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获取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涂婧煊 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 摘要:在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因而在现有情况下,企业利用商业信用来维持资金正常周转的现象普遍。本文利用1296家主板上市公司和689家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对影响企业获取商业信用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关键词:商业信用 影响因素 回归分析 一、引言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因为经营活动或者商品交易而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商业信用本质上是因为企业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而形成的企业间的一种间接信用行为。 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意义:第一,商业信用随着经济环境不断变化而变化,本文利用2012年上市公司的最新数据分析影响企业获取商业信用的因素,对于目前环境下企业充分利用商业信用提供有益思考。第二,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影响商业信用方面存在差异,本文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和模型对其数据分类处理,结果具有可对比性,分析其影响差异,可使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方式提高自身获取商业信用的能力。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需求的资金一定,当企业获取更多银行借款时,企业通过商业信用融资的可能性就减小,因此当我们把商业信用看做一种融资方式时,应当考虑银行借款对于企业获取商业信用的影响。同时银行借款为企业负债,是企业偿债能力减弱,也会对企业获取商业信用产生不利影响。 假设一: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带息负债越多,即企业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越多,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越少。 假设二: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国有股权比例越高的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越多。 假设三:在同等条件下,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与企业的流动比率显著负相关。 假设四:在同等条件下,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与企业的存货水平显著正相关。 假设五:在同等条件下,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与企业的资产规模显著正相关。 三、样本选取与变量设计 (一)样本选取 分析影响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获取商业信用的因素,保证研究的真实有效性,本文依据下列指标选取样本: 1.选取 2.由于ST、*ST股本身存在经营问题和财务问题,防止其对研究产生影响,故剔除ST、*ST类上市公司。 3.剔除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 通过以上标准,本文最终选取了1296家主板上市公司和689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信息全部来自国泰安公司的CSMAR数据库、上交所网站和深交所网站。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通过EXCEL和EViews7.0进行处理。 (二)变量设计 1.获取商业信用AP:商业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购商品,预收货款和商业汇票。本文研究企业获取商业信用指企业购买商品和接受劳务而延迟付款或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之前预收下游企业定金,即企业占用他人资金的情况,因而商业信用总额为企业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之和,考虑预收账款所占比重较小和企业生产规模对应付账款等的影响,本文定义AP=(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营业成本。 2.带息负债率日IBDR:企业在金融机构的短期或长期借款一般会对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产生影响,本文定义IBDR=(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总资产。 3.国有股权比率SOR:企业股权结构不同,获取商业信用不等,本文定义SOR=国有股数/总股数。 4.流动比率CR: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影响企业融资,也影响企业短期的经营状况,可直接影响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本文定义CR=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5.存货水平IL:企业之间交易的基础是存货,避免企业经营规模影响,本文定义IL=存货净额/营业收入。 6.资产规模TA:企业资产规模直接与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相关,本文使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计算企业规模,即:TA=LN(总资产)。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前述理论本文采用如下模型检验: AP=C+β1IBDR+β2SOR+β3CR+β4IL+β5TA 其中AP表示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IBDR表示企业的带息负债率,SOR表示企业的国有股股权比例,CR表示企业的流动比率,IL表示企业的存货水平,TA表示企业的总资产规模。 表1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对样本数据中涉及的主要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 1 所示,其中主板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的均值为57.42%,大于中小板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的均值37.75%。同时由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分析,主板不同上市公司获取商业的信用的差异较大。主板上市公司的带息负债率、国有股股权比例、存货水平和资产规模都大于中小板上市公司,同时标准差也大于中小板上市公司,说明主板上市公司之间较中小板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 表2实证结果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所选择的样本,本文使用Eviews7.0 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 2。 以上的实证结果通过Newey-West修正了模型的异方差,通过检验模型并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和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选取的是2012年的截面数据,主板的数据和中小板的数据调整后可的决系数分别为0.375084和0.331926,中小板的数据可决系数低于主板的数据主要由于中小板样本较少,在截面数据中都属于拟合度较好。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一致,仅上市公司所属板块不一样,因此实证的结果具有可对比性,可由实证结果分析影响主板企业和中小企业获取商业信用不同的因素。 对于企业的带息负债率,主板企业数据证明了假设一,企业获取商业信用与企业的带息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但由系数显示这种负相关关系并不明确,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则否定了假设一,中小板上市公司获取的商业信用与企业的带息负债率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就整体数据而言,企业的带息负债率对企业获取商业信用影响较小,假设一不成立。 分析SOR的系数,主板上市公司与中小板上市公司获取的商业信用与企业的国有股股权比例呈正相关关系,由此证明了假设二。中小板上市公司β2的值大于主板上市公司β2的值,可分析国有股权比例对于中小板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影响较主板上市公司更为显著。笔者分析这可能原因是,主板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基础较好,所以国有股股权比率对获取商业信用影响不大,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自身规模较小,本身商业信用基础薄弱,偿还商业信用的能力无法保障,国有股比率越大企业偿还商业信用的能力就会越好,所以国有股股权比率对其获取商业信用影响程度较大。 实证结果中β3的值验证了假设三的正确性,当企业有较多的流动资产时会相应少的获取商业信用。比较主板上市公司和中小板上市公司β3系数,主板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与流动比率的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这与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大有密切关系,而中小板上市公司处于快速成长期,流动比率对获取商业信用影响相对较小。 表中β4的值验证了假设四的正确性。对比主板上市公司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存货对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影响大于对主板上市公司的影响。同上,这与企业商业信用基础有很大关系,在商业信用薄弱的中小企业如果存在较多的存货,那么提供商业信用企业挽回损失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上游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更优保障,那么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也就相应增多。 表中β5的值也证明了假设五的正确性。在资产规模对于企业获取商业信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对主板上市公司的影响大于中小板上市公司,说明主板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对于企业获取商业信用十分重要。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国主板上市公司和中小板上市公司获取的商业信用与企业带息负债率、国有股股权比例、流动比率、存货比率以及资产规模的关系。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与企业带息负债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与国有股股权比率、存货比率、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与企业流动比率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对于主板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权比率和存货比率对于中小板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影响较大,流动比率和资产规模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企业合理利用商业信用,应该分析企业的自身状况,并以此发展公司的相应能力以在日常经营中获取更多的商业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