、产业聚集水平上参差不齐,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向省市主导产业转型并不合适。梳理了贵州省工业园区的特点,并结合工业园区在园区规模、招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工业园区进行了分类,依据各分类特点,提出了各类园区产业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创新主导 一、引言 从社会发展的经验来看,工业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1]。贵州在2010年,即“十二五”规划时期,正式提出工业强省战略,明确提出通过发展工业不断缩小贵州省与其他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省政府意识到工业园区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和“三个一批”计划:扩区升位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千亿级工业园区,培育提升一批百亿级工业园区和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差异发展一批体现地方特色工业园区。经过近五年的发展,2014年全省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达到21个,比2013年增加7个,21个产业园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111亿元,占全省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59.3%,其中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仁怀-习水名酒工业园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521亿元、501亿元,在全省产业园区中率先突破500亿元。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68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2%。可以看出,经过五年的发展,省政府通过工业园区带动工业发展已经初见成效。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工业园区在工业总产值上还有相当的差距,也缺乏产生较大辐射能力的千亿级工业园区,产业聚集的程度还有所缺乏。在十三五规划之际,如何依据各园区特点,在符合和促进省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园区发展的大跨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其中,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方向不仅重要,而且影响深远。本文首先分析贵州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特点,然后结合省政府产业主导要求,谈谈产业园区在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二、贵州工业园区特点 2.1贵州工业园区概述 贵州工业园区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92年成立的贵州省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提出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各级工业园区得到了飞速发展,建设工业园区成为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有效保障。贵州省工业园区既有按功能进行划分,也有按地域进行划分,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属于综合性的工业园区,息烽县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则是典型的资源型传统工业园区,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属于基于特色产业的工业园区。从产值来看,根据2014年全省工业园区的数据,500亿级园区仅有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和仁怀-习水名酒工业园,10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达到21个,10亿以上工业园区共有85个,其他产值较小的工业园区不胜枚举。 2.2贵州工业园区特点 (1)工业园区规模普遍较小,发展不平衡 根据工业园区的生产总值来看,在排名前100的园区中,仅有两个500亿以上的工业园区,21个100亿以上的园区,不仅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中部地区如湖南、湖北等省份的产业园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缺少千亿级园区是产业园区规模普遍较小的缩影。贵州省100名以后的园区规模就更小,例如镇宁自治县产业园区仅有入驻企业三家。 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首先体现在地区的不平衡上,500亿以上的工业园区,按照地域归属分别在贵阳和遵义。按照工业增加值来看,2015年1-5月, 贵阳和遵义的工业增加值在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0.4%和27.2%,远高于其他州市。这与贵阳和遵义的工业园区的发展优势相一致,也说明工业园区的发展不平衡性显著。 图1贵州省2015年1-5月各州市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力资源短缺 根据2015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全省园区不再新增,到2017年基础设施达不到“九通一平”(含集中供热、供气)的园区将被逐步淘汰。以安顺市为例,许多园区基建普遍是“点”上良好,“面”上未能形成配套网络格局,衔接不够,故需继续完善。例如,民用航空产业基地的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因资金筹集困难,道路、给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信息化配套等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另一方面,园区的开发管理需要专业的人才,但园区用人与人才吸引问题并未得到真正重视。部分园区自身管理机构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到位,激励有限,难以招纳到专业的规划、招商、管理或综合型人才。故实践中,缺乏园区开发经验,往往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服务沟通、融资协助与功能布局协调,不利于园区与产业链的长远发展。 (3)大型项目缺乏,产业链条松散 产业园区普遍产值小、层次低、缺龙头企业,以安顺市工业园区为例,如镇宁、关岭、紫云等建设较晚的园区,亿元级别的进驻项目较少,到目前,紫云、关岭县年产值过亿的入园企业数均仅有2家。