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多元化对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 陈会英 刘彤辉 周衍平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新发展格局下在华跨国公司创新对中国本土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及路径优化研究”(23YJA790005) 摘要: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已成为创新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通过技术多元化来提高创新能力引起了特别关注。对此本文建立“技术多元化—知识整合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双元创新绩效”的理论结构,采用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以267家沪深A股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技术多元化显著正向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绩效。(2)知识整合能力与技术整合能力在技术多元化对双元创新绩效影响作用中发挥中介作用。(3)在“技术多元化——知识整合能力、技术整合能力”的关系中冗余资源发挥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技术多元化;双元创新绩效;整合能力;冗余资源 一、引言 随着全球技术更新迅猛化加速,单一的技术体系已经难以应对如今复杂变化的环境,产品多技术化与技术多领域化成为发展趋势,技术多元化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业务、保持市场竞争力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1,2]。企业需要掌握多个领域的技术才能推进产品研发生产。 部分学者研究认为,技术多元化通过分散企业创新资源,降低创新失败所带来的损失[3];企业通过进入新的领域,丰富技术基础,对创新成果产出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学者对技术多元化于企业创新而言的需要条件甚至抑制企业创新,研究表明,当企业技术多元化程度过高时,企业对庞大的技术库管理难度大,将企业用于研发创新的时间被占用,因此不利于企业创新成果的产出[4]。有学者支持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的观点,只有适中的技术多元化水平才能对技术高效运用、整合再创新,研究发现,拥有合适的技术多元化水平才能高效提升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对策略式创新和实质性创新的作用达到最优水平[5]。 基于上述探讨,企业应该如何选择自己技术范围?要不要走出“技术舒适圈”探索技术新领域?采用多元技术发展还是一元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发展抉择。因此,本文提出了“技术多元化—技术整合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双元创新绩效”的逻辑框架,以及冗余资源在技术多元化与内部资源整合能力中间的调节作用,并以沪深A股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技术多元化对企业双元创新绩效的影响 技术多元化的概念最早在1986年由Kodama正式提出,指的是公司在其旗舰产品范围之外的技术领域开展研发活动[6]。技术多元化通过拓宽技术和知识的基础广泛程度,促进知识和技术增长,从而增强创新能力。 大部分研究表明技术多元化对于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主要表现在:企业通过技术多元化,接触吸收更多领域的相关技术,使自身技术发展更具弹性,聚集各个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创造出更多具有交叉型的、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绩效[7]。具有不同技术的企业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基础,有助于通过技术整合、经验积累和网络整合促进实质性创新[8]。技术多样化扩大了对本地知识的搜索[3],公司可通过重组现有的内部知识实现小幅度策略式创新。特别当外部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知识搜索和知识组合方式,技术上的分散能够提供更为优越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 H1a:技术多元化可以提升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 H1b:技术多元化可以提升企业策略式创新绩效。 2.知识、技术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 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整合能力,而非单一的知识。企业技术范围扩大,所接触的知识范围势必会变大,知识整合的过程就是重新架构知识体系以及将各个组件整合和连贯成一个整体。技术多元化本质上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零散的、单独的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可能性远远小于通过大量的知识整合形成新技术、新产品的概率。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不仅仅是企业知识积累的量,关键在于将知识累计的量转化成创新成果和行动力的能力。 技术整合能力是企业在扩展各个技术领域过程中将学习、吸收到的技术进行整合形成新技术的能力;企业的技术整合能力越高,对各个技术领域的控制就越强,对各个技术领域宝贵、有益的信息就越能精准识别并利用,加以改进就能为企业创造宝贵的创新结果和绩效。相反,企业如果缺乏对于其他领域技术的掌控和把握,并最终导致创新的停滞和创新绩效下降[9]。只有将所掌握的技术重新整合成新的技术体系,研发出新的技术成果,才能切实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本文提出假设: H2:知识、技术整合能力在技术多元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起中介作用。 3.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 企业是资源的集合,冗余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的[10],它在企业面临内外压力、对困境企业后续进行战略调整和决策发挥着重要影响。 首先,公司的冗余资源可以显著帮助企业克服资源不足的限制[11],增强对远程搜索的信心,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在重组探索、创造知识和对技术进行整合时,需要内外部研发人员的广泛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的协调成本会增加,冗余资源通过提供跨技术知识的结合,帮助研究人员专注于技术创新、为研发人员积极参与知识共享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从而通过整合提高了知识和技术水平[12]。再次,企业面临竞争压力时,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紧迫性,冗余资源较多的企业可以充分应对这种紧迫性所带来的效率低下的问题。综上,提出以下假设: H3:冗余资源在技术多元化对知识、技术整合能力的影响作用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模型如图1。 图1 研究模型 三、研究方法 1.样本与数据 借鉴以往研究的做法[13],本文基于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和专利数据分析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双元创新绩效的关系。借助CSMAR与合享新创Incopat专利数据库,通过匹配专利数据与财务数据计算所需变量,最终得到2010-2021年267家公司共3204个观测值,以此作为实证研究样本。 2.变量测度 (1)解释变量 关于技术多元化(TD)的测度,目前学界主要采用熵指数[14]和赫芬达尔指数[3]进行测度。本位币将赫芬达尔指数作为企业技术多元化的衡量指标,企业技术多元化程度越高,得出TD结果越大,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2)被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企业当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值加1作为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SubInv),当年外观专利和实用专利申请量的值加1作为企业策略式创新绩效(StrInv),再进行对数转换的方式综合测量。 (3)中介变量 本文将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作为知识整合能力的标准[15],技术整合能力本文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和研发人员比例进行标准化后的均值表示技术整合能力。 (4)调节变量 冗余资源(SR)。本文参考于飞[16]等的研究,将冗余资源分为非沉淀冗余资源和未吸收冗余资源两个部分。设定冗余资源=(非沉淀性冗余+未吸收冗余)/2。 (5)控制变量 本文加入企业规模(Size)、托宾Q值(TobinQ)、企业年龄(ListAge)、净资产收益率(SOE)4个控制变量。 表1 变量符号及说明 四、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性检验 表2对各变量进行了描述,与实质性创新绩效相比,策略式创新绩效波动性更高。本文计算了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大多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下,因此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问题。