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刘媛媛1,2 孙慧1,2 1.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2.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影响研究——基于创业板数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疆资源型产业污染集聚,损益偏离与包容性绿色增长》(基金编号:71963030) 摘要: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发展之一的商业模式也展现了自身的优越性。同时,商业模式创新对中小企业提升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愈加重要。而作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突出代表,创业板企业大多具有创新的商业模式。同时,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也成为中小企业保持自身成长的基础和保障。为了解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领域,本文采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文献进行梳理,同时也为以后研究创业板中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创业板;中小企业;Citespace 一、引言 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遇,重写了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甚至影响了其发展方向。 2009年创业板的成功推出使许多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受到关注。其主要目标是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快速成长的企业,建立正常的创业投资和创业扶持企业的退出机制,为自愿创新提供金融平台。作为快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很多创业板上市公司都有创新的商业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就是我国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的存在解决了中国大多数人的生计问题,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在我国注册企业总数的占比约为99%,中小企业几乎涵盖了我国各个行业,其中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60%。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导致中小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的难题和挑战,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生存下去,同时如何发展自身企业,创造出各自企业独特的优势也成为了重要环节,因此中小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在市场定位、价值创造、盈利模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各个方面都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 应对中小企业的不同诉求,商业模式创新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围绕商业模式、模式创新等进行研究,成果较多。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相关文献,应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从CNKI获取的2004-2020年关于商业模式创新6691篇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明晰和研究热点和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时间脉络分析,理顺“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理论脉络,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研究设计 (一)资料来源 本文以CNKI为文献获取平台,其中:截至2020年08月05日,以2004-2020年为时间范围,文献以CNKI为检索来源,分别以“创业板”、“商业模式创新”作为关键词,以期刊作为文献类型,勾选SCI期刊、EI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作为来源期刊类别筛选,最终检索文献为2730、6691篇。 (二)研究设计 为获得创业和板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及时间演变趋势,进行如下研究设计。首先,应用CNKI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分析每个年份发表文献的关键词共词网络特征分析,确定前沿研究热点;其次,按照被引顺序分别选取排名前500的文献作为文献集,其中创业板方面文献最高被引频次为465次,最低被引频次为0次,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文献最高被引频次1096次,最低被引频次为0次,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及可视化分析,获取研究热点及研究重点领域,搭建创业板企业商业模式的知识结构,为接下来的文献梳理打下基础。 (三)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简称,译为“引文空间”。Citespace是在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数据和信息可视化(Data an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背景下用以分析引文空间的知识聚类与分布及知识单元之间贡献等的引文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的优点是在适用领域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适用;并能得到可视化的“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三、结果分析 (一)“创业板”、“商业模式创新”发文量变动整体趋势
截至2020年8月5日,关于“创业板”的中文献发文量分别为12493篇,外文文献发文量分别为3052篇;“商业模式创新”的中文献发文量分别为5687篇,外文文献发文量分别为1115篇。 图1显示了我国创业板研究性文献在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CNKI)发文量随年代变化的情况。由图得,首篇研究性文献在1998年份刊登,而在1999年开始关于“创业板”领域的文献逐渐增多,文献数量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1-2005年,中外文献呈快速走低阶段;2005-2009年,呈大幅度上升趋势;2009-至今,相关文献再次迎来下降阶段。预计2020年发文量将达到439篇左右。 图1 2004-2020年“创业板”国内外文献发文量 图2显示了我国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性文献在CNKI发文量随年代变化的情况。由图可得,第一篇研究性文献在1994年份刊登,而在2004年开始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的文献逐渐增多,文献数量变化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2004-2008年,中外文献呈快速走高阶段,迎来了第一个发文量最高小节点;2008-2009年,呈下降趋势;2009-2016年,中外文献呈快速走高阶段,迎来了第二个发文量最高小节点;此后至2018年开始下降,2019年上升。2019-2020年下降。预计2020年发文量将达到535篇左右。;自2004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2016年前后达到最高,此后高质量论文发文量平均在500篇左右。由此可得商业模式创新受到我国研究学者们的关注。 图2 2004-2020年“商业模式创新”国内外文献发文量 (二)Citespace知识图谱与研究趋势分析
