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宏观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宏观经济 >

萨伊定律与供给侧改革的比较分析

2017-01-03 22:4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王韧平 北京市第五中学

摘要: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想源头一直存在很多争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萨伊定律。本文就此展开,先论述了萨伊定律的主要观点以及对其评价,然后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接着就萨伊定律和供给侧改革的联系以及不同之处做了分析,最后得出供给侧改革与萨伊定律有一定联系,但其实更本质上来说是根据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立足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回应和实践创新。

关键词:萨伊定律;供给侧改革;供给;需求;创新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需求刺激政策,然而自2012年以来,中国传统三大需求均呈现下行趋势。2012-2014年,投资、消费增速分别回落4.92.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速度连续5年负拉动。2015年,央行5次降息降准对内需刺激收效甚微,国内需求“疲弱”实际反映了经济供需结构不匹配的深层次矛盾。自2015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供给侧”就开始刮起一阵改革新风,从淡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中可以得到明显的讯息是:要找到经济问题的“病根子”,为解决供需失衡下一剂良药。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人们开始追溯这种措施的经济思想渊源,于是强调“生产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再度进入公众的视野。部分学者认为供给侧的源头就是萨伊定律,而也有学者认为不能用萨伊定律去指导供给侧改革。那么,什么是萨伊定律?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目的是什么?两者到底有什么联系?经典的经济理论经过数百年各国的实践和发展必然有其指导意义,关键看如何运用,如果能够回答上述问题,那么对于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将会大有裨益。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对萨伊定律的主要观点和供给侧改革的内涵进行阐述,接着分析二者的联系;最后是结论和建议。

二、萨伊定律与供给侧改革

(一)萨伊定律的主要内容

萨伊定律的核心观点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或者说“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这一观点暗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萨伊定律流行于19世纪初,是19世纪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和主流的经济思想。该定律虽然得名于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让·巴斯蒂特·萨伊,但他却不是最早提出定律内容的人,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萨伊在这之后进一步阐释了该定律。对于这一定律的内容,穆勒本人是这样说的:“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中介的活动,目的是消费。”从这些中穆勒想说明的是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的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而之后萨伊为这一定律提出了一些假设前提,由于在以商品换钱,钱换商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在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即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以及货币仅作为交换媒介,在流通过程中一般不涉及对货币无限期的储藏。

(二)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减少生产领域的交易成本,促进投资者更有效地进入各生产领域等改革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供给侧改革既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高效率投入,也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领域的要素升级,还包括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园区、科研院所、创新型政府管理等创新。同时,通过减税、简政放权、扩大市场准入等措施,激发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经营环境。

落实供给侧改革,必须要从供给侧的四大要素即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入手。首先是优化劳动力配置,第一要开放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从2016年元旦起,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即是这一措施的体现。第二是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第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15年通过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强调要“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其次是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资本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再次,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第一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第二要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最后,政府自身也要采取措施落实供给侧改革。

(三)萨伊定律与供给侧改革的联系

从供给侧改革的各种措施,可以发现其并非没有先例可循。先例就是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就纯理论来看,供给侧改革理论无疑是向古典经济自由思想的回归,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矫治。纵观世界经济历史,美英都遇到过滞胀问题。作为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虽然供给学派完全肯定萨伊定律的某些观点,但两者之间诸多相似之处,以及从供给学派对萨伊定律的肯定可以看出供给学派是萨伊定律的继承和升华,从这一意义上讲,可以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源头是萨伊定律。

其次,从萨伊定律产生的背景看,它的产生是在19世纪初的法国,当时法国正处于拿破仑时代,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交替,法国对外战争不断,虽然有英国机械的流入,但法国国内工业品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萨伊提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国内许多消费品过剩,但是中国居民却在海外疯狂扫货。这是为什么?不是因为居民需求不足,而恰恰是因为目前国内的供给出来的产品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所以要强调创新、强调有效供给。另外,从萨伊定律的核心观点看,萨伊定律从供给角度出发,强调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供给处于决定性地位。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也强调这一方面,不论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还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都是希望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真正制约欲望满足的是生产能力。因此所谓产能过剩,不过是一些行业占用资源过多,另一些行业占用又过少,资源占用少的那一端不能产生足够的收入来消化吸收资源占用多的那一端的产出,这是生产的问题而非消费的问题。通过财政、货币刺激经济,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为用新的资源去购买过剩的产品,只会使本来生产不足的产品更加不足,从而加重生产错误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实行供给侧改革的初衷恰恰与萨伊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吻合的。

(四)萨伊定律运用于供给侧改革的前提

虽然上文谈到了萨伊定律和供给侧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吻合,但是我们却不能简单照搬萨伊定律的思想,用其来指导改革的进行。首先,萨伊定律的大前提是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作用,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萨伊还是“自由放任”一词的首创者。工资能调节劳动的供需均衡,利息能调节资本的供需均衡,市场能够自动出清,这就是萨伊定律的大前提。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市场并不满足萨伊定律的大前提。此外,在由萨伊描述的萨伊定律中,以产品换钱和以钱换产品这两道交换,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总能发现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这其中就蕴含了一个假设前提,在不同的时间点,货币价值是稳定。而这个条件对于中国来说也不是满足的。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萨伊定律运用于供给侧改革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要注意其假设前提与我们当今的经济大环境还是有所出入,所以不能完全照搬。事实上,对于任何一种经济思想,在现代社会运用的时候,都不能全部照搬。因为所有的经济思想的提出、发展、完善都是与其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的,都是经济、政治、社会作用下的产物,而我们当今社会,显然与其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即使萨伊定律、供给学派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也不能滥用和套用。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凯恩斯以前经济学基本观点的中国化创新,是对中国多年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的理性反思和理论总结。

参考文献:

[1]金鑫.对萨伊定律的解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5):90-96

[2]张军.萨伊定律的争议及其对中国宏观调控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124-125

[3]何江旭.“供给侧改革”助推中国经济转型的研究分析[J].新经济,20161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