在回归分析之前,本文进行了各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计算,数值位于1.15-1.86间,远低于10的标准值,说明未受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表2 描述性统计 2.回归结果 本文通过回归方程分别验证技术多元化对实质性创新绩效和策略式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整合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冗余资源在“技术多元化—知识整合能力、技术整合能力”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由表3知,模型1为企业技术多元化对实质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企业技术多元化的估计系数为1.219,在1%水平下显著;模型2进一步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数字化转型的系数为1.051,在1%的水平下显著,验证假设H1a。同理,验证假设H1b。相较于实质性创新绩效,技术多元化对策略式创新绩效发挥更大的正向作用。 表3 技术多元化对双元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 为验证技术整合能力与知识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本文依据江艇(2022)[17]的两步法验证中介效应,构筑模型5-10(表4)。模型5显示,技术多元化与知识整合能力间的回归系数为1.388(p<0.001),表明技术多元化对知识整合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模型6显示,技术多元化与技术整合能力间的回归系数为0.105,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技术多元化对技术整合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模型7-10检验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技术整合能力与实质性创新和策略式创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94(p<0.001)和0.187(p<0.005),知识整合能力与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是创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33和0.021(p<0.001),综上,假设H2得到支持。 表4 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建立模型11-模型14以检验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如表5,模型11与模型12显示技术多元化与冗余资源的交互项在技术多元化与知识整合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间作用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288和0.018,验证假设H3。并且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对知识整合能力的作用比技术整合能力的调节效果要强烈。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均经过验证。 表5 调节效应检验 3.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主效应结果的稳健性和适用性,本文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1)为了防止遗漏变量的影响,本文增加了企业成长性、流动比率等控制变量。(2)更换固定效应分析,其他条件不变。本文再稳健性检验中同时固定行业和时间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本文经过稳健性检验可得主效应结果有效稳健,因此证实本文研究假设成立。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高新技术企业的双元创新绩效受技术多元化的显著正向影响。(2)知识整合能力与技术整合能力在技术多元化对双元创新绩效影响作用中发挥中介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企业不仅需要充实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对来自不同领域的异质性技术进行重新组合和激活新技术。(3)冗余资源在“技术多元化——知识整合能力、技术整合能力”的关系中发挥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得出以下启示:(1)技术多样化提高了识别、获取和理解新技术的能力,因此若要为创新活动提供广泛的技术资源和技术选择,企业应以扩大技术领域为基础,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价值创造提供基础,动态竞争将有助于企业实现创新机会的飞跃。(2)高新技术企业还必须进一步优化其整合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基于特定的内部和外部情况,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充分重用现有知识和技术,围绕现有离散知识开发新的技术组合可以帮助提高企业的创新成果。(3)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科学管理冗余资源需要注重资源的分配和动态调整。一方面日常运营应注重非常资源的使用效率,并改进组织的整合,提高冗余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应当科学而合理地分配冗余资源,以防过度依赖资源而陷入“资源陷阱”。 参考文献: [1]曹勇,谷佳,王子欣等.技术多元化、知识场活性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高管团队异质性的调节效应[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3,44(5):115-129. [2]张思,何郁冰,周子琰.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多元化对持续创新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2023,42(11):47-61. [3]何郁冰,周慧,丁佳敏.技术多元化如何影响企业的持续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7,35(12):1896-1909. [4]贾军,张卓.技术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技术关联的调节效应[J].管理评论,2013,25(8):124-131. [5]徐露允,曾德明,李健.知识网络中心势、知识多元化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7,14(2):221-228. [6]KODAMAF.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of Ja- paneseindustry[J].Science,1986,233(4761):291-296. [7]杨博旭,王玉荣,李兴光,等. 技术多元化对双元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环境的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12):145-162. [8]胡双钰,吴和成.技术多元化、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J].系统工程,2023,41(06):30-40. [9]陈静,曾德明,欧阳晓平.知识重组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绩效——冗余资源与创新开放度的调节效应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21,35(3):23-33. [10]张凌宇,王搏.冗余资源、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预测,2021,40(2):61-67. [11]苏昕,刘昊龙.多元化经营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组织冗余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18,39(1): 126-134. [12]袁胜军,李享,吴俊.知识搜索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冗余资源和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1,36(3):99-106. [13]GRANSTRAND O. Towards a theory of the technology-based firm[J]. Research Policy,1998,27(5):465-489 [14]何郁冰,张思.技术多元化、国际化与企业绩效[J].科学学研究,2021,39(8):1437-1447. [15]孟添天,柴菁敏,郑敏钰.知识异质性对研发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知识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和主观关系体验的调节作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4):41-45. [16]于飞,刘明霞,王凌峰等.知识耦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理—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 2019, 22(3):54-65+76. [17]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2(5):100-120. |
下一篇:没有了