1.“创业板”图谱分析 采用Citespace对排名前500的高被引文献以及对2020年文献关键词共线网络可视化分析,并进行聚类和时间分析,获得国内外文献中学者们关注的研究重点领域并与研究热点进行比对,确定为后文的文献综述提供分析框架。 (1)研究重点主题分布及网络特征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中节点大小表示中心度的大小,线条粗细表示联系的紧密性。如图3、表1可见,除了检索关键词词“创业板”之外,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依次是风险投资(0.21)、创业板市场(0.21)、中小企业(0.18)、创业板上市公司(0.12)、公司治理(0.11)、创业板公司(0.08)等。这些节点是在高被引的500篇文献的分析中中心度高、频次高的节点,与前文前沿研究热点对比,这些节点研究贯穿于“创业板”研究的始终,是与创业板紧密联系的重点领域。 中心度较低处于关键词网络图外围的节点、频次较高的股权结构(12)、公司绩效(8)、盈余管理(8)、经营绩效(6)等虽未处于中心位置但在网络中处于连接中心节点的衔接关键词,也是创业板研究的重要领域。 网络图中的外围节点如股权结构(2012)、ipo抑价(2010)、私募股权投资(2012)、技术创新(2015)等结合上文前沿研究节点分析对比发现,此类节点多为近几年研究关注的新热点。 图3 “创业板”高被引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表1 文献TOP10关键词频数及中心 图4 “创业板”国内外文关键词聚类和逻辑分布图 (2)研究热点时间演变 聚类分析后,高被引关键词分为十类,分别是创业板、高管激励、主板市场、ipo抑价、抑价、挂牌、创业板公司、交易规则、政府扶持、商业信用、公司成长性;结合时间脉络可见,“创业板”聚类自2001年起至2016年是持续的主题,在研究创业板时,其节点在2001-2018年之间节点密集;高被引中“高管激励”的关注从2001年至2016年,并在2004年之前节点密集;“主板市场”聚类研究在2010年之后节点密集;“ipo抑价”聚类研究在2010年之后节点密集;高被引文献从2000年起研究较多,且一直持续;最后的聚类集中在了创业板公司,相关的关键词还有政府扶持、商业效用等。 图5 “创业板”国内外文关键词聚类和时间分布图 2.“商业模式创新”图谱分析 采用Citespace对排名前500的高被引文献以及对2020年文献关键词共线网络可视化分析,并进行聚类和时间分析,获得国内外文献中学者们关注的研究重点领域并与研究热点进行比对,确定为后文的文献综述提供分析框架。 (1)研究重点主题分布及网络特征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中节点大小表示中心度的大小,线条粗细表示联系的紧密性。如图6、表2可见,除了检索关键词词“商业模式创新”之外,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依次是商业模式(0.51)、创新(0.13)、技术创新(0.08)、价值主张(0.06)、动态能力(0.06)价值链(0.06)等。这些节点是在高被引的500篇文献的分析中中心度高、频次高的节点,与前文前沿研究热点对比,这些节点研究贯穿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始终,是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联系的重点领域。 中心度较低处于关键词网络图外围的节点如频次较高的互联网+(12)、互联网(10)、商业生态系统(5)等虽未处于中心位置但在网络中处于连接中心节点的衔接关键词,也是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重要领域。 网络图中的外围节点如利益相关者(2009)、创新驱动、创新动力、创新途径等商业模式相关研究领域;企业商业模式、企业能力、竞争优势、企业绩效、开放式创新、互联网金融等结合上文前沿研究节点分析对比发现,此类节点多为近几年研究关注的前沿热点。 图6 “商业模式创新”高被引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图7 “商业模式创新”国内外文关键词聚类和逻辑分布图 表2 文献TOP10关键词频数及中心度 (2)研究热点时间演变 聚类分析后,高被引关键词分为十类,分别是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价值主张、动态能力、价值链、案列研究、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创新路径;结合时间脉络可见,“商业模式”聚类自2006年起至2015年是持续的主题,在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时,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Callon,2007;Chesbrough,2010;Zott等,2011);在2009年后节点密集;高被引中“技术创新”的关注从2006年至2015年,并在2011年之前节点密集;“动态能力”聚类研究在2009年之后节点密集;“案例研究”聚类主要探讨商业模式创新关注企业来自与创业板、以及价值界定和新兴技术研究方面,高被引文献从2007年起研究较多,且一直持续;最后的聚类集中在了企业商业模式,相关的关键词还有价值共创、企业绩效等。 图8“商业模式创新”国内外文关键词聚类和时间分布图 3.“2020年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方向分析 由于2020年的文献共被引次数较少,但2020年的研究方向也需要我们关注,因此对2020年的69篇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如图9、表3可见,除了检索关键词词“商业模式创新”之外,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按照关键词依次是商业模式(0.74)、价值创造(0.60)、技术创新(0.16)、价值共创(0.10)、智能制造(0.10)、案列研究(0.10)、创新绩效(0.10)、costco(0.10)、企业绩效(0.07)。这些节点是在69篇文献的分析中中心度高、频次高的节点,与前文前沿研究热点对比,这些节点研究贯穿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始终,是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联系的重点领域。 中心度较低处于关键词网络图外围的节点如频次较高的数字化转型(3)、大数据能力(3)、价值网络(2)、创新(2)、高质量发展(2)、平台企业(2)等虽未处于中心位置但在网络中处于连接中心节点的衔接关键词,也是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重要领域。 网络图中的外围节点如新零售、产业政策、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异质性、企业家精神等与商业模式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小企业、产业融合、互联网、价值主张、价值链、价值网、企业绩效等与之前前沿研究节点分析对比发现,此类节点仍为为今年研究关注的新热点,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沿热点。 