即便如黎阳高新区、西秀工业园、民用航空产业基地等基础较好的重点园区,产值规模亦皆只过100亿元。 另一方面,受内外条件影响,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未能形成。首先体现在招商环节,由于园区的发展,引入企业还是头等大事,园区可选择性较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进行产业选择的阶段。因此,投产企业中缺乏能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核心企业,产业链条比较松散,企业间关联度小,产业链条没有形成,牵动效应不强,难以形成合力。例如镇宁产业园的顺立达纺织项目因受市场冲击,下游产业印染计划暂缓 (3)产业分散,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虽然各个园区都制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但在实际的招商引资过程中,产业并未形成有效的约束,只要是个企业,园区就愿意引进。这种招商特点,一方面使得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链条松散,难以形成产业聚集,另一方面,也使得许多产业分布在不同的产业园区,难以形成产业聚集。2014年,贵州省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模总量1460亿元,同比增长62%,但产业聚集并不显著,在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去,贵安电子信息产业园甚至许多地级市产业园都开始向电子信息产业靠拢,这可能分散了外界对贵州省的信息产业投资,弱化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聚集效应。 2.3产业转型发展机遇与约束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建设以贵阳-安顺为核心的黔中经济区,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贵安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把黔中经济区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是对贵州工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发展的重大利好。 另一方面,贵州发展要守好发展和环境“两条底线”,要求园区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进,即发展生态工业园区。许多园区内入住的小规模企业占很大比例,经济规模小不仅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以及废物的资源化程度,而且污染监控成本较高,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技术推广成本也高。可以说,现阶段工业园区从本质上并未摆脱“高投入、高产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目前很多园区急于加快工业体系建设,所以对生态问题重视不够,生态工业意识薄弱,对生态工业的理念、内涵、作用等认识不够。在十三五期间,随着对生态工业的重视,生态因素必将对园区发展形成制约。 三、产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选择 日前,正值“十三五”规划之际,由于贵州省在省级层面主推“五大新兴产业”包括: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用以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所以市、区级产业园区管理部门在制定规划时也将未来工业园区规划往这些产业靠拢,以期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这种情形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许多工业园区原定产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许多规模小的工业园区招商具有相当程度的偶然性,与规模大的工业园区相比,缺乏招商选择机会,这些工业园区需要根据招商实际进行产业发展重新定位。总之,不同特点的工业园区在面临产业转型升级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是很不相同的。 根据工业园区规模、产业聚集程度、招商能力等因素,结合贵州产业园区特点,我们通过对贵州省前100个工业园区相关数据进行考查,梳理和提出了几种典型的工业园区,它们在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这预示,在促进产业园区产业发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慎重考虑。 表1 典型工业园区特点与产业发展思路表
综合强型须在省级层面进行整合,主要目的是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千亿级产业园区,提高辐射作用。贵州省千亿级产业主要有烟酒、化工、建材、电子信息产业等。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在贵阳及贵安相对集中,具备一定的整合基础。对资源依托型需要根据资源储备和消耗情况,选择转型或升级对策。随着贵安新区开发的进行,贵安新区相关产业园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投资,贵州省主推的五大新兴产业,在贵安新区均有有所体现。贵安新区的新兴园区需要根据产业规划,确定招商门槛,使引进的企业能够形成有效的产业聚集,并产生 辐射作用。贵州省产业不定型工业园区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这是贵州工业发展落后的体现。对于这种类型的产业园区,需要采用两种思路。一是以引入的大型企业为依托,构筑产业链条。由于许多县级产业园的地域关系,并不容易吸引大企业入驻,即使有,肯定有内在的特色资源优势。如贵州晨春石业有限公司和贵州天韵石尚有限公司入驻镇宁产业园,带动了当地石材业的发展。二是依据特色资源,形成小企业集群。可以参考武义的“五金之乡”、温州的“中国鞋都”等发展思路。产业不定型工业园区特别需要避免走省级主推的“五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以免失去自身特色。 四、结束语 工业园区在工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工业园区产业选择直接决定着工业园区发展潜力。本文梳理了贵州省工业园区的特点,并结合工业园区在园区规模、招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工业园区进行了分类,依据各分类特点,提出了各类园区产业发展的思路。对各园区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毅中.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经济学家,2013 [2]马迁玉,邬冰.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辽宁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