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商业流通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商业流通 >

小农户生产方式影响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2017-06-10 22:52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姚俊峰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摘要: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本文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小农户生产方式影响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在生产过程中小农户生产方式的四个特征从根本上制约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使小农户安全生产分别缺乏内在动力和外在制度约束,同时提出通过提高农户综合素质水平、组织化程度和完善生鲜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来提高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关键词:小农户生产方式;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正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生产环节是生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一系列重大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尤其是发生在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事故频繁爆发,如“瘦肉精”(在猪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多宝鱼”(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等违禁兽药)、“红心鸭蛋”(在鸭饲料中添加工业染料苏丹红)等。在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是从生产基地、专业供应商以及订单农户那里采购,而在我国小农户的生产方式在生鲜农产品生产中占绝对比例,这在源头上给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很大弊端和隐患,故本文从小农户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二、小农户生产方式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基于小农户自身特点的内因分析

生产环节是生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而小农户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产品生产中占绝对比例。小农户自身具有规模小,相对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受教育程度低等特点。基于小农户的自身特点,小农户生产方式具有生产技术水平低,标准化实施难度大,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被监督管理的难度大,生产过程风险大、抗风险能力差等特征,进而在生产过程中影响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

1、生产技术水平低

农户的自身能力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小农户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在生鲜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新技术的认知和操作水平不强,现有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影响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

2、标准化实施难度大

小农户生产在生鲜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实行标准化的难度大。部分小农户为了追求利益,故意违反已有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还有部分小农户对生鲜农产品生产过程实行新的标准缺乏热情,他们虽然了解到实行标准化后对产量质量能有一定的帮助或提高,但由于自身素质和水平的限制,从内心认为标准化设施或方法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生产模式和方法相冲突,心存疑虑,担心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可预料的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而大部分为追求安稳,不可避免地对生鲜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持观望态度,缺乏应有的热情。

3、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被监督管理的难度大

小农户在生产生鲜农产品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的限制,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又由于小农户具有规模小、相对分散的特征,被监督管理的成本高、难度大,这进而影响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政府虽然重视生鲜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但由于小农户相对分散、数量过于庞大,检测任务重、难度大,监督管理成本高,政府不可能对农产品生产实施登记许可管理制度,也几乎不可能对每个农户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监测。即使进行检测,也只能采取小范围定期抽样检测,这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深度上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给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4、生产过程风险大、抗风险能力差

小农户生产相对于大规模生产面临的风险更大,但抗风险能力却相对较弱。小农户规模小、分散性强、组织化程度低,农户无法形成紧密的联盟来有效抵抗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部分小农户为转移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采用非法手段提高产量,如生猪饲养农户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来提高卖相,严重影响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基于社会环境影响的外因分析

图1小农户生产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1小农户生产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1、市场失灵使小农户安全生产缺乏内在驱动力

生鲜农产品具有经验品特性,即消费者在消费之后才能了解其内在特征,如鲜嫩程度、汁的多寡、香味、曰感、味道等。当小农户对生鲜农产品质量比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时,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行为的出现,即消费者由于缺乏鉴别农产品质量的有效信息,只能根据市场农产品质量的平均水平决定支付意愿,而生产安全农产品的农户由于其产品得不到合理的利润回报,优质没有优价而宁愿选择放弃安全农产品的生产,降低投入、缩小成本,以保障和维持经济效益。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价格机制失去应有的效率,产生了市场失灵,出现“柠檬市场”,农户提供安全农产品缺乏内在的经济利益驱动,这严重制约着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2、政府失灵使小农户安全生产缺乏外在制度约束

由于小农户的分散生产、集中度低,发生在消费环节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难纠察到原始生产农户的责任,因此生产过程中容易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即小农户为了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采用不正当手段,以普通农产品甚至低劣农产品来满足消费市场。道德风险的成本是小农户的道德风险行为被发现后所要付出的代价,即为政府相关部门对小农户生产生鲜农产品过程中各环节监管程度的高低。政府失灵的情况下,小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缺乏外在的制度约束,道德风险行为不能被有效遏制,因而客观上降低了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水平。

三、提高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途径

(一)提高农户综合素质水平

农户是生产的主体,一切生产行为都以农户为基础,而小农户受教育程度有限,素质水平不高,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对新技能和新技术的认知及操作能力有限,给生产各环节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因而提高农户综合素质水平是解决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基础。要积极开展农户生产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成人教育学校以及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把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传递扩散到农户当中,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进而提高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

小农户规模小、相对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制约着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因而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是解决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包括横向提高和纵向提高两个方面。横向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用和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利润的追求,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控制组织内部产品质量的要求,从而提高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用和社会关系网络能有效降低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激励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提高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纵向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户与产销链下游企业的联系,建立较稳定的供需关系。产销链下游的关联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通常会对其上游生产农户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纵向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户与其的联系,则会使生产农户为了避免单独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在下游关联企业的帮助和要求下进行农产品质量控制,来获得较为稳定的经济收益,这从而提高了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完善生鲜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

完善生鲜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通过推行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以及完善生鲜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来有效缓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对小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负面影响。完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通过权威机构的公正检测,把认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以证书和认证标志的形式直观反映出来,使农产品内在的质量信息外部化以及小农户生产行为透明化,降低了市场失灵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了小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提高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生鲜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可追溯制度,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关键信息进行监督管理,从而提高广大农户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降低小农户道德风险行为,保障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秀清,孙云峰. 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2]刘冬梅,绍砾群.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及解决思路[J].农村经济,20052.

[3]王庆. 市场与政府双重失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J].生态经济,201111.

[4]崔彬. 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与间接规制路径[J].农村经济,20108.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