图9 “商业模式创新”2020年高被引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数据来源:CNKI文献检索,根据Citespace绘制 表3 2020年文献关键词频数及中心度 (三) 基于研究热点的文献梳理 1.商业模式创新 (1)概念 商业模式创新是由某种动力驱动的创新活动,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彼此之间非常不同,并且具有相似的观点差异。 ①技术创新学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概念 技术创新是较早与商业模式创新相互关联的因素,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关系。Schumpeter(1934)[1]提出了创新的定义,并认为创新应分为五类: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分配创新和组织创新,其中对技术创新的关注集中在此类研究领域。Christensen(2002)[2]率先提出了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管理的概念。他强调,为了映射破坏性技术,企业必须在破坏性商业模式中进行创新,并将“破坏性商业模式中的创新”定义为创造自己价值的第一批客户,从而确定非消费客户群体。针对最不可能购买现有产品的消费者,并确定阻止其消费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颠覆性技术满足非客户客户的需求,企业可以开发新的高增长市场,并继续“蚕食”其他企业的现有客户。Tidd和Bessant(2012)[3]从创新概念出发,定义了四种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创新定位和范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同于传统的创新类型,它是一种新型的创新范式。范式创新反映了一种思想上的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企业的业务,并且源于重新定义新进入者的问题和规则。 ②战略学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概念 从战略视角解释,这类学者主要从变化的角度理解和分析商业模式创新,他们将其作为企业改变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之一,重点放在企业如何改变商业模式以及这种变化的结果。 Hamel(1998)[4]将商业模式创新理解为一种战略创新,并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对行业当前商业模式的重新配置,以扰乱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新价值并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新财富。MarKides(1998和2006)[5]强调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行业的假设和定型观念。Schlegelmilch等(2003)[6]把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战略性创新,通过改变既有规则和更改竞争性质来建立企业既有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在大幅度提升顾客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高速增长。 ③价值链学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概念 价值链是近些年学者们颇为关注的热点之一,通过价值链将商业模式创新联系在一起,也是现在大家研究的方向之一。Mitchell和Coles[7]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在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对5w2h的改进. Zott和Amit[8]从活动系统的角度出发,商业模式创新是对现有活动系统的修正和再设计,要建立在企业能力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兼顾要素,外部环境以及网络关系等。基于价值链的视觉,Clauss[9]对大量文献进行综述后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对价值创造,价值主张,价值获取方面的创新。 (2)影响因素 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一直以来的都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方面,不同的学者也认为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从创新来源和阻力因素两个维度来说明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因素。 ①创新来源: 一是技术创新。Timmers(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中创新背后的驱动力。 Yovanoff和Hazapis(2008)等学者的后续研究也表明,在更广泛的互联网中,基于行业融合和模块化方法的新技术的使用为美国等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利润。 二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Habtay和Holmén(2014)认为,企业可以面对两种类型的威胁——技术和市场,而各种外部威胁都可以影响企业家的反应。当公司面临双重威胁时,由于已建立的业务模型不再适应市场需求,并且公司更积极地利用以前的核心能力来组织和整合市场中已建立的组织结构,因此他们可以更轻松地在基于市场的商业模式中发起创新。以此作为基础的方式,来提高企业效率。 三是行业竞争的压力。Velu和Jacob(2016)收集了111家公司的数据。从整合效应理论和奥地利学派的竞争观来看,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特殊配置形式的商业模式,在企业的竞争性内部活动中,与外部市场上客户的价值主张相关联。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胜过竞争对手。 四是企业家能力和精神决定商业模式创新性是否有效。Martins(2015)认为,对于商业模式创新,领导者主要需要 "意识"、"创造力"、"信心 "等领导能力。制定强有力的原创商业模式,根据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变化,评估现有的商业模式能否适应环境,是维持现状还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②阻力因素: 一是认知阻力。对于阻力的认知不明确会影响商业模式创新。Chesbrough认为,企业内部成熟的商业模式对决策过程所需的人物有重要影响[6]。 二是组织结构阻力。组织结构不足也可能会阻碍商业模式创新。Chesbrough(2009)指出,在一些大公司中,部门负责人可以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但是他们频繁的变动,以至于缺乏商业创新的连续性[11]。 三是资源配置阻力。在资源配置的阻力方面,Christensen(1997)研究了颠覆性技术的营销过程,颠覆性创新的商业模式的主要阻力是缺乏足够的资源和弹性。他认为这些主要用于技术型商业模式[12]。 四是来自外部环境的阻力。Sosna(2010)认为,当管理者第一次构思新的商业模式时,会面临不可预测性和快速变化的市场,导致管理者遇到创新决策时,会产生阻力[10]。 四、结论与展望 (一) 主要结论 1.