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
顾勇涛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摘要:消费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结构。而交通基础设施是我国商品流通、民生经济的基础,而且随着金融体系的完善,普惠金融也逐渐成为了民众的关注热点。本文的实证研究得出,省市地区消费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对人均消费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金融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均消费呈现了显著的负向作用。研究结论对我国政策的启示是,地方的城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应当以稳固的公共基础设施作为铺垫,提高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运作水平,让个体和中小企业获取更宽松的信贷条件,发挥地区消费的示范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省级面板数据;金融产业;交通运输
一、研究背景
我国属于世界中的发展中国家,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如今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促使居民消费需求与市场供给显得不协调。应当发展与其配套的金融产品,完善互联网的征信体系,降低居民消费信贷的门槛,释放出耐用品的消费潜力。虽然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应用已经伴随着智能手机进入了每一位消费者的生活,但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完善,消费信贷的门槛依然较高。换而言之,金融效率对居民消费可能存在积极作用。因此,本文从交通基础设施和金融效率的角度出发,采用空间面板模型来研究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促进内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理论分析
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居民消费需求存在着理论作用机制。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一定的过度投入,进一步扩大居民的生活半径,可以降低当地居民的出行成本和消耗时间,增加了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为当地居民生活创造更丰裕的消费空间,比如,公路设施的集约型建设不利于居民出行的便利性,降低了居民出行消费的欲望。
研究假设1:交通基础设施对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积极影响。
金融效率代表了当地金融部门对资金的配置效率,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了股票、房屋资产、债券等索取实物资产的权利,在金融效率更高的地区能够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主要是,信贷服务对跨期消费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因为居民货币需求有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各种动机的货币持有一定比例或数额,促使短期内影响了消费者购买耐用品的决策。换而言之,金融的市场化运作缓解了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有利于其释放消费潜力。比如,消费信贷则建立起商品服务的分期支付形式,为消费者的货币支出起到了平滑作用。
研究假设2:金融效率对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积极影响。
三、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全国省级面板数据,不同省市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故研究采用了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来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有利于分析相邻地区的经济溢出效应。而空间误差模型进一步考虑了模型误差的自相关问题,解释了地区之间相对位置差异。
研究中采用的变量分别的当地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客运总量、金融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商品房销售价格、城市化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和CPI。由于我国文化中对房产的重视,商品房价格过高会对居民消费带来明显的挤出效应。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在金融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选择的产出变量为投资收益和营业税收,投入变量为人员开支、金融业总资产和总固定资产,测算方法是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来测算金融部门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使用的数据为2002年到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所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下式,其中消费水平、交通客运量、商品房销售价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经过了对数化处理。
四、实证研究
研究采用的模型是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并且选择了合最小二乘法、固定面板数据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模型拟合中,先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和金融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对本地人均消费支出的关系。下表为空间滞后模型基于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面板数据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首先,所以的模型都在通过了1%的F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分别为93.12%、95.23%和94.75%。
从本地效应分析可以得出,交通基础客运总量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系数分别为0.127、0.119和0.121,说明交通基础客运总量每提升1%,从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得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提升0.127%、0.119%和0.121%,这充分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提升,能够促进人均消费水平。
从金融发展来看,金融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系数为-0.098、-0.075和-0.097,说明金融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每上升1%,从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得出,人均消费支出将减少0.098%、0.075%和0.097%。这说明,金融效率提升并没有能促进消费者消费意愿,反而对其形成了负向作用。
表1 空间滞后模型
下表为空间误差模型基于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面板数据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首先,所以的模型都在通过了1%的F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分别为95.73、96.48%和97.11%。
从本地效应分析可以得出,交通基础客运总量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系数分别为0.125、0.122和0.109,说明交通基础客运总量每提升1%,从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得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劳动生产率提升0.125%、0.122%和0.109%,这与先前空间滞后模型的结果相一致。
从金融发展来看,金融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系数为-0.099、-0.072和-0.057,说明金融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每上升1%,从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得出,人均消费支出将减少0.099%、0.072%和0.057%,这与先前空间滞后模型的结果相一致。
表2 空间误差模型
五、研究结论
在我国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配套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得到重视。本文的实证研究得出,省市地区消费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对人均消费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金融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均消费呈现了显著的负向作用。研究结论对我国政策的启示是,地方的城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应当以稳固的公共基础设施作为铺垫,提高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运作水平,让个体和中小企业获取更宽松的信贷条件,发挥地区消费的示范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交通基础设施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05).
[2]邓丹萱.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2016(13).
[3]赵雪冉,周文通.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10).
[4]董亚宁.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层面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03).
[5]孙志毅,王娜,王新娜.山东半岛铁路交通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