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策略分析
李一弘 (中国建设银行郑港支行,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金融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契机,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形势更加复杂,令商业银行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来自金融风险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金融行业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有必要分析和探讨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策略,以期为商业银行提供金融风险防范应对能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策略 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资金中介、风险管理者、信用评估者等诸多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提供金融领域内的各种金融服务,而且还对宏观经济层面起着调节作用,为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金融风险却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难以避免的,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商行银行更是面临来自国际、国内方面的双重压力,需要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应对和化解金融风险,在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水平的同时,为金融市场安全提供有效保障。为此,以下先对金融风险的类型进行概述,再来分析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金融风险防范措施与化解策略。 一、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类型及成因 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多样,而每一种风险都有其特定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国别风险、战略风险。金融风险的形成通常源自于客体、外部环境、直接风险等三大部分。 1.客体风险 客体风险主要是指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心以及凡是与银行有着直接业务联系的单位、个人因其自身风险而牵连银行,给银行带来无法避免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源自于客户偿还能力的下降、信用状况的变化等不确定性,从而令银行面临潜在的损失。客体风险主要强调银行外部因素对其运营和财务状况的影响,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均可视为与客体风险相关的风险类型。 首先信用风险对于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多是贷款。这种情况是指债务方或交易对手未能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履行其义务,或其信用状况发生变动,影响到了金融产品的实际价值,进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如企业在经营前对产品销量和市场过于乐观,预估失算,既造成营销结果的惨淡,又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收益不仅达不到预期甚至还为负,无法按约定时间还款,导致银行面临放出的贷款不能如期收回的风险。 其次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以及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股票风险等。市场风险具数据充分易于量化计算的特点,可采用量化技术来加以管控。 最后国家风险。是指所持有的国家债券引发的风险,其涵盖政府、企业、个人债权等多个方面。 2.直接风险 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流动性风险均为引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直接风险。 一是操作风险。多因银行内部程序不完善或存在问题、银行员工业务操作办理失误、信息科技系统缺陷、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从而令银行效益受损,包含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又分为四个类别:即人员因素、内部流程、外部事件、系统缺陷,具普遍性及非营利性特点。 二是法律风险。指的是银行在进行业务操作和日常管理时,由于未能遵守或违反了法律条文,可能会导致合同无法执行、产生争议、面临诉讼或其他法律问题,从而可能带来财务损失的风险。 三是经营风险。商行银行在经营中遭遇诈骗、抢劫、偷盗、计算机系统失灵、自然灾害等一因素而造成损失或意外的不可逆风险[1]。 四是声誉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的业务操作、管理决策或外部事件导致公众对银行信任度下降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源于银行的不当行为、欺诈、服务失败或市场传言等。声誉受损会削弱客户基础,增加资金成本,甚至可能触发监管机构的干预,对银行的长期发展和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五是战略风险。指因战略决策失误导致的潜在损失。这包括市场定位不准确、业务模式选择不当、技术投资失误、监管政策应对不足等问题。战略风险可能影响银行的长期发展和盈利能力,甚至威胁其生存。 六是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及时满足现金需求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迅速筹集资金以履行其短期债务和义务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源于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不匹配、市场流动性不足或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流动性风险若管理不当,可能导致银行资金链断裂,甚至引发挤兑,是金融风险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类风险。 3.外部环境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转中,与其相关联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政治环境、法律法规、社会管制等,均可对其经营及业务状态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类型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行政干预风险。政府部门、行政部门、甚至国际组织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具强制性和限制性,不利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正常高效运转,由此而产生的风险。 二是利率风险。在筹资、融资、资金运转时由于市场经济中利率的高频率波动而令经济主体遭受损失。 三是国际收支风险。这类风险类似于利率风险。由于经济主体受国际汇率波动的影响,其资产与负债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风险。 四是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变化,导致该国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义务,进而影响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整体财务状况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源于政治动荡、经济危机、货币贬值、法律变更或社会不稳定等因素。 总之,金融风险类型多样,需要商业银行及时识别、评估、管理和有效防范上述风险,以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有序运转,促进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要想防范金融风险,首先就需要商业银行的每位员工时刻具备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在依法合规经营的全过程中加强经营风险的管理。然而从当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现状来看,银行的部分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认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只是风控部门的责任,这种认知上的误区反映出员工对于金融风险防控显然还停留在传统守旧的思想层面[2]。由于存在认知上的错误,未能充分意识到金融风险防控对银行资金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上落实得不够彻底,更倾向于拓展经营业务,追求经营业绩,对于银行经营运转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缺乏足够重视,专注于眼前的业绩和效益,而未以长远的目光来看待银行发展,有些银行贷款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如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以管控势必会让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上升。这种只追求业绩和效益的单一目标,必然无法实现短期效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发展,也难以适应当今复杂的风险环境,不利于银行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阻碍银行的长期健康发展。 