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宏观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宏观经济 >

新常态下构建包容性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研究

2015-12-10 20:16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王子潇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包容性创新的机理与促进机制研究”(2014JM2-7134

摘要:包容性创新与中国密切相关,这一概念无论从理念上还是政策角度,对于我国政府而言仍然是全新的。本文探讨创新驱动方式的转变以及包容性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机制,构建区域包容性创新体系促进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新常态;包容性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创新驱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转型、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增长的必由之路。包容性创新与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密切相关,它意味着单纯追逐快速外向经济增长模式将得到改变,人们普遍关注民生幸福、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在更高的程度上开发和利用社会群体创新力,形成经济改革成果惠及社会多数人的创新机制。

    一、新常态下面临的创新方式转型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目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不断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适应经济新常态。近几十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的高度增长并没有解决由于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所导致的贫富差距分化,低收入人群的需求无法充分满足。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2012年中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高达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而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为1%左右,低收入家庭参与经济发展的权利以及满足各类需求的愿望被不断挤压。加之日益凸显的人口和生态问题,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面临着来自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压力。因此,改变目前“精英型创新”为主导的现状,逐步实现“包容性创新”,提高社会均等化程度,为低收入人群创造创新机会和致富环境,是现实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方面,创新理念由“精英型创新”向“包容性创新”转型。

    包容性创新作为有别于传统精英创新的新模式,将低收入群体纳入创新网络,通过价值链创新提供更低廉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有利于挖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消费促增长”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社会贫困,降低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参与度,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二、包容性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关性

    201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这体现出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基本面的准确把握,这与包容性创新的内涵趋于一致。

   1、由投资出口带动向消费带动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内需始终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需求结构开始逐步失衡,投资需求增长不断加快,而消费需求日现趋弱。研究认为,消费力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消费力也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对社会再生产起着导向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近些年,我国政府始终把“稳增长”和“促改革”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中,尤其重视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实现内需和外需的有效互补,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当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投资和出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发展约束,提升消费、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升作用更加成为新形势和新格局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包容性创新充分满足低收入人群需求,在充分考虑金字塔底端人群对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活动创造出能够为更多人享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包容性创新范围的不断延伸和扩展,涉及更多层面的更加适应各类人群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将不断涌现,从而更大程度上刺激西安市整体消费潜力,加快实现由消费促进发展的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

     2、由粗放型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长久以来,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在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粗放型发展的国家往往依托于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通过吸引国际投资引入本国,从而弥补当地资本投资不足的劣势。然而,这种发展方式往往单位产品的消耗资源大、收益小、价格低、结构工艺落后,还对一国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从长远来看,粗放型发展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可持续转变,是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必要途径。包容性是让所有人享受发展的好处,反对机会排斥,倡导利益均衡。基于其基础上的包容性创新应运而生。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包容性创新追求低成本、低价格、高收益的成果。由此可见,包容性创新与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密切相关,它抛弃传统单纯追逐快速外向经济增长模式,追求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夙愿,开发和利用宽领域的社会群体创新力,形成经济改革成果惠及全社会的创新机制。

    3、由“唯GDP”增长向包容性发展转变

    长期以来,GDP是我国评价考核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核城市管理者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GDP "增长方式导致了人、财、物等生产力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除了导致交通拥堵之外,房价高企、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无处不在的噪音等、街区发展失衡这些常见的“城市病”,各特大城市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城市问题。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健康的生态环境必须重塑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方式转向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包容性发展,强调经济增长在创造就业机会与价值的同时应消除由于个人背景或环境造成的机会不平等。这些都有悖于“惠民生”和“防风险”的民众夙愿。包容性创新的提出和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包容性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摒弃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目标,寻求全面、合理、平稳的社会经济增长规律。此外,由于包容性创新将低收入人群纳入创新过程之中,因此在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等直接涉及惠民生的方面显示出传统创新难以超越的优势,其以深化改革的力量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为更广泛的普通民众带来了福音。

三、构建区域包容性创新体系

目前,虽然已经实施了若干包容性创新活动,但现有实践总体呈分散化特征,无法从规模和质量上实现包容性创新的优势。为充分实现包容性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推动力,亟需建立一个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包容性创新体系,将更多的企业、贫困人群纳入其中,从而真正有效地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综合先前各研究学者的相关研究,提出区域包容性创新体系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包容性创新体系构建

1 区域包容性创新体系构建

宏观来看,区域包容性创新体系由创新主体子系统、创新支撑子系统和创新环境子系统(其他相关链)共同组成。区域包容性创新体系由地区内包容性创新各个参与主体以及相关链组成。通过信息和技术的发现、创新、传递和扩散、应用,加强区域内包容性创新过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最终实现区域包容性创新增长。其包括以下几点内涵:创新主体的多样性,以企业及贫困人群为主,政府、非政府组织(NGO)及中介机构等各参与者平等参与创新活动;集制度、技术、市场和组织等为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共同促进包容性创新;创新主体参与方式和目标的变革,以满足贫困人群需求为创新目标,在选择性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促进包容性增长,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武,孙永康等. 包容性创新:演进、机理及路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6:6-10.

[2]郝君超,王海燕. 包容性创新的实践与启示[N]. 科技日报,2013 -6-16001

[3]于濛. 包容性创新下的选择题[N]. 中国会计报,2012 -11 -30 008

[4]于永臻,李鹏程. 当前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亟须实现三个转型[J]. 经济研究参考,201268):3337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