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探析
袁少琪 孙文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911639093) 摘要: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子媒介,不仅全面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从深层影响了他们的文化消费选择,甚至也影响了感知与认知模式。就文化消费而言,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日常消费的多样化、阅读的碎片化、学习知识的表面性、文化消费的娱乐化等四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智能手机与大学生消费选择关系、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状况、大学生文化消费方式的调查分析,认为要消除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给予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培养其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智能手机;媒介;大学生;文化消费 一、作为消费媒介的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媒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从传统的机械媒介发展到现今的电子媒介与机械媒介多样共存。信息科技逐渐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是广大信息受众和信息传播载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新时代革新与进步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也是一个活跃的信息接受群体。应运而生的消费媒介——智能手机,成了该群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更鲜活的血液,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选择。 CTR 2019年7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的互联网接触群体比例达到97.7%,且随着他们学习阶段的发展,从步入大学一直到研究生,其媒体接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或者说其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多地被不同媒体分割。另外,有研究者对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这四所高校做了关于大学生媒介消费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智能手机是大学生除计算机网络以外选择最多的消费媒介。 从数据来看,不管是年龄、性别还是专业,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使用动机来看,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动机有“了解信息、休闲娱乐、学习交流、打发时间”等几种方式。其中,“了解信息”、“学习交流”和“休闲娱乐”这三种方式居多。调查结果还显示,通过智能手机获取最新资讯,进而接触和了解社会是大学生利用这一媒介的主要目的。但从其获取的信息类型来看,大学生获取的最新资讯中最多的不是时事政治、专业知识,而是娱乐化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获取信息的能力愈发强大,相较于传统的电脑,它灵巧易携带,获取信息速度快。同时也因为智能手机获取信息快速、便捷,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学习的越来越少,原因是他们只需在手机上输入相应的字段,便可快速检索到想要的知识信息。但这也造成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使得“低头族”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关系越来越冷淡。 当然,获取信息快速是一方面,娱乐项目增多是另一重要方面。大学生作为智能手机的主要使用群体,是网络娱乐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这一点早已被商家看到。因此,他们开发的众多娱乐游戏、交互平台目标群体就是大学生。因为在他们看来,大学生已经有成熟的心智和判断力,拥有消费选择的自主权和相对独立的经济自由。但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较于那些已步入社会的人群来说,大学生又是一块未出世的白玉,珍贵又纯洁,他们容易受那些低俗的游戏和文化娱乐节目所影响。如当下火爆的手游王者荣耀以及刺激战场,这两款游戏都是由电脑端游戏改造而来,虽然不及电脑画面制作精良,但借助智能手机可随时随地娱乐,因此一经推出便获得很多年轻人的青睐,有些高校甚至举办了王者荣耀联赛等相关活动,可见这对于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之大。但借助智能手机推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游戏使很多大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这是智能手机及其消费娱乐化负面影响的体现。与此同时,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支付、网络新型借贷方式的出现,大学生使用现金越来越少,货币的虚拟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他们珍惜金钱的观念,从而将更多的钱花在娱乐中,导致盲目消费和浪费。 诚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利用智能手机获取知识信息、进行有效学习的大学生。从相关调查和数据分析得知,大学生对智能手机这一消费媒介具有一定的认知力,能熟练运用其功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但他们对智能手机的负面影响认知不足,他们的生活、娱乐和学习都过度依赖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其结果就是他们的自制力下降、自理能力降低。针对这一情况,大学生自身应懂得反省,改进自己;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教育,加强对其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电子媒介的便捷与阅读碎片化 正如前面所说,作为一种电子媒介,相较于传统纸质图书来说,智能手机获取信息便捷快速。文本媒介文化史研究认为,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口传文化、抄本文化、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四个阶段。