2.内部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不仅有赖于员工具备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而且还需要得到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支持,通过实施有效可行的管理制度体系来监督和管理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是否真正落到实处。但现阶段由于金融行业在治理结构上有所欠缺,决策、执行与监督合理性不足,以致对金融风险的管控不仅防范意识不强,而且监督制度管理体系不给力,有待完善[3]。此外,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方面的约束性有待加强,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层缺乏对金融风险的高度警惕性,在金融风险的应对上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有些甚至抱有侥幸心理,这必然为金融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3.风险评估数据处理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在处理银行业务的过程中,数据处理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商业银行线上线下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互联网的应用已成为银行业务开展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银行最大化的利用互联技术的有利优势,通过专业信息分析处理模型的建立以实现对银行各项指标的实时监控,从而高效完成银行业务,提高处理效率[4]。然而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中大部分银行缺乏专业化的信息处理体系,以致风险评估数据处理在专业化程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信息分析处理模型体系的建立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而严谨的流程,对各个阶段的数据进行细致的搜集、深入的分析、科学的评估和深入的探讨,从而精准筛选出优质的客户资源。同时,在交易完成后,对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监督,以有效降低客户违约的风险,确保公司资产安全和交易的稳健性。 4.未能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虽针对风险防控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所建立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不够科学。商业银行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日常运营均应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来防范风险、应对风险,特别是当经济发展速度增快时,风险系数也会随之上升。商业银行在实施风险防控策略和防控制度方面还有着相当的上升空间,为此需要银行对现有的风险防控体系加以完善,以提高其科学性。二是未能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这是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普通存在的现象。而结合大多数国家金融机构整体形势来看,可以发现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并非一劳永逸。该体系需依据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显现的问题,进行持续的调整与优化。同时,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吸纳新的金融风险防控理念,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构建并维持一个长效化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与机制[5]。因此,各商业银行应将金融风险长效防控机制的优化与完善,作为其未来发展的核心关注点。 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策略 1.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需要每位员工具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为此一方面银行要加大对员工有关金融风险防范的宣传教育力度,以使所有员工均能意识到金融风险防范对银行资金安全和银行声誉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认识到金融风险的防范并非风控部门的“专利”和“责任田”,每位员工均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做好风险防范,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积极加入到金融风险防范的队伍中来,从而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对现有的风险监督内控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同时对内部员工加强管理,使其明确自身职责的同时,员工间形成相互监督的氛围[6]。为此商业银行要吸纳和借鉴一些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有着成功经验的国外银行的做法,并结合银行自身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风险防范策略。同时,银行还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风险防范培训,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员工对金融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此外,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建立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风险管理职责,确保风险防范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建立风险信息共享机制,确保风险信息在银行内部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以便各部门能够协同应对风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面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2.完善内控机制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的实施需要得到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鼎力配合,才能形成防范金融风险的合力,夯实风险防控基础。为此银行要对目前的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加以完善,通过体制创新,联系实际,并以市场规则来对经济加以管理,强化内控机制管理。银行各部门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形成业务管理、风险管理、企业合规管理的有效融合,银行各部门管理层与员工一同共同面对金融风险挑战,并合力化解风险,实时监测运营各环节,以从中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风险,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7]。同时,还要立足于原有防控机制基础上来查漏补缺,以便作出及时调整,并不断完善,从而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与反馈机制。此外结合商业银行之前所积累的金融风险防控经验,对金融体制加以创新,在银行内营造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良好环境,以增强全体员工对金融风险防范 的责任心,提高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整体水平。 3.构建金融风险模拟系统 对于企业的宏观风险,银行往往难以把握,因此,为确保让微观风险能够及时识别,商业银行一方面要针对金融风险防范建立有效的识别机制,通过构建和完善客户信贷档案体系,确保对交易全过程进行及时且真实的记录。参照国际金融机构的成功实践,并结合银行业监管要求,对信贷档案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以便实时监控预警信号,从而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建立风险识别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客户贷款过程中潜在的问题,有效进行识别,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为防范来自于客体的金融风险,需要真实准确、全面的了解企业情况,而财务分析以及非财务分析,均是防范金融风险,并提前预警分析风险的核心,为此需以会计分析要求为根据来展开财务分析,通过风险防范分析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能对客体风险进行有效分析,以防范来自于企业、个人、部门的金融风险。此外,对于贷款业务的贷款人,也要深入细致的去了解,通过对其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以及社会因素、自然因素、银行信贷管理因素的分析,以对贷款人信息及经营状况做到准确掌握,从而构建金融风险模拟系统,及时化解来自客体的金融风险[8]。 4.构建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商业银行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提高自身应对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与水平。