从文献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有关于“创业板”“商业模式创新”为关键词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深入,国内创业板的研究热点从基本的创业板公司描述到以此为基准研究企业的变化再到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特别是通过创业板公司与经济增长(市盈率)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国内商业模式的主要对象是对创新商业模式进行创新研究,研究因素对创新机制的影响,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反映了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不断深入,随着商业模式研究转向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特别是商业模式创新和驱动因素的研究,经济增长得到了深入的探索。 2.高成长中小企业的代表——创业板,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具有特殊的特征,商业模式的创新性成为中小企业高速增长的基础和保证。中小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有明显的特点,同时商业模式的创新性作为中小企业保持高成长性的基础和保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研究高度的相关性,也是我们现在的研究热点。 3.商业模式创新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不断增加。文献计量方法、匹配测度模型、GE矩阵分析、CET@I方法论、数据包络分析等研究方法应用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领域中,不断丰富了研究方法。 (二) 研究展望
自1990年以来,随着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模式研究已成为企业家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商业模式创新在全球商业世界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袭来,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企业也面临了新一轮的挑战,在出现无法复工、资金回流慢等问题,有的产业在这样的机会下规划自己企业的方向,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资源。在企业经营时,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比高技术更加显著,因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国内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从2002年至今已经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仍有一些今后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1.创新动力研究不完善。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动力研究历时较短,目前现有的也是仅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较为成熟。对其它创新动力的研究还不够完善。2.不同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不够完善。比如是否具有可组合性,可移植性, 以这种方式实现的业务模型创新的效率是否有效。3.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的评估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关于这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的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 to profits,capt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siness cycle[M].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Reprint 1996. [2]Christensen C M,etal. Foundation for growth: How to identify and build disruptive new business[M].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2,43(3):22-31. [3]Tidd J and Bessabt J. Mangage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M]. (4thED.).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Ltd,2009. [4]Hamek G. Leading the revolution[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5]Markides C. Dsruptive innovation: In need of better theory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1): 19-25. [6]Schlegelmilch B,etal. Strategic innovation: The construct,its drivers and its strategic out comes[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2003,11(2): 117-132. [7]Mitchell D, Coles C. The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ntinuing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003,24(05),15-21. [8]Zott C,Amit R,Massa L.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 sand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37(1). [9]Chesbrough H and Rosenbloom R 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 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 - 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ion Change,2002,11( 3) : 529-555. [10]Sosna,M. Nelly R.Thevinyo-Rodriguez and Velamuri R.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rough trial-and-error learning-The Naturhouse Case[J].Long Range Planning 43 ( 2010) : 383-407. [11]Clayton M,Christensen.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12]Chesbrough 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 [J].Long Range Planning,2009( 7)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