口传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语音交流来实现阅读,也就是“听读”,它受制于时间和场地,具有明显的缺陷。而后出现的抄本文化相较于口传文化来说,尽管仍存在着“口头——听觉”特性,但已开始将阅读从听觉转向视觉。印刷文化的出现则是决定性的,它使得自口传文化开始的听觉特性逐渐消失,并使得视觉在阅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且大大减少了时空场地的限制,从而极大拓展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范围。最重要的是,印刷文化诞生了现代文明极为重要的文字书写和阅读的能力,即“读写能力”。 三、世界图像化与文化的泛娱乐化趋向 智能手机能够深度影响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除去上述所说的两个方面外,则是图像化感知和文化泛娱乐化。现如今,“读图时代”的人们深受图像化思维侵蚀和支配并呈现出一种“感性迷狂”。图像指数级增殖和三维仿真超时空敞开,已然将人类置身于图像的世界,视觉得以延伸,人们获取信息、感知、认知、审美等方面也因此转向图像化。 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指出,“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了图像”,理解下来就是,他认为世界成为图像化和人成为主体是决定现代本质的两大基本进程。图像化影响下,人们的思维逐渐呈现出四个本质特征:碎片化,各种联系被分割成种种图像,人们往往只注意到这些独立的图像,而无暇将这些图像连结起来还原其原貌,于是这些图像就像繁星一般只能停留在人们脑海的天空独自闪耀;表层化,图像作为视觉接触物,在第一时间给予人们准确的形象与信息,同时也在人们脑海中对所表现信息下了定义,这使得人们不再像阅读文字信息那样会去深度思考,从而将信息统一化,失去了信息呈现内容的多样性;形式化,与表层化所表示的一样,图像化使得人们的思维不仅停于表面还拘于事物的外在形式且无法深入内部;单向度,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图像的世界不断扩张,将人们牢牢束缚起来,人们将图像与各类事物联系在一起,使图像成了表达的主要方式,人们也沦为这个缤纷的图像世界所支配的群体。 世界图像化也导致文化的泛娱乐化,泛娱乐又加快了图像化的进程。文化泛娱乐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信息时代,每天如微尘般繁多的信息冲击着每个人,为脱颖而出且实现高利益目的,娱乐化渐渐成了主流。诚然,文化泛娱乐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且符合当下市场需求,但弊端突出,娱乐化的趋向降低了受众的文化品位,其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力不断下降。智能手机作为便携媒介,催生的“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走红便是一个世界图像化与文化泛娱乐化结合的表征。“南抖音,北快手,王者农药遍地走”,这是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近几年来,短视频铺天盖地,以迅猛的发展势头创造了一波新兴创业机会,改变了当下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其走红的原因主要是门槛低、种类多,给人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其自主发挥、自由创造。但处于这样条件下的短视频势必存在着诸多隐患,视频内容低俗、敏感话题不受约束、人员冗杂、管理机制不严密等等。 2018年有人就高校大学生使用短视频App使用情况对兰州五所高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400名本科生中有77.94%的人下载了短视频App,且大多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短视频上用于娱乐消遣。CTR也于2019年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是网络视频的实力消费者,78.1%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看视频和短视频在两次以上,他们是网络视频的高粘性用户但粘性随着年级升高而降低。从中可以看出图像化与文化泛娱乐化已深入大学生生活,即使部分学生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电子图像化和文化泛娱乐化,但其巨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四、结语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用周宪的一句话来概括:“微文化”是美好的,也是“令人不安的”。从文化消费,到阅读方式,再到泛娱乐化,智能手机无疑是关注的焦点。智能手机是信息时代诞生的便携电子媒介,它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影响重大,它不仅影响其日常生活,更影响其学习、思想和认知。大学生被时代的洪流推动着,尽管少部分学生具有辩证思维和抵抗勇气,但如何降低其负面影响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我认为可以做如下几种尝试。 首先,各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智能手机这样的电子媒介更深层次的认知,督促大学生增强自制力;其次,培养大学生纸质阅读的习惯,鼓励其进行纸质文本的阅读,例如设立阅读日或者举办阅读比赛,培养其对纸质阅读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增加其对纸质阅读的接触进而产生亲切感,改善阅读行为和习惯;最后,定期做读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的放矢。此外,对于家庭和学校教育而言,父母可以就自己孩子的阅读成长环境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案进行教育,而老师则可以在条件允许下多布置一些长篇或整本阅读作业,以便更好改善学生浏览式阅读习惯,降低电子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总之,对于电子文化的到来以及电子媒介的不断更新换代,不单是大学生,处于这样时代下的每个人都应时刻警醒,不被洪流推入文化消费的歧途。 参考文献: [1]周宪.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 2016(11). [2]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M].中华书局,2007. [3]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M].译林出版社,2011. [4]瑟琳·海尔斯,杨建国.过度注意力与深度注意力:认知模式的代沟[J].文化研究,2015(1). [5]马丁·海德格尔,杨建国.世界图像的时代[M].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