为此,需构建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长效机制。首先,银行业金融机构需积极利用国内外各国银行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平台资源,通过多元化渠道,实现金融风险防控信息的共享,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不畅导致的金融风险。其次,银行业应加强与国内外银行间的学习与交流,构建多方沟通机制,汲取应对金融风险的宝贵经验,构建符合银行自身特点的金融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提升识别金融风险的能力。通过持续努力,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确保银行业安全稳健发展。此外,金融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建立,并非围绕银行自身利益去开展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多方互动与沟通,实现金融风险防控经验的分享,以不断吸取防范金融风险的新方法、新思路,让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得到不断优化改进,切实提高商业银行管理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水平。 5.提高风险评估数据处理专业化程度 风险评估数据处理的专业、高效有助于金融风险得以及时识别和发现,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为此有必要提高风险评估数据处理专业化程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强化监管评级的规范化与准确性。以我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为根据,银行对照监管评级办法评价和判断自身的风险管理状况,这将有助于银行对监管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增强监管评级的规范化,提高其评价准确性[9]。二是加快推进风险管理的智能化转型。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全新技术,借助智能风控系统来实现对金融风险的精准、及时、便捷管理。这其中涉及信贷审批的自动化,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优化,贷前、贷中、贷后风险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三是建立全面的风险数据报告体系。商业银行应构建全面、及时、精准且具前瞻性的风险报告体系,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做出准确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包括风险数据的汇总、风险报告的数字化、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6.加强风险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金融风险的防范可通过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来加以防控。商行银行可利用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让风险预警系统的前瞻性、主动性、准确性均得以提高。通过多维度数据的整合,构建风险特征标签体系,并实现模型的自动迭代更新,以提前发现并介入风险管理。由于金融市场日趋复杂多变,风险的突发性和隐蔽性越来明显,这对商业银行监测和管理风险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风险监测体系的建立尤为有必要,银行要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以实时采集各类风险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以得到综合的风险感知。同时为提高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以便及时预警和准确识别风险,需通过预警机制与风险识别模型的构建以及算法等技术的应用,深度挖掘与分析风险数据,以提高风险预警精准度与智能化水平。此外,为保证发生金融风险时能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从而减少因风险造成的损失,不仅要实施风险预警应对机制,还要借助风险预警制度的建设,来规范监测预警的操作,从而让各部门的岗位权责均能厘清,为银行业务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10]。最后,还可通过风险监测预警考评机制对银行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进行定期考评,总结经验成果,反馈问题,以引起员工重视,并规范其工作行为。 7.加强人才培训,重视风险管理团队建设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归根到底需要人来落实和把控。为此,银行需加强人才培训,重视风险管理团队的建设,以做到对金融风险的及时有效防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是对银行从业者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对全员定期进行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知识的培训,以强化其风险防范意识,让每位员工均能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作为银行的一员,金融风险防范人人有责,需要全员参与,同心协力,才能形成风险防范合力,共同应对和化解风险。二是对风险管理人员重点培训,通过内部集中培训、外送参观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训等多种形式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道德、风险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并引入国内外银行风险管理的真实案例,以从中吸取教训或分享经验。同时鼓励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风险管理的学术交流,以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借鉴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提高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三是引进风险管理的优秀人才,从金融、法律、经济、证券等多个领域引进不同专业人才,以优化和完善风险管理团队结构[11]。四是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对金融风险防控中表现突出,取得成效者给予精神与物质双重奖励,成就明显者就为其提供破格晋升的机会,以对其他员工产生激励作用,派发银行全员防范风险的热情与积极性,打造一支实力强大,人才类别丰富的风险管理队伍,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防范提供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一些新问题、新风险也随之应运而生,这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当务之急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化解风险,避免或最大化的降低经济损失。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之一,金融风险防范事关金融行业的稳定。为此,分析和探讨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策略,有助于银行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推动银行的长期健康发展的同时,助力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上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化解的策略,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界,2024(6):180-181. [2]刘卿.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控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上旬刊),2024(6):67-69. [3]王碧澄,夏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及对商业银行的建议[J].金融理论探索,2023(2):35-41. [4]王晓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控策略探析[J].现代营销(上旬刊),2024(3):62-64. [5]许东海,朱璞珊,戴静超,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贡献度研究[J].金融客,2024(1):25-27. [6]赵晓丽,许东海,戴静超,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研究[J].中国商论,2023(21):117-120. [7]苗全辉.数字化转型中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挑战与策略[J].财讯,2023(21):171-173. [8]向娟,刘若欣.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19):119-121. [9]杨玲.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贷款引发的信用风险问题及解决措施[J].上海商业,2023(7):102-104. [10]李璐.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探析[J].西部财会,2023(7):49-51. [11]万伟,肖云鹤,刘彬.内部评级法与普惠金融风险管理: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启示[J].商业会计,2023(11):2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